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292章 太后催婚

  “母后”

  “兒臣年不過十六,不必如此著急吧···”

  長樂宮內,劉弘緊了緊身上的厚袍,面上滿是局促。

  而在劉弘面前,太后張嫣則一臉擔憂的看著劉弘,眉宇間盡是憂愁。

  “皇帝獲奉宗廟,今又加冠親政,怎可不大婚?”

  “縱皇帝不念朝堂之安穩,亦當為天下倉生計,早日大婚,誕下后嗣,以安宗廟”

  看著張嫣一副苦口婆心勸說的模樣,劉弘不得不將求助的目光,灑向一旁吃瓜吃的正歡的袁盎身上。

  見此,袁盎卻是淡笑著對劉弘一拱手:“陛下。”

  正當劉弘以為,今天可以躲過去的時候,袁盎一語,卻頓時讓劉弘面色木然。

  “臣愚以為,太后所言,甚善···”

  說著,袁盎的面色也是稍微嚴肅了起來。

  “陛下當知,國無儲君,于天下、于朝堂隱患者,甚巨!”

  “先孝惠皇帝,于陛下同未冠而承繼大統;雖有呂太后代為掌政,然孝惠皇帝未壯,終使呂氏外戚、陳平外臣私竊大權,以禍亂江山也。”

  “更有甚者,孝懷皇帝無后而崩,宗廟社稷頓爾震蕩!”

  “若非呂太后尚在,以兄終弟及之由,迎陛下以尊宗廟,只恐吾大漢,立國二十載,便三世而亡···”

  說到這里,袁盎的面色也染上一抹擔憂,略一猶豫,終是先告罪一聲,繼而道:“且陛下當知,今匈奴豺狼窺伺于外,關東諸侯不恭于內,陛下得位,又以‘兄終弟及’之制知會于關東諸侯。”

  “陛下無后,則關東諸侯必有賊心不死者,或行大逆無道之事,以效陛下登基之故事也···”

  言罷,袁盎莊嚴一般:“臣昧死百拜,頓首頓首····”

  見袁盎這幅如臨大敵的模樣,再看看張嫣深以為熱的面色,劉弘總算是知道,張嫣的擔憂源自何處了···

  道理很簡單:先帝劉恭無后,且幼年夭亡;而劉弘得到皇位,也正是得了‘劉恭沒兒子’的便宜。

  從這個角度而言,理論上,只要讓劉弘也與劉恭一樣,在沒有誕下后嗣的情況下‘夭折’,那皇位,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落到劉弘那幾個弟弟頭上。

  ——比起劉弘的強勢,那幾個弟弟做了皇帝,關東諸侯的日子自然會好過許多。

  最起碼,推恩令的施行,必然會因漢室再一次‘主少國疑’,而被擱置。

  ——天子年幼,怎么能不依仗年富力強的宗親諸侯呢?

  既然要依仗,那推恩諸子、肢解諸侯國,自是無從說起···

  再往深處想,甚至不難發現另外一種可能:關東諸侯窺伺大統,便串通一氣,重新上演‘上非惠帝子’的故事,乃至于‘惠帝非高帝子’這樣的‘創新’,從而試圖將皇位奪走。

  在自身皇位已經穩固的現在,劉弘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必須做到兩點:保證自己身體健康,以及,早日生下兒子。

  無論古今中外,政權領導人的身體狀況,都會與政權的安穩息息相關;無論政權面臨的問題有多大,只要政權掌控者還健康,就都不是問題。

  反之,則是再小的問題,都有可能成為政權顛覆、江山變色的緣由。

  而‘皇帝要早點生下兒子’,這個觀點的內在邏輯,實際上在為了避免皇帝年幼,主少國疑的情況發生。

  ——只有早點生出一個兒子,并盡可能活到兒子長大,政權才能穩定,反之,則將是朝堂暗流涌動,天下人心難安。

  始皇帝嬴政未冠而登基,便有了‘成蛟謀逆’‘嫪毐造反’‘呂相把政’等事件。

  若非嬴政整齊,鬼知道會不會有什么‘三家分秦’的事發生。

  之后的秦二世胡亥,年二十登基,趙高李斯亂權,秦亡;

  西漢平帝劉衎(kàn)九歲登基,王莽篡漢;

