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87、“禪月大師”

  正文最新網址:ibiquxs

  黃巢(?~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鹽商出身。曾到長安應試未舉。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領導農民起義,廣明元年880年在長安建大齊國,登皇帝位,年號金統。金統五年884年戰敗自殺于山東泰安虎狼谷。《全唐詩》錄其詩三首。)

  韓偓(842~923?年,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天復初,隨昭宗奔鳳翔,進兵部侍郎、翰林承旨。以后不附朱溫被貶斥,南依閩王王審知而卒。其詩多寫艷情,詞藻華麗,有香奩體之稱。后期詩風轉變,不乏感時傷亂之作。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韓內翰別集》。)

  魚玄機(約844~約871年,字幼微,一字蕙蘭,長安人。本為李億妾,唐懿宗李凗咸通年間,出家于長安咸宜觀為女道士。因殺侍婢被處死。有《魚玄機詩》。)

  貫休(852~913年,僧人。本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唐昭宗李曄天復年間入蜀,蜀主王建賜號“禪月大師”,武功蓋世,而且是文武雙全。有詩名,部分作品能反映當時社會現實。有《禪月集》。)

  李曄(867~904年,即唐昭宗。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初封壽王。公元889~904年在位。天佑元年904年遷都洛陽,被原黃巢部將朱溫·朱全忠殺害!存詩四首。)

  李存勖(885~926年,即后唐莊宗。小字亞子,李克用之長子。本姓朱耶,沙陀部人。公元923年滅梁稱帝,建都洛陽,國號唐,史稱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以伶人郭從謙之變中流矢而死。好俳優,洞曉音律,能度曲。存詞四首,在《尊前集》中。)

  馮延巳(約903~960年,一名延嗣。字下正中,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人。南唐烈祖李升時為秘書郎,與李景游處。保大中,累官自中書侍郎拜平章事,出鎮江西撫州。后再入相,罷為太子少傅。善作新詞,思深辭麗,律均調新,多寫男女離情別恨和士大夫的傷感落寞情懷。在五代詞中,堪與溫、韋分鼎三足。對北宋晏殊、歐陽修的詞頗有影響。有《陽春集》傳世。)

  李璟(916~961年,南唐中主。本名景通,改名璟。字伯玉,江蘇省徐州人;還有說是浙江省湖州人。反正都是中國人!公元943~961年在位。詞存四首,意境較高,風格凄怨深遠。后人他和李煜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其父李升,為南唐烈祖,公元938~943在位,應為南唐前主!)

  李煜(937~978年,南唐后主。初名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公元961~975年在位,世稱李后主。降宋后封違命侯,結果被宋太宗趙匡義用藥酒毒死。其詞以975年降宋為界,可分前后兩期。前期詞大都描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亦有清麗之作;后期多抒發亡國被俘的痛苦以及對往昔帝王生活的懷念,表現出濃重的感傷情緒。藝術上善于運用白描手法,生動而形象地抒寫真情實感,在題材和意境方面突破了晚唐以來以艷情為主的窠臼,使詞從音樂的附庸漸變為抒情述懷的工具,提高了詞的文學表現功能。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等。后人將他的詞與李璟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其先輩邠(彬、濱)今屬陜西彬縣人!后徙蘇州吳縣,后來這吳縣被分封劃作蘇州幾區,主要為吳中區,真是滅了古縣名,不便于歷史、地理研究。在下以為,古吳縣應該歷代流傳、萬古流芳,豈能抹殺掉?但為了現代城區發展,也只好如此。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又曾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守邊多年,西夏稱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號稱“軍中有一范,兇奴聞之心膽顫!軍中有一韓(韓琦),兇奴聞之心膽寒!”卒謚文正,名符其實的“文武雙全高手”。著有《范文正公集》。詞存五首,風格、題材均不拘一格,如《漁家傲》寫邊塞生活,蒼勁明健,《蘇幕遮》、《御街行》寫離別相思,纏綿深致,均膾炙人口。有今輯本《范文正公詩余》。)

  柳永(?~1053年,字耆卿。初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真宗趙恒景佑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生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以描寫歌妓生活、城市風光以及失意文人羈旅行役的生活等題材為主,語多俚俗,尤善鋪敘形容,曲盡其妙。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蝶戀花》、《戚氏》等。有《樂章集》傳世。)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北宋真宗趙恒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仁宋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當時名家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和詞人張先等,均出其門。卒謚元獻,世稱晏元獻。詩屬“西昆體”,詞風承襲五代馮延巳,閑雅而有情思,語言婉麗,音韻諧和。其《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以屬對工巧流利著稱。有《珠玉詞》。)

  梅堯臣(1002~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宋仁宗趙禎皇佑三年1051年,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名郎,世稱梅都官。詩主平淡,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著有《宛陵先生集》,詞存二首。)

  蘇洵(蘇軾、蘇轍的父親。):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蘇軾·蘇東坡(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長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紹圣初,又貶惠州、儋州。徽宗立,赫還。卒于徽宗上臺的第一年即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追謚文忠。歷經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微宗趙佶五世。他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多彩,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亦有婉麗之作。著有《東坡七集》、《東坡詞》。)

  蘇轍(蘇軾之弟):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后連貶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許州。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皆為文林高手。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仁宗趙禎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當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力主“明道”、“致用”,反對論卑氣弱、艱澀險怪的時文和風靡詩壇的“西昆體”,是北宋詩詞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均有成就。著有《新五代史》、《集古錄》、《歐陽文忠集》、《六一詞》。他的詞基本上沿襲晚唐五代馀風,抒情委婉深致,寫景清新明麗,亦有少數篇章風格豪放疏宕。)

  王安石(1075~1134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趙禎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神宗當朝兩度任相,實行變法。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晚居金陵。卒,謚曰文。詩、文皆有成就,為“唐宋八家之一”。詞作不多,風格高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以《桂枝香·金陵懷古》為代表作。著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并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仁宋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神宗時反對五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哲宗元佑初年,拜尚書左仆兼門下侍郎。為相八月,病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骨》,并和修《資治通鑒》。存詞三首。)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宋哲宗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如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江西詩派之宗主,影響極大。詞與秦觀齊名,號秦七、黃九。詞風疏宕,俚俗處甚于柳永。晁無咎謂其小詞固高妙,然非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著有《豫章集》、《山谷詞》。)

  秦觀(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少豪雋,慷慨溢于文辭,喜讀兵家書。見蘇軾于徐,作《黃樓賦》,軾以為有屈、宋才,勉以應舉。元豐八年1085年登進士第。元佑初,除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宋哲宗紹圣初,坐黨籍,削秩,監處州酒稅。徙郴州、又徙雷州。徽宗當朝,赫還,至藤州卒。其詞清麗和婉,深有情致,多寫男女情愛,亦有感傷身世之作繭。代表作有《滿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霧失樓臺》、《八六子·倚危亭》、《鵲橋仙·纖云弄巧》等。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翻上頁呼出功能翻下頁

飛翔鳥中文    人生流浪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