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
“母后召留侯入宮?!”
見劉盈面上陡然帶上一抹驚疑,呂釋之趕忙看了看左右,又面色僵硬的干咳兩聲。
待劉盈反應過來,又將殿內侍郎、內寺盡數遣退,呂釋之才稍松了口氣,旋即面帶輕松地對劉盈微微一笑。
“太后召留侯入宮,乃遣曲逆侯暗召,
除太后、陛下、曲逆、汾陰及留侯,此事,再無旁人知曉。”
“留侯喬裝入宮之后,便為太后遣往深宮,汾陰侯隨行,以言勸戚姬。”
“為留侯、汾陰侯所勸,戚姬終未再言及‘隨趙王就國’事。”
“得太后之允,
戚姬素衣往長信,
拜太后曰:愿留太后身側,
習學為人臣、為王母之道,以贖往昔之罪。”
“太后亦欣然答曰:待陛下加冠,便召趙王再朝長安,攜母同歸六安······”
聽聞呂釋之這一番隱晦的話語,劉盈暗下稍一思慮,便如釋重負的長松了一口氣。
“呼”
“本以為,還要多費些功夫呢······”
“也好。”
“也好啊”
滿是唏噓得發出一聲感嘆,劉盈只咧嘴一笑,就連坐姿都稍慵懶了些。
——在前世,劉盈登上皇位之后,太后呂雉對劉盈的不滿,便是因戚夫人、劉如意母子而第一次爆發!
劉盈至今都還清晰地記得,在前世,劉盈傻乎乎的表示‘母親還是放過劉如意吧’的時候,
老娘呂雉望向自己的目光中,
那揮之不去的失望。
在當時,劉盈只天真的以為:老娘對自己失望,是因為自己不夠狠心,沒有君王所應該具備的鐵石心腸。
但在這一世,深入了解過老娘呂雉的性格,以及行事風格之后,劉盈才終于明白過來:對于老娘呂雉來說,對錯,遠遠沒有利益來的重要!
一件明明正確,卻會使呂雉、劉盈,亦或是漢室朝堂利益受損的事,必然會被呂雉嚴詞拒絕;
可如果是一件明明錯誤,但可以帶來好處的事,呂雉也必然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毫不遲疑的作出決策。
在劉如意、戚夫人母子一事上,呂雉對劉盈的失望,也并不是因為劉盈太心軟,而是因為彼時的劉盈,沒有展露出絲毫‘一切以利益作為主要考量因素’的趨勢。
堂堂一國之君,還是少弱之君,
都十六七歲了,
還不知道‘利益至上’這么淺顯的道理,又怎能不讓攝政太后失望?
而這一世,
當劉盈化身為冰冷的機器,絲毫不提‘劉如意是我弟弟’‘戚夫人是我弟弟的生母’,而是以‘怎么做才能利益最大化’作為視角時,呂雉心中的怒火,嗡時便被劉盈這份接近滿分的答卷所擊散。
只是即便如此,劉盈也還是沒想到:老娘被那首‘舂歌’勾起的盛怒,居然這么容易就煙消云散······
“或許,這就是政治人物所該具備的‘極致冷靜的頭腦’吧······”
若有所思的再發出一聲感嘆,劉盈便微微一笑,徹底安下心來。
與往常一樣,在劉盈擺出一副‘娘別擔心,兒子的心黑著呢’的姿態后,其余的事,都被呂雉獨自收拾了個干干凈凈。
——這番變動的罪魁禍首戚夫人,在留侯張良、汾陰侯周昌二人的勸說下,終于學會了什么叫‘低頭’;
按照呂釋之的說法,未來幾年,戚夫人就會在太后呂雉身邊,證明自己低頭的心是多么堅決。
等往年的債還完,劉盈也該加冠攝政、掌控朝政了,就算放戚夫人去和兒子團聚,這母子倆也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風浪。
至于差點被老娘坑死的劉如意,則是被劉盈‘親自’接到了未央宮中,對外則稱‘被太后軟禁于趙王府’。
等此間事了,劉盈再裝模作樣去求求情,擺出一個‘兄友弟恭’的姿態,呂雉再順水推舟,劉如意就可以去劉安,做自己的淮南王了。
當然,既然如今的劉如意,都被呂雉扣了個‘密謀造反’的帽子,那劉如意就國,自然也就會有所不同了。
“太后意,遵太祖高皇帝遺詔,以北平侯為淮南左相,掌淮南國大小事務;另遷汾陰侯為右相,護王周全。”
“及淮南太傅,則以曲逆侯任之,另酈侯臺為淮南中尉,盡掌淮南兵馬······”
聽到這里,劉盈只再長嘆一口氣,對劉如意再也沒有了絲毫擔憂。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在劉盈登基之后,劉如意真正的原罪,并非是戚夫人那首愚蠢至極的‘舂歌’,而是劉如意‘曾意圖染指儲位’的前科,以及趙王手中的滔天兵權!
