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大明收復河套之后,屯田五年,養jing蓄銳。”
“屆時,自河套東出,自可橫掃漠南!”
“咱應該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孫兒,你必須繼承咱的意志,掃清草原,將其并入我大明版圖!”
洪武帝眼神意味深長的看著太孫,十分直白的對他說道:“草原若能夠在你的手上,被納入我大明的版圖,你之功績,遠邁漢武!”
“到時候,再將你的幾個皇叔,都移封至新邊疆,塞王守邊疆!”
“至此,我大明江山永固矣!”
在洪武帝看來。
他的塞王守邊政策,是非常高明的一個手段。
翻閱古今歷史,華夏歷朝歷代,遠離中樞超過三個月以上行程的地方,就已經很難被中樞統治管理了。
哪怕現在大明擁有了電報,也有了火車。
但是如若全取草原后,從應天府到漠北,有四千多里之遠!
哪怕是從北平到漠北,也有兩千多里路!
如此遠的距離,就算修鐵路,也需要十多年建設,才能通車。
鋪設電報線也需要好多年。
即便通了電報和鐵路,中樞如果要調度漠北的大軍,也不是什么輕易的事情。
如果采用和中原腹地一樣的郡縣制,官員們山高皇帝遠的,中樞根本管不到他們,而且效率很低。
再加上官員們總是都想著往中樞核心爬,在偏遠的邊疆地區,根本不會干事實。
為了能夠避免這些距離中樞十分遠的新土,能夠被有效的控制住,洪武帝便又想起了,那早就已經被掃入歷史垃圾堆的分封制!
他并不是想要開歷史倒車。
而是從歷史上來看,分封制比起郡縣制,也是有其優勢的。
特別是在遠離中樞統治區域之外,政令不好快速抵達,并且靠近外敵的地方,分封要比郡縣制更適合守土!
不管是東西周,還是后來的西漢。
分封而出的諸侯王們,幾乎都在用心的開發自己的封國,將封國化為了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在抵御外地的情況下,諸侯王可比郡守官員們有決心多了。
因為對諸侯王來說,他們是在守護自己的封國,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人民!
而對郡縣官員來說,他們是替皇帝守土,并不是替自己干活。
這也是分封制的魅力。
西漢時期,如果漢武帝打下朝鮮后,在離著中樞如此遙遠的地方,不是選擇建立郡縣,而是選擇封一個兒子為朝鮮王的話。
恐怕時至今日,朝鮮也已經成為華夏不可風格的一部分了。
從古至今,只要是中央封出去的王國,最終封地都會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設立郡縣和都護府后又丟失的領土,可就數之不清了。
漢時的西域都護府和朝鮮四郡,現在在哪呢?
反而是南越國這種原本其實并不是中原分封出去的,而是自己扯旗單干的諸侯王,最終也避免不了并入中原王朝,成為中原天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南越國的領土,現在已經是大明最核心的一塊區域了!
會有如此結果,主要是因為華夏人骨子里就帶著“統一”的血脈。
分封出去的諸侯王們,從來都不是想著自己單干過小日子,想的都是要成為那一統天下的天子,坐一坐皇帝寶座!
而中原王朝的皇帝,也不允許外邊有敢不服中央統治的諸侯王蹦跶!
雖然說,分封的多了,有諸王之亂的風險。
但是洪武帝有自信,中央能對偏遠邊疆的諸侯擁有碾壓的優勢,畢竟墨院在中央,在應天府!
如此一來,諸侯王們只能賓服中央!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封到邊疆的諸侯王有野心了,來一場幾王之亂。
最壞的下場就是皇位上換一個朱姓子孫繼續坐唄!
而且要是朝中出現王莽這種逆臣,至少老朱家還有機會出個劉秀呢!
在洪武帝看來,分封與郡縣并存,是最適合大明的制度了。
中央以郡縣制的方法,統治著現階段能夠靠中央集權制有效統治的最大范圍。
再往外,則以分封制來有限度的遙控統治!
洪武帝雖然已經將燕王、寧王、遼王等諸位塞王手頭的權利都削弱了。
但是這是因為鐵路的出現,讓燕、寧、遼等地對中樞來說已經不算很遙遠的地方了,從應天府坐火車不到一天就能抵達,已經不需要塞王守邊了。
他還是打算日后繼續將燕遼諸王們往外封的!
“孫兒,日后大明占領漠南漠北后,漠南可以劃郡縣而治。”
“但是隔著一片大漠的漠北之地,卻可以將塞王們移封過去,許他們建立諸侯國。”
“漠北之地,中樞已經鞭長莫及了,政令無法快速通達,正適宜以皇室血脈,封鎮其地。”
“諸侯王們,就地教化百姓,開發土地,使之書同文、車同軌!”
“如此數十年后,化外漠北之地,也就全都是穿我華夏衣裳,讀先賢著作的華夏子民了。”
“屆時,如若交通更加便捷,那火車能一日便達漠北,再將漠北諸國化為郡縣,繼續將塞王們往更外頭封便是。”
“這個世界太大了,極西之地再往西,還有一群金發碧眼的蠻夷,占據著廣袤富饒的土地呢。”
“不愁沒地方分封諸王!”
洪武帝越說眼睛里的jing光就越盛!
在他的設想下,未來的大明,應該是天子御萬民,塞王守邊疆,并且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向外擴張,將一批批朱姓子孫封到外頭,擴大大明的版圖!
亦如當年的周朝,三千姬姓諸侯國,遍布天下,又能擴大華夏生存空間,又能讓肉都爛在鍋里!
“以后,你也可以將你的子孫,繼續外封!”
“直到全天下都遍布我朱姓之國,宇內混一!”
洪武帝毫不掩飾的向著太孫敘說著他為大明皇室構思出的康莊大道!
然而,一直低著頭做出一副恭敬聆聽樣子的太孫,心里卻一點都不以為然,在心里暗自搖頭。
天子與諸王共治天下?
此乃謬論也。
熟讀儒家著作的他,更相信士大夫階級。
比起手握重兵,動不動就有可能“清君側”的諸侯王。
太孫覺得,治天下還是要靠官僚體系一起統治國家,比較安全一些!
自古只見過藩王起兵造反,農民起義造反,武將起兵造反。
可唯獨沒見過文官們造反!
他還是更喜歡,奉行君君臣臣這一套,天天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掛在嘴邊的魯儒一系!
天下就應該全是他這個天子一個人的!
怎能分之?
分封什么的,絕對是不可能的!
藩王,必須削!
請記住本書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yq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