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排隊的秀才們陸陸續續的進入了圣門之中,沒有多久,便輪到了蘇毅等人,他們也先后進入圣門之內。
蘇毅只感覺眼前光芒一閃。
天旋地轉一番。
下一刻出現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座沙灘上面。
這里聚集了許許多多的人。
原來這是一座島嶼。
“這個地方應該就是傳聞之中的文島了吧?”。這時候一名叫做劉青的秀才說道。
顯然,對于學海,他有一定的認知。
有人問道,“這位兄臺可否介紹一下此地?”。
劉青說道,“學海這個地方比較特殊,在學海之中,有許多不同的島嶼,這些島嶼叫做文島,文島也就是我們出現的地方,這個地方擁有許多不同的道!”
“大家應該知道,學海之中的道從低到高是分很多層次的,最低大儒文位,才可以在學海之中留下自己的道,可是大儒文位,也分為五轉,哪怕同為大儒文位的道,但差別也是很大的”。
“再往上,才是半圣之道,再往上,則是亞圣之道,再往上,則是圣人之道,與大儒之道一樣,不管是半圣之道,亞圣之道,亦或者圣人之道,也都分為不同的層次!”。
“此外還有一些道也不容小覷,那便是傳承于極其漫長歲月之前的一些道,這些道,是我們儒家至圣先賢收集到的,傳承于何人不清楚,但也非同小可,一些道,甚至可以與圣人之道相媲美!”。
“由于文島之外皆學海,所以進入此地的秀才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留在文島上面,在文島上面凝聚自己的文膽,但不是所有的文島都有強大的道,若是降臨的文島沒有強大的道,那么就只能選擇低等級的道,或者選擇進入學海之中,尋找更為強大的道”。
“學海之中的情況比較復雜,能不能領悟到道,也是說不準的事情,那如何進入學海呢?秀才級別不是有機會挑選戰詩戰詞戰文嗎?”。
“大家可以借助于飛行類戰詩戰詞戰文,進入學海之中,要么就是有一些比較厲害的文寶,這些文寶若是可以飛行的話,也可以載著大家進入學海之中尋找更高級的道”。
“不過,不管是催動飛行類戰詩戰詞戰文亦或者催動文寶,都要謹慎行事,因為大家體內的文氣是有限的,要注意及時找地方停歇,恢復文氣,怕就怕飛到一半,文氣消耗完了,到時候掉入學海之中可就要倒大霉了!”。
“不怕,我會游泳!”。有書生說道。
許多人都不由笑了出來,若是掉入學海之中,你會游泳有什么用?
那可是無邊無際的海洋。
除非你運氣好,附近就是島嶼一類的地方。
能夠在體力耗盡之前及時登上島嶼。
如果運氣不好。
那么到時候可就麻煩了,體力能夠堅持多長時間?
等體力耗盡了。
到時候還不得被淹死?
所以入學海尋找更高等級的道,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事情。
這時候已經有人施展出來了飛行類戰詩,朝著學海內飛去。
也有一些人祭出了文寶。
飛行類的文寶價值是很驚人的,尋常的飛行靈筆也要上萬兩白銀。
價值更高一些的飛行文書,飛行文碟等一類的文寶,價值就更高了。
一些頂級的飛行文寶,甚至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使用飛行文寶的好處還是很多的,相對于催動戰詩戰詞戰文而言,催動飛行文寶更加節省文氣。
此外許多飛行文寶的速度比飛行類戰詩戰詞戰文還要更快。
只見有人駕馭著文筆朝著天外飛去,有人駕馭著文書文牒一類的文寶朝著學海內飛去。
蘇毅身上沒有飛行類文寶。
所以只能施展飛行類的戰詩進入學海之中。
到時候需要注意文氣的分配。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蘇毅念動戰詩。
狂風大作。
緊接著。
蘇毅被狂風卷起,朝著學海之中飛去。
學海內,圣道之音響徹在耳畔。
進入學海的秀才,要根據圣道之音,進行自我判斷,應該去何處尋找自己的道。
然后借助道,凝練文膽。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這是《論語》之中闡述的勇氣之道。
若是能夠找到具體的位置,在此地參悟,應該可以領悟勇氣文膽。
傳聞戰神項羽,就凝聚了勇氣之道。
所以才有了“破釜沉舟”的故事,沒有大勇氣的人,根本不敢做這樣的事情。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這是“師之文膽”。立志成為老師的人,可以凝聚這樣的文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意思是說,在富貴時,能使自己節制而不揮霍;在貧賤時不要改變自己的意志;在強權下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這樣才是大丈夫。
“這是君子文膽”,想當一名翩翩君子,就需要凝聚這樣的文膽。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其它的圣道之音。
但是蘇毅卻不為所動。
因為蘇毅之前了解過文膽之分,知道,最為強大的文膽其實是五圣道文膽。
也就是所謂“仁義禮智信”。
這是儒道五常。
為儒道最高的道。
以儒道五常之中任意一種道凝聚文膽,將來都有成為圣人的潛力。
若是以其他的道。
比如《論語》《孟子》等書籍之中記載的某些道凝聚文膽。
或許只有成為半圣,亞圣的潛力。
雖然半圣,亞圣也被稱之為圣人。
但此圣人非彼圣人。
讀書人或老百姓稱半圣,亞圣也為圣人,這是一種尊稱。
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有成就完美圣道的先賢,才是真正的圣人。
比如孔子,孟子,曾子,荀子,子思等人物,這些才是真正的圣人。
自萬年之前,人族最后一位圣人隕落。
就再也真正圣人出世了。
坐鎮文廟的也都是亞圣,半圣。
大概是沒有圣人震懾這些亞圣,半圣,才導致這些亞圣,半圣起了爭鋒,甚至因此動搖了文廟根基。
蘇毅繼續在學海之中飛行著。
一邊飛行,一邊感悟天地之間的大道圣音。
蘇毅發現。
每隔一段時間,學海之中都會出現一座文島。
可以登文島感悟大道,凝聚文膽。
也可以在文島上面休息,恢復身體所消耗的文氣。
蘇毅有時候會停在一些文島上休息。
在一些文島上也會見到其他的一些人。
不過每個人都是神色凝重,行色匆匆的樣子,顯然也沒有心思與別人打招呼。
畢竟進入學海之中,大概相當于一種競爭關系。
牽扯到切身利益之后。
這些新晉的秀才們,也絕對不會淡然處之的。
蘇毅繼續在感悟著自己想要追求的道。
大概在進入學海的第二天。
蘇毅在一座文島上面一邊休息,一邊嘗試著感悟至圣先賢的大道。
隱隱約約。
聽到了大道聲音,響徹在耳畔。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是名篇《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提倡的思想是《義》。
他的思想,乃是五常之中的《義之道》。
而名篇《魚我所欲也》,則是完美的闡述了孟子的思想。
所以。
當蘇毅感悟到了《魚我所欲也》這篇圣文的時候,蘇毅的眼睛不由微微亮堂了起來。
若是能夠找到傳出《魚我所欲也》這篇圣文的地方,到時候,應該有很大的機會凝聚《義之文膽》。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零點看書手機版閱讀網址:.lingdiank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