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304章 元朔籍田

  正武元年元月甲子日(初一),劉弘終于迎來了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元朔’。

  元朔,顧名思義,便是元月的第一天。

  按照漢制,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舉行朔望朝,一年共二十四次。

  但每年的二十四次朔望朝,也并不完全相同——冬十月初一的大朝儀,以及元月初一的元朔,便是其中較為特殊的兩次。

  十月初一的大朝儀,屬于漢室真正意義上的‘新年’,除了國家官方活動:大儺驅鬼外,還會有地方官員派代表抵達長安,向天子獻上新年賀禮。

  而作為理論上‘與劉氏共享天下’的徹侯勛貴階級,也要向劉氏先祖,送上自己的祭品——酬金。

  徹侯在祭祀中奉獻的酬金,按照徹侯的食邑,大概按‘每百戶食邑,獻金一金’的標準。

  除了這些極具迷信色彩的活動,大朝儀也同樣保留了朔望朝‘議政’的特質。

  如兩個月前的朔望朝,就很清晰的表明:大朝儀,就是漢室的‘年初計劃商討會’。

  在大朝儀期間,中央會就國家目前存在的較大問題進行討論,并得出一個至少可貫徹一年的政治綱領。

  而兩個月前的大朝儀,又是大朝儀中較為特殊的一次——劉弘登基之后,所主持的第一次大朝儀。

  所以在那次大朝儀中,劉弘與朝臣百官、功侯大臣不止討論了內政外略,還提出了專屬于自己的政治聲音,并理順了自己的皇統,以及江山社稷的法理。

  相較于政治意味濃厚的大朝儀,元朔日的朝儀,則相對隨意一些。

  畢竟此時,漢室還在沿用顓頊歷,元月并非是一年的首日。

  所以元朔朝與平日的朔望朝最大的一處不同,便是‘天子親耕籍田’,以及當晚在宣室殿的晚宴。

  早上天還沒亮,劉弘便在朝臣百官的簇擁下,來到了長安城外的‘社稷’。

  與大朝儀一樣,元朔日,劉弘也同樣要攜朝臣百官、勛貴大臣一起前往太廟、高廟祭祖。

  除此之外,也同樣要在社稷的祭神臺,向天神太一祈福,以祈禱漢室接下來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作為漢室神格排名第一的天神——太一神,其實就是后世為人所熟知的東皇太一。

  春秋戰國時期,東皇太一最受百姓信篤的,便是楚地。

  如此說來,東皇太一成為漢室法定的‘天神’,也就不足為奇了——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閣下,本就是楚人。

  在朝臣百官的陪同下,按順序祭拜過太一廟、太上皇的太廟、劉邦的高廟,劉弘終于來到了社稷外的御田。

  在抵達社稷之后,劉弘又在奉常劉不疑的指引下,與朝臣百官祭奠了另一位古典神話中的人物:神農。

  作為華夏歷史上與農業關聯最深的以為神話人物,神農在古華夏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華夏百姓摁上了‘保五谷豐登’的神職。

  而天子親耕籍田,在《周禮》當中便被稱為:籍田禮。

  根據叔孫通般《周禮》的記載,籍田禮需要在正月,天子與天下諸侯、百官一起祭奠神農,而后在都城以南的近郊,在天子的領導下,進行‘籍田親耕’。

  祭祀神農的祭禮規格,也是最高的‘太牢’,即:牛、羊、豕(shǐ,豬)各一。

  而漢室的狀況又略有些特殊——漢諸侯三年一朝,要讓他們參加每年一度的籍田禮,無疑是說笑。

  所以《周禮》中的這部分規定,在漢室變成了‘天子攜百官共耕籍田’。

  當然,如果有哪位諸侯王恰巧在長安,也會被皇帝拉去參加籍田禮。

  而《周禮》所規定的‘都城以南之近郊’,放在漢室又有了一個巧合:長安城南郊,恰恰是宗廟、社稷所在。

  所以漢室的籍田禮,也就形成了‘于社稷舉行’的慣例。

  按照禮制,一板一眼祭奠過神農之后,劉弘才在百官簇擁之下,來到了社稷之內,專門用于籍田禮的一塊方形土地。

  這塊專用于‘天子攜百官裝模作樣’的田畝,大約也就五十步見方,堪堪比得上后世的一塊足球場。

  按如今漢室的度量衡,這片籍田,應該不超過二十畝。

  來到籍田田埂,就見新任內史,在歷史上成為漢室丞相的故安侯申屠嘉,也手持一柄禮器級別的銅制鋤頭,來到了劉弘身邊。

  “正月元朔,天子親耕籍田,以勸天下民從農耕”

