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花你的錢辦我的事第819章花你的錢辦我的事←→::mayiwsk
“你們看到了嘛?”
“袁家和楊家竟然無人上榜?”
“他們可都是四世三公的當世名門啊,說這當官,少了誰能少了他們家的?現在竟然無人上榜!”
“是啊是啊!”
“楊家也就罷了,楊彪以身試法,活該他們家孩子被禁錮,但是袁家,現在可依然還是舉足輕重,有好幾個高官在職,居然也折戟在這科舉之上,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洛陽城的街頭巷尾,百姓們議論紛紛,對袁、楊兩家在科舉中的落敗感到無比震撼。
不過相對于百姓的八卦,朝堂與士林中,更關注的還要數這些中舉之人的身份。
“三甲竟然有兩個寒門,這回世家大族輸的可真是夠慘啊。”
有人不由感慨,也有人怒氣沖天:
“這科舉就是對我世家的公然打壓!真是極壞極壞的!”
“噤聲噤聲!”
還有人心驚膽戰:
“科舉乃國策,你在這里公然抨擊,不想活別也拉咱幾個墊背呀。”
那抱怨之人聞言冷哼一聲,雖然一臉不甘但終究不敢再發什么非分之言。
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蘇曜是如日中天。
在之前的科舉弊案中,最終查實,懲處了除兩位三公和四個尚書外,還有其他大小官吏被牽連者足有三百余人!
這家伙,可謂是將朝堂上的反對勢力一舉肅清,現在滿朝文武那是人人自危,同時又對蘇曜的手段敬畏有加,誰敢冒出頭來妄言反對?
而那些曾經對科舉改革持懷疑觀望態度的世家大族,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
他們意識到,蘇曜推行的科舉制度并非兒戲,而是一場旨在重塑朝廷格局的深刻變革。
當武力和謀略都無法阻擋的時候,那么接受他便是唯一的選擇。
“叔父,看來咱們家族也該做出改變了。”
荀攸對荀彧說:
“如今這科舉制度已是鋒芒畢露,以袁家的名望都不能保證子侄穩定中舉,咱們家不能再按過去那樣,讓族人一心養望,而是應該讓族中子弟潛心治學,真正提升自身的才學和能力。”
“您看此次科舉,那些中舉的寒門子弟,皆是憑借真才實學脫穎而出。若咱們荀家子弟還想著依靠家族的聲望和人脈謀取官職,日后恐難在這朝堂上立足。”
荀彧微微皺眉,目光深邃。
察舉制的一大特色,就是互吹牛皮,大家商業互捧,發掘各種“孝廉”“茂才”,但實際上這些被舉薦之人的才能和品德卻參差不齊。
畢竟,察舉與否,和本人的才學無直接關系,比的是社會上的聲量,名人互吹,互抬轎子,世家天然就比寒門更有優勢。
而荀家,作為潁川豪門可謂是深諳此道,通過運用輿論的力量,使得荀氏八龍名噪天下,為荀家子弟為荀家子弟在仕途上的發展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
但顯然,一切已經到此為止。
如今蘇曜推出的科舉制度,就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將他們熟悉的游戲規則徹底打亂。
“公達你說的沒錯。”
“大將軍的改革勢不可擋,我荀氏雖然因早期投效而得以占得先機,立足朝堂,但若不緊跟變革的步伐,終究也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
荀彧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卻又很快被堅定所取代。
“我們荀家傳承數代,底蘊深厚,本就不缺治學的資源和人才。如今只需因勢利導,調整家族的培養方向即可。”
荀彧看向荀攸,拍板道:
“值此科舉之風震動天下之際,我欲加強族學,在族中設立專門的學館,延請當世鴻儒授課,除了傳統的經史子集,還增設算學、律法、天文、農桑、兵法等實用之學,讓子弟們能博采眾長,全面發展。”
荀攸眼睛一亮,點頭稱是:“叔父此計甚妙。科舉重才學,更重實際能力。”
“法可明斷是非,農桑關乎民生,兵法能保家衛國,甚至連算學那種末流如今都有優先進入戶部和審計司等要知的大用,確實不可輕忽。”
“不錯,除此以外,我還準備再開辦紙坊和印刷工坊。”
“大將軍日前已經下令,鼓勵民間多辦此類工坊,一來普及和促進紙張和書籍的流通,二來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識字,這對我荀家而言也是個契機。”
荀彧目光炯炯,自信說道:
“我們荀家若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不僅能滿足族中子弟的學習需求,降低學習成本,還可將多余的書籍紙張售賣出去,增加家族收入,更能借此提升荀家在文壇士林的影響力。”
“叔父所言極是。”
荀攸微微頷首,沉思片刻后說道:
“有了自家的紙坊和印刷工坊,我們還能將族中學問整理成冊,印刷刊行,讓荀家的學術思想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前來交流學習,進一步壯大荀家的聲勢。”
“只是侄兒聽聞,這造紙和印刷都是極為精深的技術,咱們家并無精通此道的人才,恐怕一時難以操辦。”荀攸面露難色,說出心中的擔憂。
不得不說,荀攸的思慮還是很縝密的。
如今時代,別說印刷這種蘇曜剛剛帶來的技術,造紙術也完全沒有普及,還是私家絕學,不可能私相傳授。
在此條件下,即便荀家家底深厚,想要介入這些行當也是極為困難的。
然而,荀彧聽了卻是呵呵一笑:“公達所慮,大將軍早有辦法。”
“哦?大將軍有辦法?”荀攸驚道。
“沒錯。”
荀彧嘴角微微上揚,不由露出些許佩服的神色:
“我方才說大將軍鼓勵民間運營,并非口頭鼓勵,而是有真切支持的。”
“朝廷現今對于造紙和印刷工坊,除了官辦工坊外,又增辦了一種特許經營的模式。”
“按照此法,我等只要繳納一筆許可費用,并且在日后定期繳納一定額度的技術專利費,那么朝廷便會派出工匠教學,協助辦理此事。”
“如此一來,技術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這,竟有這等好事?”
荀攸驚呼一聲:
“如此一來,我們荀家開辦紙坊和印刷工坊之事,便有了十足的把握。”
“正是。”荀彧微微點頭,說“這不僅是荀家的機遇,也是順應大將軍改革的大勢。”
“如今,這個政策還沒有正式昭告天下,我們作為大將軍嫡系,務必要抓住這個機會,積極響應,迅速行動起來。”
“要知道,大將軍對于積極支持他的人,從來都不吝嗇于獎勵。”
“叔父放心,侄兒一定辦好此事!”: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