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78章 鼓動人心

  最讓李承覺得意外的是,這件青銅鼓沒有一絲一毫近期出土的痕跡。從紋飾溝壑中的銅綠分布情況來看,它至少是百多年前就已經出土,算得上“存世古”。

  表現這么好的一件存世古,竟然沒能被博物館收錄?如此精美的紋印飾畫,竟然沒見任何書本記載?

  真真的越想越奇怪!

  這也讓他鑒定起來,越發的認真,蹲在那里超過二十分鐘。

  趙帆年紀大些,腿麻,撐不住,只好站起來,佝著腰幫他照明,順帶著輕聲問道,“東西很好?”

  李承沒說話,點點頭,又將銅鼓翻過身來,內部中空面朝上。別人幫忙打手電始終不得勁,他索性用左手臂擎住鼓腰,右手從口袋中掏出手電,逐一檢查內部情況。

  內部有腐蝕痕,積垢甚厚,灰白的一層鈣化物。

  為什么會出現鈣化物?

  將這面銅鼓翻過來就能明白——如果將它中空部位朝上,就成了一頂“釜”!

  釜是戰國時期秦人使用的一種炊食器。《孟子滕文公》中曰:“許子以釜甑爨(音竄,分火做飯),以鐵耕乎?”

  其中釜、甑指帶炊具中的蒸煮器,而這兩種器物形態上也非常接近。

  那么,釜又是什么形狀呢?

  《越絕書》中有明確描述,“釜”的形制近似于現在的罐,斂口束頸,口有唇緣,鼓腹圓底,口徑小于腹徑甚多,肩部有兩個環狀耳,戰國時期的釜多設一耳,即三耳。

  也就是說,這面銅鼓,曾經很長時間被人當成“釜器”,用來煮湯、煮肉、煮水。也因此,它的內部有腐蝕痕,有大量的鈣化物。

  因此,這種鈣化物和腐蝕痕,不僅不是贗品的表現,還是這件物品屬于正品的證據之一。

  那么它有沒有可能就是釜器而不是鼓呢?

  釜器中確實有平底釜,但釜底絕不會刻有如此精美的紋飾,釜壁也不會有這么多的圖案。它就是一面銅鼓,與秦國釜器很相似的戰國時期秦國青銅鼓。

  之所以出現與釜器很相似的情況,實在是…

  怎么說呢?秦國早期地處西部邊陲,講究實用,不如中原地區的齊楚魏那么有品味,打造這么一面拷貝釜器造型的青銅鼓,也就可以理解——當然,它和秦國釜器,究竟誰拷貝誰,現在還說不定。

  李承將手電關了,右手探進去,一點點觸摸那層灰白色的水垢——他總感覺這層水垢后面似乎隱藏著某種花紋。

  眼睛看不清,還不如直接用手指觸摸。

  謝絕趙帆幫忙,夜色中,李承眼睛微閉,中指和食指的指腹,一遍遍從他懷疑的地方來回觸摸——這種來自身體最直接的觸覺,有時候比眼睛更真實。

  觸摸幾次后,他又將鼓面翻過來摸一遍,對比兩者感受——他最開始懷疑是不是鼓面的紋飾和圖案,透入鼓面背部,造成紋線。

  如此三番,又拿著手電仔細照著看了一遍,李承最終確定,這面鼓帶有銘文!

  銘文在青銅鼓的內部,有些類似于大篆的“櫟”字!

  鑒定到此,李承終于能起身,揉揉腰。

  “老板,請個價!”這次,他的說話對象,是那位坐在木箱上的攤主——其他三人都以此人為首。這件秦國青銅鼓,非常珍貴,李承自然要找正主談。

  那人扭頭望望李承,還有他手中的那件青銅鼓,起身,示意那年輕人看攤。

  他招招手,讓李承往攤子里面走兩步,清靜些。

  “看懂了?真想買?”這聲音有種金屬般的嘶啞,相當具有辨識度,應該在四十來歲,可惜對方帶著草帽,看不清面容。

  李承點點頭,“老板,給個價。”

  “既然看懂了…你帶那么多現金了么?”對方一句話,直接把李承問啞巴了。

  暈!還真是!

  對方既然這么說,想必也很清楚來歷,戰國早期秦國青銅鼓,國家一級文物,即便是黑市價,那也要十萬朝上。

  誰逛個鬼市帶幾十萬現金出來?那不瘋了不是?凌晨出門時帶了三萬塊現金,已經花掉一萬多…尷尬了!

  撓撓頭,李承訕訕地笑道,“不收支票?”