  禮官一聲嘹亮的唱和聲落,立刻就有數位奉常禮官來到劉弘身邊,躬身一拜,便拿起一根細繩,將劉弘寬大的衣袖綁在了腋下。

  等衣袍被打整完畢之后,劉弘頗有些驚訝的發現:自己現在這身打扮,像極了后世漫畫作品中,霓虹國的武士!

  寬大的衣袍依舊俊美,但衣袖卻被細繩綁住,使得寬大的衣袖不再礙事;細繩在劉弘身前、身后均呈現‘X’行。

  只稍一思慮,劉弘便也釋懷了。

  ——霓虹國,除了那一頭奇丑無比的‘地中海中地’發型外,其余所有的文化,基本都是傳承自華夏!

  再多一樁服飾習俗,也算不上什么奇怪的事。

  而那桿禮器規格的銅耒,之所以由申屠嘉遞給劉弘,是因為在九卿當中,職責包含‘農事’的,恰恰就是內史。

  ——要知道內史的主官官名全稱,是治粟內史。

  與‘專責御輦’的馬政負責人太仆一樣,內史理論上最主要的職責,也是‘總掌天下農事’。

  至于其余諸如統掌關中治安、戶籍等工作,都只是次要的。

  接過申屠嘉手中的的銅耒,劉弘便在公卿大臣的目視下,來到了籍田邊沿。

  “天子執耒,三推三反”

  隨著又一聲唱和響起,劉弘才規規矩矩的用手中的耒,在籍田上翻動著泥土。

  在犁沒有大規模使用于耕作之前,耒(lěi),就是華夏百姓翻土、松土的工具。

  耒,狀形類似一個‘Y’,由一根主桿,和兩支稍彎曲的尖桿組成。

  在播種之前,百姓便會用耒松土,而后再將糧種播種在田畝之中。

  實際上,耒這種落后的農具,在戰國末期,曾短暫的被淘汰。

  因為占據河南草原的秦國,曾一度大力發展牛耕!

  而耒,也被秦少府的工匠們改造成了最原始的犁具。

  所以耒,實際上可以理解為:由人作為驅動力的、更小的犁具。

  至于為何會發生‘耒犁耒’這種開歷史倒車的狀況,則是因為:繼承了秦大半制度、疆域的漢室,并沒有繼承秦所掌控的河套草原。

  沒有草原,就意味著牛、馬奇缺。

  缺馬,讓漢室長期處在‘欲立騎軍而不能’的戰略劣勢;而缺牛,就使得戰國時期,就已經在華夏大地出現的‘牛耕’,再度倒退回了遙遠的‘石器’時代。

  ——耒最早出現,就是在華夏文明由原始文明,進入農耕文明的‘后石器時代’!

  之后,隨著銅的冶造工藝逐漸完善,華夏文明才從石器文明發展到了青銅文明。

  但高昂的造價,使得青銅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留在了禮器、兵器,以及奢侈家具的范疇當中。

  再加上銅本就更脆,更容易斷裂的特性,使得華夏農耕文明,在進入鐵器時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耒作為主要的農耕器具。

  “真不是朕窮兵黷武啊···”

  “哪怕是為了牛耕,朕也要把河套奪回來!”

  暗自發出一聲感嘆,劉弘便緩緩倒退出幾天,在田埂倚耒而立,饒有興致的等候著接下來的進程。

  ——接下來,就是朝臣百官、公卿大臣,在籍田進行象征性的農耕作業了。

  根據《周禮》的記載:籍田禮,以太牢祀先神農,在國都南面近郊行;天子執耒三推三反(返),群臣以次耕,王公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

  而具體到漢室,天子三推三反、諸侯五推五反沒有變化,但之后關于卿大夫、士的規定,就有一些不同了。

  卿大夫、士,都屬于戰國時期所特有的階級名詞,而漢室,卻并沒有明確的‘卿’‘士’階級。

  所以,《周禮》中關于卿大夫的規定,在漢室,就變成了‘徹侯七推七反’;士,也變成了‘無爵之二千石九推九反’。

  就如劉弘此時所見:在劉弘完成‘天子禮’后,還未離京就國的梁王劉恒站出身,執行了‘五推五反’的諸侯禮。

  其中甚至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在完成第五次推、反之后,劉恒稍有些遲疑的回過身,對劉弘提出‘為漢臣,不敢稱諸侯;懇請陛下許臣行卿大夫禮’!

