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正文←→:最新網址:badaoge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其子早死,其孫芒松芒贊即位,年紀尚幼,國事皆委祿東贊。這祿東贊即噶爾東贊,乃松贊干布時期的大相,曾為松贊干布重新兼并蘇毗、羊同并建立軍政制度與區劃、完善法律以及對外擴張立下過汗馬功勞,顯示了非凡的才能;而且噶爾東贊還為松贊干布迎娶了尼泊爾墀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更顯示了他杰出的智慧。噶爾東贊的顯赫功績為他的家族權傾吐蕃打下了基礎。
《舊唐書》稱“祿東(贊)姓菇(即薛,音 gat,藏文mga
),雖不識文記,而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并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噶爾東贊專權時,向南征服了珞地(即珞巴人居地),向北出兵于闐,并親赴視察。在東北部,最突出的戰績是攻滅白蘭、黨項羌,吞并吐谷渾,威脅唐朝與西方交往的命脈——絲綢之路。
其時,唐朝剛打敗西突厥,疏通了絲路,夾在唐蕃之間、扼守青海和且末、若羌等絲路南道要隘的吐谷渾,成為唐蕃爭奪的一個焦點。吐蕃吞并白蘭以后,曾在657年和678年連續向唐朝遣使,為年輕的贊普芒松芒贊請婚,并探聽唐朝的意旨。
659年,噶爾東贊親自統兵進攻吐谷渾,達延莽布支于烏海之“東岱”與唐將蘇定方交戰,被打敗,達延莽布支本人也戰死。但從659年以后,噶爾東贊每年要前往吐谷渾視察,為自己培養出以素和貴為首的親蕃勢力。
663年,噶爾東贊再發大兵進攻吐谷渾并滅之。吐谷渾王諾曷缽的唐弘化公主率千帳人馬逃至唐境涼州。唐朝雖然詔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獨孤卿云等屯涼、鄯,左武侯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為諸軍節度以定其亂。但是,那只是防御性的,立國350年的吐谷渾就這樣被吐蕃吞并,吐蕃直接與大唐的西域、河西及隴右相鄰,絲綢之路自此開始不寧。
噶爾東贊還把目光瞄向了北方和東北方,直到他667年去世為止,每年要前往吐谷渾視察。其中665年還派人至唐朝請和修好,并乞賜赤水之地以供畜牧,被唐朝拒絕。667年,吐蕃又攻破唐朝設置的“生羌”十二州,控制了青海大部分地區。
噶爾東贊有五個兒子,長曰贊悉若(贊聶);次欽陵,次贊婆,次悉多于,次勃論。噶爾東贊去世后,欽陵兄弟復專其國。首先是贊悉若(藏文為Btsa
ya)被贊普與眾論相商議后,任為大相,繼其父職。這一時期吐蕃的軍事擴張進一步加劇,其重大戰績主要是攻陷唐朝西域四鎮和在青海大敗唐軍。
670年四月,在西域屢次攻掠的吐蕃軍終于得勢,攻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龜茲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陷之。(唐朝)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四鎮。”為擺脫這一危局,吸引西域蕃軍并奪回吐谷渾故地,唐朝于同年同月“詔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右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率眾十余萬以討之。”但由于將帥不和,舉止不協,唐軍在大非川為欽陵所部吐蕃軍打敗。致使唐朝欲牽制西域蕃軍和使吐谷渾復國的愿望同時落空。嗣后,唐蕃戰斗不絕,使者往返不斷。但總體來看,唐朝雖有小勝,卻未能遏制住吐蕃內侵的趨勢。而且吐蕃還在其東境征服各個部落,兼并西洱河諸蠻。其時,“吐蕃盡收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崔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余里,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贊悉做了18年大相之后,于685年去世。噶爾東贊的次子欽陵(Kh
g)繼任大相,繼續進行軍事擴張。這一時期,唐朝抵御吐蕃的戰爭一度出現轉機,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吐蕃大首領葛蘇率其所屬貴川部落請降,則天皇帝令右玉鈐衛大將軍張玄遇率精兵2萬人充安撫使以接納之。師進大渡河,葛蘇事泄,為本國所擒。又有大首領咎捶率羌蠻部落8000余人至張玄遇管地,請求內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葉川州,以咎捶為刺史,并在大度西山刻石紀功而還。長壽元年,公元693年,唐武威軍總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眾,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等四鎮,并在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發兵以鎮守。
噶爾家族的專權既導致了不甚兵戎之苦的人民的怨憂,也引起吐蕃貴族上層的不滿,尤其是贊普的仇視。《舊唐書·吐蕃傳》說,吐蕃自論欽陵兄弟專統兵馬,欽陵居中用事,諸弟分據各方,贊婆則專在東境,與唐朝為鄰,三十余年,常為邊患。噶爾氏諸兄弟皆有才略,諸蕃懼之。
則天皇帝圣歷二年(699年),年及成人的贊普墀都松(器弩悉弄)遂與大臣論巖等密圖之。當時欽陵在外,贊普假稱要打獵,召兵逮捕欽陵親黨2000余人殺之,派遣使者召欽陵和贊婆,欽陵舉兵抗擊,贊普親自征討,欽陵部下按兵不動,欽陵無奈自殺,其親信同日自殺者100余人。
贊婆率數千人其兄子莽布支投歸唐朝。武則天遣羽林飛騎到郊外迎接,授贊婆輔國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歸德郡王。死后贈特進、安西大都護。噶爾氏在吐蕃的專權從此結束。
請:m.badaoge←→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