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48章 義之文膽

  在司徒明五人逃走之后,蘇毅問道,“若是他人受到嚴重的威脅,不知道先生是否會出手?”。

  學海守護者大概未曾想到蘇毅會問出這樣的話來,也沒有想到蘇毅敢問出這樣的話來。

  他微微一愣,隨即說道,“那是當然,規則之內的事情可以發生,規則之外的事情則是絕對斷絕,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向是我儒家行事的準則”。

  “多謝先生告知!”,蘇毅說道。

  這位學海守護者沒有再多說別的,隨即便徹底沒有了動靜,蘇毅估計對方已經離開了。

  蘇毅沒有立即進行凝聚文膽。

  而是觀察著手中的進士文寶。

  也就是這張黃金書頁。

  書頁上面,以極其漂亮的小楷寫著一首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正是之前司徒明吟誦的戰詩,不過以他的文位而言,最多也就只能吟誦出來第一句詩而已,若是他將整首詩吟誦出來,那么這件文寶的威力將會更為強大,蘇毅早就被擊潰了。

  這首詩叫做《望月懷遠》,而這文寶則是叫做《望月貼》。

  何人鍛造而成,暫且不知,蘇毅用自己的文氣祭煉了一遍,望月貼這件文寶,便徹底屬于蘇毅了。

  蘇毅將望月貼暫且收了起來,隨即便盤膝坐在懸崖之前,開始吟誦《魚我所欲也》這篇圣賢文章。

  隨著蘇毅吟誦《魚我所欲也》,蘇毅頓時便感覺到,自己與這位先賢顯影竟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聯系。

  這種特殊的聯系可以視之為一種十分特別的共鳴。

  而這種共鳴,則是可以讓蘇毅更好的去理解義之道。

  其實真正說起來,義并非孟子所創造,但為什么提到孟子的時候,大家都會想到義之道呢?

  而儒家也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典故?

  這是因為,孟子將義之道發揚,讓義之道拔高到了五常之一。

  當蘇毅開始領悟義之道的時候,蘇毅忽然發現,他出現在了一座神秘的世界之中,這是一座殿宇,殿宇之中有無數的書籍,而在對面,則是盤膝坐著一名儒服男子。

  那儒服男子不是別人,正是蘇毅看到的儒門先賢顯影。

  儒門先賢顯影,為蘇毅講解義之道。

  首先從道德這一方面來講解義之道。

  義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范疇,在倫理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管子倡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環繞“義”的概念作了交集。

  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

  半圣朱熹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由此可知,儒家強調主體性與實踐性,只強調理論或者只實踐顯然都不可取,需要結合起來。

  所以義既內斂為行為主體的品格,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播種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為主體行為的品格,把義由抽象的價值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之中,拓展了倫理道德實踐的空間。

  在儒家看來,義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依據,也是個人道德修身的價值取向,更是具有現實操作性的倫理道德范疇。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半圣子貢曾經說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強調后天的學習和實踐對人的品性有著重要影響。

  孟子則認為人性本善,將義規定為“羞惡之心”,與仁、禮、智共同構成人的本性。

  這是告訴人們,所有道德行為都源自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夠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于是孟子寫出了《魚我所欲也》來闡述自己對于義的看法。

  同時又將“羞恥心”上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朱熹解釋:“羞,恥己之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

  這說明羞惡之心是一種情感意識,是一種防范錯誤的意識,能夠促使主體控制自然欲望和負面感情,不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情。

  同時,孟子希望人們能夠把人性的善端“擴而充之”,發揚光大。“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性之善擴而充之,包括對己和對人的內容。對己是彰顯人的本性,不斷完善人格,否則就是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蘇毅聆聽著這位儒道先賢的講解,這位儒道先賢不光從人性,善惡,羞恥心等方面講解義之道。

  還從人格,敬長,靈魂等等方面,來闡述了義之道。

  蘇毅原本以為自己對義之道已經有所了解,但是聽了這位儒道先賢對義之道的解讀之后方才知道,

  越聽越感覺義之道真是博大精深。

  之前對于義之道的理解,簡直就像是滄海一粟一樣。

  而如今,聽到這位儒門先賢的講解之后,蘇毅甚至感覺自己的精神都得到了極致的升華一般。

  這種感覺,實在是太舒服了。

  義之道開始凝聚文膽。

  文膽很特殊。

  乃是一種意志,一種思想,一種大道。

  人有兩海。

  分別為丹海,文海。

  妖魔修丹海。

  讀書人修文海。

  文海之中凝聚文膽。

  文海在哪里呢?