  對劉恒這番作態,劉弘心中自是滿意無比。

  經過小半年的相處,劉弘對這位歷史上的文帝陛下,已經基本放下了心。

  不得不說,此時方二十出頭的劉恒,別的不論,起碼‘上下尊卑’這一點,把控的極其到位。

  或許在原本的歷史上,劉恒這種行為可以被理解為‘扮豬吃虎’,但這一世,劉恒這般恭敬的態度,卻讓代王一脈,保留了僅存的一絲生機。

  但滿意歸滿意,劉弘也不可能答應劉恒這明顯刻意的作態。

  隨著悼惠王諸子叛亂一事走向尾聲,漢室的削藩工作,也已經拿出了大致方案。

  包括左官令、推恩令等一系列削奪諸侯王權力的方案,都被擺在了朝堂之上,于公卿百官共同敲定。

  不出意外的話,等二世楚王劉郢客逝世,楚國也被納入削藩的范疇,漢室的內部問題,就將基本得到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劉弘不大可能在作出可以貶低諸侯王‘逼格’的事情。

  ——作為后世人,劉弘與便宜祖父劉邦最大的一處不同,就是劉邦要面子,劉弘要里子。

  為了里子,劉弘甚至可以完全撇開面子不要!

  如今,劉氏諸侯已經被磨去大半爪牙,劉弘已經得到了想要的‘里子’,也就不介意做些面上功夫,讓諸侯王的逼格看上去更高一些。

  “梁王高帝子也,今更為宗親長者、諸侯之首,當行諸侯禮!”

  只一句交代,劉弘便制止了劉恒的舉動。

  “卿大夫執鋤,七推七反”

  在劉恒也退出籍田,來到劉弘斜后方后,便是如今在世的徹侯當中,食邑最高的一位,帶頭走入了籍田。

  ——年僅十九歲,卻食邑萬三百六十戶的三世平陽侯,曹奇!

  經過小半年的相處,劉弘對這位歷史上的文帝陛下,已經基本放下了心。

  不得不說,此時方二十出頭的劉恒,別的不論,起碼‘上下尊卑’這一點,把控的極其到位。

  或許在原本的歷史上,劉恒這種行為可以被理解為‘扮豬吃虎’,但這一世,劉恒這般恭敬的態度,卻讓代王一脈,保留了僅存的一絲生機。

  但滿意歸滿意,劉弘也不可能答應劉恒這明顯刻意的作態。

  隨著悼惠王諸子叛亂一事走向尾聲,漢室的削藩工作,也已經拿出了大致方案。

  包括左官令、推恩令等一系列削奪諸侯王權力的方案,都被擺在了朝堂之上,于公卿百官共同敲定。

  不出意外的話,等二世楚王劉郢客逝世,楚國也被納入削藩的范疇,漢室的內部問題,就將基本得到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劉弘不大可能在作出可以貶低諸侯王‘逼格’的事情。

  ——作為后世人,劉弘與便宜祖父劉邦最大的一處不同,就是劉邦要面子,劉弘要里子。

  為了里子,劉弘甚至可以完全撇開面子不要!

  如今,劉氏諸侯已經被磨去大半爪牙,劉弘已經得到了想要的‘里子’,也就不介意做些面上功夫,讓諸侯王的逼格看上去更高一些。

  “梁王高帝子也,今更為宗親長者、諸侯之首,當行諸侯禮!”

  只一句交代,劉弘便制止了劉恒的舉動。

  “卿大夫執鋤,七推七反”

  在劉恒也退出籍田,來到劉弘斜后方后,便是如今在世的徹侯當中,食邑最高的一位,帶頭走入了籍田。

  ——年僅十九歲,卻食邑萬三百六十戶的三世平陽侯,曹奇!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