  “對不起,支票不收。”那人直接搖頭。

  “那你先報個價,我看合適不?如果合適,我付點定金,再回去取一趟。”李承旋即問道。

  那人抬頭看了眼李承。此時已經凌晨四點半,天光已亮,能看清楚大概模樣,對方應該是個富家子弟,便開口道,“二十萬,RMB,不二價。”

  這價格,放在歐美,絕對“白菜價”,放在香江,價格也不算離譜,但在國內,他的價格報得有點“虛”——國內青銅器的價格從未上去過。

  “十萬!”什么不二價,李承才不理會這一套,豎起一根手指晃晃。

  “你也是懂行的,這東西就值這個價!你不買,不勉強。”那人的語氣似乎很強硬。

  李承卻很清楚,這是自己自找的,剛才就不應該說“付定金,回去取”——這是多明顯的志在必得呀,給對方太好的要價條件。

  可是,那可是“秦獻公遷都櫟陽鼓”啊!剛才心情激動,沒能抑制住。

  沒錯,那件青銅鼓,在歷史上很有名。

  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王朝,他們能成功,與其堅毅不拔的意志有直接關系——試問,有哪個國家首腦為了更接近文化中心、權力中心,發動國民,九次遷都?

  九次遷移,定都九地,唯有秦國。

  前六此遷都,為早期的戰略性東遷,由最初的西戎荒蠻之地,到達了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西周都城腹地,為其隨后的強大奠定了基礎。后三次遷都,則見證了秦國謀求進一步強大進而一統天下的遠大抱負。

  其中,從雍城——櫟陽的這次遷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秦國雄心初露的遷都”,也被認為是秦國爭霸戰國的起點。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后,立志收復河西之地(被當時的魏國所占),于前383年在櫟邑修筑了櫟陽城作為新都,戰略重心前置,頗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與勇氣。

  而在此之前,秦國的都城為雍城,位于今陜省寶雞鳳翔縣,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長達294年,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

  秦獻公想要發動臣民跟隨自己的步伐遷都,何其困難?這項工作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件天大的事情。

  有很多人不愿意遷都,反對聲音非常之多。

  《本記》有載,秦獻公為了這次遷都,特命人在雍城散播傳言,說新櫟陽城如何如何漂亮,土地如何如何肥沃。不僅如此,他還命工匠鑄五十面“櫟陽鼓”,每天安排五十支專門的宣傳隊伍,沿著雍城街巷敲鼓,大肆宣揚遷都的好處——鼓動人心一詞,就是這么來的!

  李承手中的這面鼓,鼓面背部刻有大篆櫟字,有極大可能,就是當時的“櫟陽鼓”!

  后世的金石研究類書籍未曾記載,可是,史書給它留下重重的一筆!

  這是真正見證歷史的文物!

  所以,他剛才有些“失態”。

  那人咬緊二十萬不松口,李承也有些無奈,想要以抽身離開作勢的方式來還價,可又有些患得患失,自己一放手,萬一立即被其他人買走了怎么辦?

  要知道,剛才自己鑒定時,已經有好幾個人在旁觀,等著自己放手呢。雖然有很大機率,沒有人愿意出二十萬買走這面小青銅鼓,可是…萬一有呢?

  沒見到等候自己手中青銅鼓的幾個人中,有兩位上年紀的老者么?萬一他們認出來呢?

  沒錯,李承這會正處于“患得患失”的購買疑慮癥中。

  沒得辦法!正準備開口答應,就聽見旁邊趙帆插話說道,“這位老板,你的報價很離譜。正因為我們懂行規,才提都沒提這東西的禁忌,你自己捫心自問,這東西它在國內,能賣出這么高的價格么?”

  一句話驚醒李承。

  沒錯,這東西犯忌諱!它絕對是國家文物法明令禁止的物件。

  那…自己還要不要買?買回去自己收藏?

  李承本質上還是古董商,看中這件物品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按照他的經營思維,還是要出給國內,要么趙帆他們,要么其它博物館,賣給歐美藏家或者博物館,他心底有疙瘩。

  那…問題來了。

  這件東西,可是自己當著趙帆的面買下的,自己不可能瞞得過他的。即便他看在交情的份上,睜一眼閉一眼,可自己賣給誰去?至于奇他博物館,其實一回事——趙帆他們其實就是回流貴重文物,豐富國內博物館,只不過幾家國字號博物館搶到大頭而已。

  自己總不能以二十萬RMB買下,然后二十萬美金的價格又賣給趙帆他們吧?

  李承愕然發現,自己貌似走入死胡同——這東西變成瞬間從至寶,變成雞肋!

  趙帆話語一落,那攤主抬頭朝他看了眼,目光中冷森森的,其他三人也站起身來,盯著這邊。與此同時,吳偉拎著大布袋,站到李承身手。

  頗有點劍拔弩張的味道。

  李承放下這件青銅鼓,拍拍趙帆肩膀,“趙哥,既然老板不同意降價,那只能說無緣。”

  “慢著!就按照你說的價格走!”

  那老板不知怎么想的,在李承準備離開時,忽然又喊道。

  請記住本書域名:。筆下文學手機版閱讀網址:.bxwx123/

飛翔鳥中文    異國獵寶檔案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