  文海在腹部左側的位置,乃是人體形成的神秘構造。

  此時此刻。

  蘇毅的文海之中,出現了一團氤氳的能量。

  隱隱約約可以聽到,一陣陣讀書聲,從這團氤氳的能量之中傳出。

  這團氤氳的能量,就是義之道凝聚而成的義之文膽。

  傳聞說,隨著文位不斷強大。

  文膽也會發生蛻變。

  若是能夠成為半圣的話。

  文膽之中甚至能夠凝聚出“神”。

  神是什么?

  《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書·大禹謨》:乃圣乃神。《孔傳》:圣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易·系辭》:陰陽不測之謂神。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

  《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謂神。

  所以從儒道的傳承上來看。

  神乃是一種精神力量構造而成。

  這也是儒道不信各種神明的原因。

  在儒道強者看來,當他們的文位達到一定程度,身體內的文膽,可以孕育出來神。

  而外面傳說的那些神,都是天生地養,代表著天地意志,高高在上的存在,這與儒道的思想是相違背的。

  儒道自然不可能承認“神”的存在。

  而事實上,確實有許多邪魔外道,借著神的名義,愚昧大眾,所以這些年儒道搗毀了不少神廟。

  凝練出義之道之后,蘇毅心情相當不錯。

  五常為至高圣道,凝其一,將來便有成圣的希望。

  這是圣道根基。

  當然,這里所說的,將來有成圣的希望,并不一定真的能夠成為圣人,因為成為圣人不光與根基有關系,還與許多方面有關系,比如后面的各種經歷,對于儒道圣典的領悟等等等等方面。

  可是無論如何,在塑造根基的時候,一定要盡可能的將自己的根基塑造的比較強大才行。

  這樣才能夠將潛力開發出來。

  塑造的文膽不夠強大,別說將來成圣了,連成為大儒的希望都沒有。

  距離離開學海還有時間,蘇毅打算繼續感悟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夠感悟出來新的道。

  昔年孟子可是以四圣道凝聚的文膽。

  若是有可能,蘇毅當然想要多領悟一些道。

  仁義禮智信,也才凝聚了義之道而已。

  沒有太長時間,蘇毅隱約間聽到了一道聲音。

  故繩墨誠陳矣,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于禮,則不可欺以詐偽。故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也。

  蘇毅的眼睛猛然一亮,這是五常之一的“禮之道”。

  竟然感應到了禮之道的內容。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已經感應到了“義之道”,所以再感應五圣道其它道的時候,變得容易了許多。

  蘇毅覺得大概率是這樣的。

  因為本身而言。

  仁義禮智信五道,有一些極其特殊的聯系。

  感應到其中的一種道。

  再感應其它的道,難度將會大幅度的衰減。

  難就難在,一些人哪怕感應到了五圣道之中的某種道。

  也無法接近這種道。

  蘇毅能夠接近這種道,是靠“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引起了諸圣共鳴。

  這才凝聚文舟。

  文舟載著蘇毅,找到了義之道的所在的地方。

  而蘇毅現在感應到的這篇圣文,也有巨大的來歷。

  這篇圣文出自《荀子.禮論》篇,荀子乃是人族至圣之一,曾經將禮道發揚光大。

  而荀子與孟子差不多是一個時代的人物,都繼承了孔子的思想。

  但他與孟子卻是死對頭。

  因為孟子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

  而荀子的觀點完全相反,他提出的觀點是人之初,性本惡。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零點看書手機版閱讀網址:.lingdianksw

飛翔鳥中文    儒神在上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