而在呂雉這一番安排之后,日后的劉如意,將再也沒有絲毫權力可言。
國中政務由張蒼負責,兵權更是直接由呂臺掌控,再加上王太傅陳平,以及專門負責‘保護’劉如意的周昌······
毫不夸張的說:在成為淮南王之后,劉如意必然會永久性面臨‘王令不出六安城’的局面!
而失去所有的權柄,也為劉如意、戚夫人母子,從十死無生的死局中,贏得了最后一絲生機。
——一個連下一頓飯吃什么、在哪吃,甚至用什么餐具吃都無法決定的‘宗親諸侯’,根本不值得如今的呂雉、未來的劉盈,再耗費哪怕一秒的心思!
想到這里,劉盈只微微一笑,不動聲色的在劉如意的脖子上,掛上了一枚御用的保命鎖。
“朕意:趙王已壯,當言及婚娶事。”
“待出宮之時,還勞舅父再往長樂,稟奏母后:待遷淮南,如意之婚事,便當有所定奪。”
“嗯······”
說著,劉盈不忘裝模作樣的‘糾結’一番,才意味深長的再一笑。
“朕尚記得,侯世子之長女,似亦至婚假之齡?”
劉盈此言一出,呂釋之頓時喜笑顏開,連忙笑著抬起頭:“陛下意······?”
就見劉盈莞爾一笑,又滿是溫和的一點頭。
“朕意,侯世子嫁女如意,以為淮南王后,當是最為妥當。”
“及戚夫人,既已迷途知返,亦當知皇子之婚嫁事,皆當由母后決之?”
見劉盈不似說笑,呂釋之只噙著一抹按捺不住的笑意,對劉盈緩緩一拱手。
“陛下之意,臣必一字不變,呈以為太后知······”
行禮過后,呂釋之便笑著抬起頭,見劉盈面上仍是一抹淡淡笑意,便不由陷入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當中。
——劉盈口中的侯世子,自然是呂釋之的長子:建成侯世子呂則。
至于那位即將遠嫁淮南,成為淮南王后的‘世子女’,自然是呂釋之的長孫女。
誠然,如今的劉如意,還只有十歲;那個即將嫁給劉如意的‘世子女’,也才不過七歲。
但這也絲毫不影響七歲的建成侯世子女,嫁給年僅十歲的淮南王劉如意,成為有漢以來,乃至青史以來最年輕的王后。
最讓呂釋之在意的,是劉盈通過此舉,所表現出的對自己、對自己家族的信任。
——以呂氏女為淮南王后,分明就是補上最后一道‘監視劉如意’的拼圖!
可即便如此,呂釋之也還是對劉盈的這個提議甘之若飴。
作為呂釋之這個徹侯的孫女,小丫頭能成為王后,也算嫁的相當不錯了。
“呂臺為淮南中尉,素兒為淮南王后······”
“待復數歲,北平侯重歸長安,吾再哀求太后,以呂氏為淮南相······”
“嘿嘿嘿嘿······”
越想,呂釋之就越覺得興奮不已,恨不能立刻辭別劉盈,去將此事告訴妹妹呂雉。
——呂釋之很確定,對于劉盈的這個提議,妹妹呂雉必然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只不過,劉盈卻似乎并沒有看出呂釋之‘急于離開’的心思。
自顧自沉吟了一番,確定此間之事沒有遺漏,劉盈才笑意盈盈的望向呂釋之,眉宇間,也稍帶上了些許自嘲。
“前日,曲逆侯奉母后詔諭,入未央以告朕:禁足宮中,熟讀《漢律》······”
“不知母后此何意?”
