搜索留言:
第289章賜國姓第289章賜國姓→:八三看書83ks,朱元璋穿越崇禎!
“這鄭芝虎不僅從海盜手中奪回了十萬石南糧,還繳獲了三萬石糧食,而且時間也非常巧,就在咱收復山東、河南前后。”
朱元璋又看了看左懋第上報鄭芝虎奪回南糧的奏章,喃喃自語地道:“鄭芝豹此功不可謂不大,但鄭氏已封了兩個伯爵,若再加恩賞,恐尾大不掉!”
他說著,將這本奏章放到一旁,又拿起了最后一本奏章。
這本奏章是劉文炳奉命班師回朝后所寫,奏章中大致講述了此次討伐朝鮮,攻打女真的經過,并詳細列明了眾將的功勞。
其中列在頭等的除了張煌言和金鉉外,其他幾乎都是鄭氏之人,特別是鄭森功勛卓著,若按先前戰功的封賞來看,最起碼也得封伯才行。
朱元璋看罷,眉頭又皺了起來。
因為若按功績封賞,鄭氏水師的實力恐會超過左良玉,等于又養了一只猛虎。
可若不封賞,眾將心中必生怨懟,再加上此戰雖打殘了朝鮮和女真的水師,但其殘余勢力仍不可小覷。
特別是大明還要從海上牽制女真,接下來仍需要借助鄭氏的力量。
再就是南方局勢撲朔迷離,若是鄭氏因此懷恨,與幕后之人攜手,那江南必非大明所有。
想到這,朱元璋微微搖了搖頭,沉吟道:“不僅鄭氏之人不宜再封賞,而且這支水師也不能讓他們回到福建。”
“不過聽蔣德璟所言,鄭芝龍手下精兵有近十萬,縱使留下這支水師,對其影響也并不大,反而會因此招來怨懟,有些得不償失。”
“為今之計,最好是能分化鄭氏一族,將他們手中的兵權分散,這樣才不會對咱構成威脅。”
他說罷,又拿起奏章中的票擬看了看。
內閣對武人明顯有排斥之心,認為鄭氏一族封賞已過,此刻不宜再加恩賞。
對于其他有功之臣,內閣雖同意獎賞,但官職皆不高,而且還建議將鄭氏水師打散,讓有功之臣單獨領軍。
而朱慈烺則認為此次鄭氏功勞甚大,應按功賞賜,不然不僅會讓鄭氏心有不滿,同時也會寒了天下將帥之心。
隨后他也同意了內閣有關拆分鄭氏水師的建議,卻提議緩緩行之,以免引發矛盾。
朱元璋見內閣和朱慈烺皆對鄭氏表露出提防之心,眉頭不由皺得更緊。
因為這種懷疑情緒一旦在朝堂蔓延開來,到時縱使封賞了鄭氏一族,恐怕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特別是鄭芝龍是海盜出身,本身沒什么文化,又是武人性子,若是再有人趁機挑撥,恐怕立時就會作亂。
朱元璋拿著奏章來回看了好幾遍,隨后又將鄭芝虎圍剿海盜,奪回南糧的奏章拿起來,喃喃自語道:“鄭芝虎圍剿海盜,應是覺得咱鎖定了勝局,同時應也是眼熱鄭芝龍、鄭鴻逵封伯,才會在此時圍剿海盜,送還南糧。”
“若咱不封他一個伯爵,他必會心中不滿,恐怕因此與海盜合謀也未可知。”
“可若咱封了他,那鄭森也得封伯,再加上黃廷等人縱使不封爵,最起碼也要封個將軍。”
“到時他們再招兵買馬,實力必會再上一個臺階,而且這些人都是咱封賞,俸祿、軍餉也要由朝廷承擔......”
就在朱元璋沉思之時,一個錦衣衛進來稟告,說張煌言和趙二虎在外求見。
朱元璋示意讓他二人進來后,又收斂神情,展現出威武霸氣的一面。
張煌言二人行禮后,向朱元璋上奏了疑兵之事。
朱元璋聽了他二人的講述,指出其中幾處不足之處,就讓張二虎去處理,而將張煌言留了下來,并與他閑言江南貿易,以及海盜為禍之事。
張煌言因不知朱元璋的用意,只得小心應對。
待后來聽聞劉文炳班師回朝,以及河南、山東撫民之事,以為朱元璋是想借他之口,提出增加商業稅之事。
其實他雖為南人,但對江南一些富商的巧取豪奪也頗為不滿。
此刻見朱元璋有此意向,本要開口,卻突然想到郭升正在江南為禍,現在已是人心惶惶。
若是此刻提增稅賦,極易引發民變。
隨即又想到朝中已有不少忠義之臣,縱使朱元璋不便明言,只要略微示意,也會有人站出來,根本用不到他一個千戶開口。
想到這,他那剛張開的嘴又閉上了。
而朱元璋竟也沒有催促,只是默默地看著坤與圖。
張煌言見狀,想到先前朱元璋曾提及劉文炳班師回朝之事,立時明白過來。
只是他雖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心中卻更加犯難。
因為鄭氏這次立功太大,且不說以他和鄭森的交情,未必能說動對方辭恩。
縱使鄭森聽了他的話,辭了恩賞,他也會招來朱元璋的猜忌。
而若他同意封賞,那就更加被動。
一是違逆了朱元璋的意思,再就是恐會被朱元璋認作是鄭氏一黨,惹來無窮麻煩。
就在他左右為難之時,突然想到朱元璋剛才的言談之語,立刻躬身道:“陛下,末將有一蠢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此處就你我君臣二人,有話但說無妨。”
張煌言聞言,一臉恭敬地奏道:“陛下,現今天下紛紛,單憑田產之稅實難供給。”
“故末將斗膽,請陛下再開海禁,允許江南商人出海經商,由于海上海盜猖狂,為免墜了我大明的聲威,可讓鄭氏水師護衛,當然戰船等耗費也應由商人承擔......”
朱元璋本也有此意,只因他對出海之事并不太清楚,再加上擔心鄭氏疑心,才旁敲側擊地詢問。
此刻見張煌言言之灼灼,又想到他為人謹慎,不會空言欺君,心中立時定下不少,隨后他又表露出怕鄭氏誤會之意。
張煌言聞言,知道若再推脫,反而會生疑,就主動說他與鄭森有舊,愿意寫信去解釋。
朱元璋當即大加贊賞,并讓張煌言擬旨,封鄭芝龍為靖海侯,并賜鄭森國姓,改名成功。
只是對鄭芝虎、鄭鴻逵的功勞卻為提及,也沒有封賞。
張煌言愣了愣,便按照朱元璋的吩咐擬好了旨。
朱元璋看罷,又贊賞了張煌言幾句,就派人去傳旨。
這時,一個錦衣衛進來稟告,說吳老六和一個道人在外求見。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