  東漢靈帝劉宏十二歲登基,一生碌碌無為;駕崩時長子劉辯年十三,兩年后,少帝劉辨死于董卓之手,東漢實質上滅亡。

  再往后,也有數之不盡的例子,證明‘主少國疑’對于一個封建王朝的致命性傷害。

  就拿距離劉弘所處時代最近的幾件事說:孝惠劉盈,孝懷劉恭,以及歷史上的世宗劉徹、中宗劉詢。

  漢高祖劉邦時期,漢室雖然在對匈戰略中處于劣勢地位,但也僅僅是‘四六開’,乃至于‘四點五比五點五’的微弱差距。

  且彼時,匈奴人的發展已經基本到了天花板,要想更強大,匈奴就面臨游牧民族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文明升級。

  即從奴隸制游牧政體,向封建制游牧政體,或者說是‘單于集權政體’過渡。

  而漢室開國之初,天下還處于飽經戰火、百廢待興的疲弱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就已經有能力,光憑借步車大軍,在白登山與匈奴上演了一出‘王對王’‘包圍和反包圍’,并最終收獲了平局,甚至小勝的結果,這就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漢室第二代掌權者,就應該發展國力,發展騎兵,然后圖謀草原。

  但事實卻是:孝惠劉盈在位八年,漢室在面對匈奴的敲詐勒索時,毫無放抗之力···

  面對匈奴單于冒頓,在國書上毫不做掩飾的折辱,呂后竟也只能回答一句:老身年老色衰,不敢奢望單于雄姿···

  而劉盈年少登基,又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既然劉盈自己是年少登基,那他自己就沒有多大權力,權力就外流到呂氏外戚之手。

  而劉盈早亡,又將這個問題進一步惡化:孝惠長子劉恭,在比老爹更小的年紀,坐上了皇位。

  到劉恭死去之時,‘漢天子’,已經成為了外戚動輒可廢立的橡皮擦;到歷史上的后少帝劉弘死去,外臣,也成為了‘有權廢立天子’的群體。

  孝惠劉盈年少登基,而又早亡一件事,便使得漢室陷入了長達十數年的動蕩!

  若非這是漢室,呂氏、陳周不敢篡國,只怕后世的歷史課本上,就會有這樣一句記載:秦漢皆二世而亡,然其因各有不同···

  而劉恒,之所以能在歷史上成為‘漢太宗孝文皇帝’,除了他仁義愛民、整頓內治、穩定江山之外,最大的一個功勞,就是避免了漢室的滅亡——在諸侯大臣共誅諸呂之前,呂氏可是已經打算謀朝篡位的!

  劉恒二十四歲登基,也是裝孫子裝到了陳平周勃死去,憑借出色的政治手腕,才成功把持大權。

  而劉恒之后的景帝劉啟,就是一個典型的正面例子了。

  在漢文帝二年,劉啟在九歲的年紀,就已經被大臣共請為儲君;之后,劉啟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足足二十二年之久!

  這二十二年,雖然發生了棋盤俠時期的魯莽,也發生了梁懷王劉揖爭儲的插曲,但總體而言,劉啟在這漫長的儲君生涯中,還是在父親劉恒的護持之下,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有了這二十二年的雄厚積累,劉啟才能在三十一歲登基之時,第一時間就能往三公九卿的位置安插黨羽,并火速將《削藩策》提上日程。

  試想一下:若劉啟一棋盤砸死吳王太子之時,就已經是皇帝,漢室會發生怎樣的動蕩?

  梁王劉輯爭位之時,若劉啟已經繼位,漢室又將會迎來怎樣的災難?

  而景帝一朝,之所以能在‘中人之姿’的劉啟掌控下,成為‘文景之治’開花結果的部分,就是因為劉啟在長達二十二年的太子生涯中,學會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帝王。

  再往后,就又是反面例子了:武帝豬爺。

  雖然景帝為了避免‘主少國疑’,刻意在死之前,讓太子劉徹在十六歲的年紀行加冠禮,并將館陶公主之女陳嬌嫁給劉徹,以穩固劉徹與東宮之間的聯系,但最終,劉徹的年齡,還是讓漢室宗廟陷入了動蕩。

  ——建元新政盡廢之后,竇太后連廢天子的詔書,都已經起草好了!