見劉盈又發問,呂釋之只下意識一急;
待反應過來,呂釋之才勉強按捺住心中激動,神情也稍嚴肅了些。
“此事,太后亦有交代。”
說著,呂釋之不忘再看了看左右,才再次望向劉盈,滿是嚴肅的一供手。
“一者:趙王此間之事,陛下不便插手,然陛下身趙王兄,又不得不代為求情。”
“故太后以‘禁足’為名,以告天下:陛下,確曾為趙王求情。”
“又趙王······”
話說一半,呂釋之不忘面色僵硬的抬頭看了劉盈一眼,才硬著頭皮道:“又趙王此番,于王府暗蓄甲士,密謀叛逆。”
“若依律治趙王死罪,太后恐陛下為天下所污;然若不罪,又國法不存。”
“故太后意,暫‘囚’趙王于府中,以待風論稍消,待秋收之時,再遷趙王王淮南,而后就國。”
“及陛下,恐亦當自閉未央不出至秋收,以避風論······”
聞呂釋之道出這番話,劉盈只一副早有所料的神情,眉頭卻還是有些許不甘。
見此,呂釋之也不再繞彎,繼續道:“其二。”
“前時,狄酋冒頓書辱太后,又朝中公卿議而得論:今非決戰之時。”
“故太后已令酂侯擬書,于狄酋卑躬屈膝,再賄以金石珠玉、糧米布帛,以求北墻數歲安寧······”
說著,呂釋之的面容,也不由帶上了些許屈辱。
“且除金石珠玉之財,糧米、布帛、鹽茶等資,太后亦已傳令相府:循太祖高皇帝故事,遣女出關,和親匈奴······”
“太后言,遣女和親,終于國朝威嚴大損之事,又乃今漢家不欲為,然不得不為之權宜之計。”
“若陛下不自禁未央,太后恐天下皆因此事,而污陛下曰:悖家國大義而和親匈奴,以損太祖高皇帝遺德······”
說到這里,呂釋之的面容,也是不由自主的漲紅了起來,眼眶中,更是帶上了些屈辱的淚滴。
——終歸還是周呂令武侯胞弟、劉漢社稷開國元勛,對于以和親祈求和平,呂釋之也同樣感到無比的屈辱。
片刻之后,呂釋之才從悲憤的情緒中稍調整過來,神情郁悶的對劉盈再一拜。
“太后知陛下宏圖遠志,來日必當血高皇帝白登之仇、狄酋冒頓書辱太后之恥;”
“然今戰機未至,還望陛下忍辱負重,暫居未央······”
聽聞呂釋之這一番情真意切的勸解,劉盈縱是還能面前保持淡然,目光也下意識有些銳利了起來!
——白登之圍,是國仇,劉盈不急于報;
但冒頓那封字字誅心的國書,是家恨!
早晚有一天,劉盈都要將今日的屈辱,成百倍、千倍的討回來!!!
而在這樣一封令人怒火中燒的匈奴國書面前,老娘呂雉委曲求全,為社稷不惜含恨屈膝的舉動,更是讓劉盈眼眶一陣發熱。
——為了不讓劉盈擔上‘和親匈奴’的污名,呂雉甚至不惜撒出‘我兒子惹我生氣,所以我把他關起來了’的消息······
“母后······”
神情復雜的發出一聲呢喃,劉盈終還是咬緊牙,勉強將眼眶中的淚水憋了回去。
而后,便見劉盈緩緩站起身,來到呂釋之面前,神情莊重的一拜。
“母后拳拳相護之意,朕,了然于胸······”
“往后數月,還望建成侯常往長樂,以隨母后左右······”
“及朕,自謹遵母后之意,自閉未央,博覽群書,以習治國之道。”
“待天下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吾家府庫充盈、兵jing馬肥,朕必當親臨龍城,鞭問狄酋!!!”
略有些沙啞的一聲低吼,劉盈只緊緊抿起輕顫著的嘴唇,對呂釋之沉沉一拱手。
而在劉盈身前,本還打算側身避禮的呂釋之,此刻全滿是感懷的點了點頭,鄭重其事的整理了一番衣冠,旋即對劉盈長身一拜。
“陛下有此大志,太后今朝所受之辱,他日必當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