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763:六、虛實篇正文763:六、虛實篇←→:最新網址:badaoge
763:六、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不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勝者,攻其所地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也,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人,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
曹公曰:能虛實彼己也。(要透徹了解敵我雙方的虛實情況。)
曹公曰:力有余也。
曹公曰:誘之以利也。(用小利去引誘敵人。)
曹公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
(故敵佚能勞之,)曹公曰:以事煩之。(用各種方法干擾敵人。)
(飽能饑之,)曹公曰:絕糧道以饑之。(截斷敵人的糧道,使它發生饑荒。)
(安能動之。)曹公曰: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
曹公曰:使敵不得不相往而救之也。
曹公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出擊敵人的薄弱環節,避開敵人設防嚴密的地區,襲擊敵人料想不到的地方。)
曹公曰:情不泄也。
曹公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
曹公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曹公曰:軍不欲煩也。
曹公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之。我未修壘塹,敵人不以形勢之長,就能加之于我者,不敢攻我也。
曹公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
曹公曰:上所謂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以備我也。
曹公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
曹公曰:越人相聚,紛紛無知也。或曰,吳越仇國也。
曹公曰:角,量也。
曹公曰:因敵形而立勝。(要根據敵情來制定取勝的策略。)
曹公曰:不以一形之勝萬形。或曰,不備知也。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因敵形而勝也。
曹公曰:不重復,動而應之也。
曹公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曹公曰:兵無常勢,盈縮隨敵。(作戰沒有固定的策略,要隨敵情的變化而變化。)
“虛勢篇的典型戰例便是齊魏桂陵、馬陵之戰。這兩場戰爭,發生在戰國中期,是齊、魏兩國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由于齊國軍事家孫臏將孫子兵法的‘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軍事戰略思想進行了創造性的運用,因而一舉擊敗了實力強大的魏國軍隊,使魏國的實力逐漸減弱,最終喪失了霸主地位。
孫臏原是《孫子兵法》作者、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后裔。年輕時他曾和魏國人龐涓一起跟鬼谷子學習兵法,后來龐涓在魏國做了將軍,他自知能力不及孫臏,便不懷好意地將孫臏請到魏國。魏惠王對孫臏的欣賞,加重了他對孫臏的嫉妒。龐涓偽造了罪名,私用刑法割斷孫的雙腳,并在他的臉上刺字涂墨,妄圖使他永遠不能夠出頭露面。孫臏忍辱負重在魏多時,直到有一天他聽說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才得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見了使者。齊使者了解到孫臏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暗地把他藏在車子里,帶回了齊國。不久,孫臏得到齊將軍田忌和齊威王的賞識。
公元前353年,魏國攻破了趙都邯鄲。到這個時候,齊威王認為出兵救趙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就命令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統率大軍救援趙國。田忌打算直奔邯鄲,同魏軍主力交戰以解邯鄲之圍。孫臏不贊成他這種打法,提出了‘批亢搗虛’、‘疾走大梁’的正確策略。他說:‘要解開亂成一團的絲線,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而要排解別人打架(駕),自己不能幫助去打。派兵解圍的道理也一樣,不能以硬碰硬,而應該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揚長避短,沖其要害,使敵人感到行動困難,有后顧之憂,自然就會解圍了。現在魏趙相攻,已經相持一年多,魏軍的精銳部隊都在趙國,留在自己國內的是一些老弱殘兵。我看你應該統率大軍迅速向魏國都城大梁進軍。這樣一來,魏軍必然回兵自救,我們可以一舉而解救趙國之圍,同時又能使魏軍疲于奔命,便于我們打敗它。’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意見,率齊軍主力向魏國國都大梁進軍。大梁是魏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龐涓得知大梁危急的消息,大驚失色。魏軍不得以小數兵力控制歷盡艱辛剛剛攻下的邯鄲,而以主力急忙回救大梁。
這時,齊軍已將地勢險要的桂陵作為預定的作戰區域,迎擊魏軍于歸途。魏軍由于長期攻趙,兵力消耗很大;長途跋涉使士卒更加疲憊不堪,而齊軍則是占有先機之利,以逸待勞,士氣旺盛。因此,面對齊軍的阻擊,魏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終于慘敗而歸。
然而,魏國雖然敗于桂陵之戰,但魏國仍具有一定的實力。真正使魏國遭到嚴重削弱的是十年后發生的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求救。就在韓魏兩國大戰俱疲之際,孫臏再次使出‘圍魏救趙’的殺手锏,直逼魏都大梁。在魏國主將率兵追趕齊軍的過程中,孫臏利用‘減灶之計’來麻痹敵軍,使龐涓誤以為齊軍逃亡過半,遂當機立斷,決定甩下步兵,只統率一部分輕裝的精銳部隊,快速追擊齊軍。結果,孫臏在馬陵道設下埋伏,大敗魏軍,迫使龐涓憤恨自殺。
這場戰爭,使魏國遭到從未有過的慘敗。總觀齊魏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孫臏都成功地運用了《孫子兵法·虛實篇》中所提出的‘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的作戰原則,將實力強大的魏軍屢次擊敗。在具體實施這些原則時,齊軍善于選擇魏趙、魏韓雙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時機攻擊大梁,迫使魏軍不得不回師求援而進入齊國事先預計的戰場,使魏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地位。齊軍則因‘知戰之地,知戰之日’而以逸待勞,一舉獲勝。從桂陵、馬陵之戰中,我們可以看到孫子的‘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先處戰地而待敵’、‘致人而不致于人’等軍事理論由孫臏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運用,其合理性與科學性經受了時間的檢驗與歷史、戰爭的印證。”
請:m.badaoge←→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