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道德經》
在這南陽城東關溫涼河畔,有座醫圣祠,就是為紀念東漢名醫張仲景而建。仲景名機,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南陽郡人。此人醫術精湛,著作甚豐。后人收集整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尤為著名。這醫圣祠分正偏兩院,正院有山門、中殿、兩廡,偏院有醫圣井、醫圣橋、素問亭、內經樓等。大門左側立有“醫圣張仲景故里”碑,大門內10米許即為張仲景墓,墓前立“東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碑。墓后有中殿、大殿,兩側有廊廡各三間。解放后,大加修葺,并設立張仲景紀念館,陳列出他的生平和醫學成就。
再說到那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科學家、文學家張衡,他生于公元78年,卒于公元139年,《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即今天的南陽縣石橋鎮人。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乃是青城山天師道教教主張道陵之子,教主傳于張衡,稱嗣師。衡死,再傳于道陵之孫張魯,稱系師。張衡死,其墓便造設在今天的南陽縣石橋鎮。墓冢周圍是磚砌甬道,并有圍墻,栽植蒼松,花木芳香。墓前有“漢征尚書張公平子墓”碑,已是長眠于此八百又千年的一烈英魂!
《后漢書,張衡傳》: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其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鋼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楊,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上面通俗易懂的文字應是這樣: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于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總是舉止穩重,神態淡泊、寧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文章,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于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后,過了五年,又回到這里。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相符,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從來沒有這件事。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并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后,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后,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于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后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與河間王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后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于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政治清明。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于永和四年去世。
南陽城的傳奇名人和事跡咱們就只能介紹到這,而男主人公慕容天水(耶無害)也僅是在此逗留了一天一夜,便于第二日繼續向平頂山和許昌方向進發。
許昌,乃是東漢末期曹魏故都,據說漢獻帝劉協與曹操“許田射獵”的故事即發生于此。至后來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東征俘獲關羽,拜為偏將軍,并以禮相待,賜宅院一府。關羽則把一宅分為兩院,皇嫂住內院,自己住外院。他秉燭夜讀《春秋》的地方便被后人命之曰“春秋樓”。
這是許都歷史事跡的點滴,慕容天水久已從史冊上查閱過。可喜的是,如今他親臨故都,便可以一覽無余地瞻仰地番千古圣地。他徘徊游觀在一片碧水湖畔,只見堤岸花柳掩映,水中魚戲蓮藕,甚覺是情趣盎然、心曠神怡,簡直可以令他留戀忘返。但是,他尚未抵達許都故地,所以他不得不決意離開這令人迷戀的風景秀地,準備去瞻仰古跡!
經過尋問過往行人,慕容天水終于摸索到曹魏故城。但是令他遺憾的是,原城已毀,僅存遺跡。其內城系皇城,宮殿遺址,歷歷在目,磚瓦殘片隨處可見。外城約5公里,蜿蜒起伏,狀如小丘,據說這里迭壓著新石器時代至秦漢前歷代的文化層。其城內原有漢獻帝廟,今已不存。城西南隅有毓秀臺,高15米,廣200平方米,乃是漢獻帝祭天地之壇。臺西5公里處有漢獻帝墓,南有張、潘二妃墓。城北6公里許,五冢巍然高聳,是伏皇后五姊妹墓,俗稱五女冢。古城西北里許有張飛廟,廟在隆起的高地上,廟中有風雨臺,氣候陰晴變化,石上干濕分明,以此可以觀測氣象,真乃自然奇觀!古城北15公里許田村有射鹿臺,清人滕子胡石刻尚在。三國時漢獻帝與曹操“許田射獵”的歷史故事即沉跡于此!
慕容天水牽馬尋望著這些歷史的陳跡,心中不免升起一絲絲的寒酸和遺憾。古往今來,世代更替,昔日的繁華都城,如今還不是成為荒城一座?所謂“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何時何日才能再使之熠熠生輝呢?
慕容天水正在尋思之間,突然一陣輕脆的鈴響和蹄聲驚動了他,伴隨著這輕脆的鈴響和蹄聲,只聽有位老者唱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聲音由遠及近,渾厚有力,仿佛天來之音。等到耶無害轉過身,只見一位倒騎著黑色小毛驢的干瘦老道正手持拂塵還在哼呀哼呀地吟唱不停!
見這情形,耶無害頓時想起東游記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難道這位老神仙真的下凡了?
耶無害正在猶豫之際,老者已行至面前,他微閉著兩眼,早已望見耶無害。看到耶無害驚奇的目光,老道一甩銀絲拂塵,小毛驢頓時嘎然而止,只見他向耶無害問道:“年輕人,汝可知吾所唱?”
聞聽老者相問,耶無害立即恭敬地回答道:“如果我沒有說錯的話,長老所唱的是《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
人生流浪正文442、《道德經》網友轉載于網絡,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于本站管理員聯系.如發現小說人生流浪內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馬上向本站舉報。如果對人生流浪作品瀏覽,或對作品內容、版權等方面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留言,感謝您的合作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