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765:八、九變篇

  正文765:八、九變篇正文765:八、九變篇←→:最新網址:badaoge

765:八、九變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涂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曹公曰:變其正,得其所用也。(曹操說:靈活運用一般的軍事法則,就會有很多的作戰方法可以使用。)

  曹公曰:無所依也。水毀日圮。

  (衢地交合,)曹公曰:結諸侯也。

  (絕地無留,)曹公曰:無久止也。

  (圍地則謀,)曹公曰:發奇謀也。

  (死地則戰。)曹公曰:殊死戰也。

  (涂有所不由,)曹公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軍有所不擊,)曹公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

  (城有所不攻,)曹公曰: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

  (地有所不爭,)曹公曰: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

  (君命有所不受。)曹公曰:茍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故曰:不從中御。

  曹公曰:謂下五事也。九變,一云五變。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曹公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雜于利,而務可信也。)曹公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曹公曰:既參于利,則亦計于害,雖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曹公曰:害,其所惡也。

  (役諸侯者以業,)曹公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趨諸侯者以利。)曹公曰:令自來也。

  曹公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曹公曰:勇而無慮,必欲死斗,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必死,可虜也;)曹公曰:見利畏怯不進也。

  (忿速,可侮也;)曹公曰:疾急之人,可忿怒而侮致之也。

  (廉潔,可辱也;)曹公曰:廉潔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愛民,可煩也。)曹公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則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九變篇的典型戰例便是周亞夫平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時期,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聯兵發動叛亂。這次叛亂的規模相當龐大,發動這場叛亂的主謀和首領是吳王濞。他依仗吳國封土廣大,財力富足,蓄謀奪取皇位。漢景帝在獲得吳楚等七王發動叛亂的情報后,決定迎擊叛軍,平息叛亂。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軍東進,鎮壓叛軍。受命于危難之際的周亞夫在全面分析了敵我雙方兵力及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梁疲敵的作戰計劃,即避免過早地與敵正面交鋒,暫時舍棄梁國的部分地區,以此消耗敵軍的實力;同時以截其糧道為輔助。這一作戰計劃的實施,使吳楚聯軍力疲糧盡。這時,周亞夫率軍一擊而勝,使西漢王朝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從這場戰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周亞夫對《九變》中提出的作戰原則既有靈活運用,又有創新、發揮。在整個戰爭進程中,他都力爭主動制敵,最終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最大的勝利。周亞夫正是孫子所說的那種‘通于九變之地利’的杰出軍事指揮員。”

  請:m.badaoge←→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