  若非館陶公主和阿嬌皇后苦心相勸,讓太皇太后竇氏心軟,只怕歷史上的‘漢世宗孝武皇帝’,也要變成少帝之類的了。

  武帝之后自是更不用說:昭帝劉弗陵八歲登基,二十駕崩;昌邑王劉賀十六歲登基,在位二十七天而被廢。

  要不是宣帝劉病已橫空出世,再次挽大廈于將傾,扶狂瀾于既倒,只怕等不到王莽篡漢,漢室,就要姓霍了···

  那劉弘自己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劉弘也能和那位穿越者前輩一樣,在年富力強的天子老爹羽翼下,安心做幾年太子,也不至于幾次三番的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

  歷史上本不存在的齊悼惠王諸子之亂,也不可能在一位壯年天子在位時期發生。

  從這個角度而言,袁盎說的沒錯:如果劉弘不早點生個兒子出來,把漢室傳延三代的‘老爹短命,兒子年少登基’的傳統打破,那無論劉弘現在做的有多好,都將會是無用功。

  而如今漢室,能提出這種略有些敏感,卻又完全為天下計謀的建議的,恐怕也只有圣眷正隆,背靠長樂宮的袁盎了。

換做其他人,哪怕是張蒼這樣的老臣、柴武這樣的功臣,乃至于已故的王陵那般德高望重的‘帝師’,恐怕也不敢在這種涉及‘天家傳承’的問題上,如此淺顯直白的建議劉弘:陛下還是早點生個兒子吧不然等陛下人沒了,江山就要亂了  想到這里,劉弘不由為自己的幼稚,而感到一絲羞愧。

  ——都是做皇帝的人了,還扭扭捏捏的,像什么樣子?

  又不是說談戀愛,只是結個婚而已嘛···

  自嘲的笑了笑,劉弘終是對袁盎稍一拜。

  “袁中郎所舉,誠老成謀國之言!”

  說到這里,劉弘話頭一轉:“即加冠親政,朕自當大婚以立椒房,廣入天下溫淑;然立儲之事,尚且不急。”

  且先不說劉弘才十六歲,連媳婦兒都還沒找;光是‘還沒成年就立遺囑’這件事,實在太讓人網易云了···

  ——立儲,其本質和立遺囑毫無差別:規定自己死后,家產由哪個兒子繼承!

  而皇帝的家產,自然就是屁股底下坐著的皇位了。

  再者,即便劉弘在明后兩年內,就生下了皇長子,但這個時代落后的醫療條件,注定了幼兒六歲之前的脆弱期,夭折率能高的嚇死人!

  ——史料記載:在匈奴,單于每五個兒子當中,平均也只有一個能活到成年!

  放在漢室民間,幼兒的夭折率,也必然不會比匈奴單于家族的幼兒夭折率,低到哪里去。

  具體到漢室,幼兒夭折率也同樣恐怖。

  那文帝劉恒來說,撇開野史上的臆測不談,劉恒一生共有八子;太子劉啟,實際上只是劉恒的第五個兒子而已。

  而歷史上,劉弘前四個兒子卻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梁懷王劉揖,也是在未壯之年墜馬而死。

  八個兒子,最終只有景帝劉啟、梁孝王劉武、代孝王劉參活到了成年,并壽終正寢。

  這,大概就是此時,皇室幼兒的夭折率:一半以上!

  而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室,實際上在幼兒出生后的六年之內,都不會著急為其安排去處。

  漢室‘分封諸皇子為王’的傳統,也都是在皇帝過完七歲生日,證明自己已經度過危險期,大概率能長大成人的前提下,才會進行。

  就連公主的湯沐邑,即封號,都是在渡過六歲之后才進行。

  所以,無論劉弘對立儲之事作何打算,立太子的事,也都起碼要到皇長子六歲之后,再考慮其適不適合被立為太子。

  在那之前,皇長子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活到六歲。

  至于袁盎在奏對中,悄悄將‘國家無后’改成‘國無儲君’,這就是封建時代,官僚公卿的通病了。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從龍之功面前保持淡定!

  而劉弘的答復,則是在認可袁盎‘大婚’建議的同時,隱晦的駁回了袁盎‘請立太子’的訴求。

  太子?

  ——朕都還是個孩子呢!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