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286章 新錢五銖

  “錢五銖?”

  就見張蒼小心的將木盒打開,將盒中那枚錢幣拿在手上,細細端詳起來。

  這枚從未出現過的新錢,直徑約一寸(2.4毫米),與秦半兩錢、高祖三銖錢、呂后八銖錢一樣——圓形,中孔方正,以彰‘天圓地方’。

  在錢幣上,以小篆清晰的刻有‘五銖’二字。

  觀察過這枚五銖錢的模樣過后,張蒼將錢幣放在手掌,試著顛了一下。

  “嗯,重亦為五銖。”

  再看看成色,銅專屬的紅色里略透著一絲白光,使其整體呈現一種介意黃色和紅色之間的眼色。

  “銅鉛之比,至少當為六四之數!”

  暗自點了點頭,張蒼便將目光從錢幣上收回,面色略有些詭異的望向劉弘。

  “嗯···”

  “陛下欲以此錢五銖一,充錢八銖幾何?”

  本因張蒼奇怪的面色,而隱隱有些困惑的劉弘,在聽到張蒼略有些心虛的詢問之后,頓時苦澀一笑。

  ——好嘛···

  ——張蒼這是以為,朕要學劉邦,發行面值十二銖的三銖錢了···

  無奈一笑,劉弘便稍一正色:“錢五銖,便得五銖之用”

  ——五銖錢,面值就五銖!

  聽到這里,張蒼面上疑慮才緩緩退去,重新端詳起那枚精致的銅錢。

  再次確定這枚銅錢的成色,張蒼終是將銅錢放回木盒,恭敬的交還到了劉弘手上。

  “若臣所料無錯,陛下欲行此錢,乃欲廢秦半兩、漢三銖、八銖等錢?”

  張蒼看得明白:劉弘拿出的五銖錢,其銅、鉛比例,最起碼也是五五!

  甚至很有可能是六四!

  如此高的含銅量,使得鑄造這種錢幣,從而獲取利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秦半兩錢,銅錢比例也不過四六!

  太祖三銖錢那就更不用說了——哪怕有一枚完全有鉛鑄造成的三銖錢出現,也絲毫不奇怪!

  能在十枚三銖錢里,熔煉出三銖重的純銅,都得謝上蒼保佑···

  呂后下令鑄造的八銖錢,雖然比劉邦的三銖錢稍微良心一點,但也就是銅錢三比七的比例。

  既然如此,劉弘推行這種銅、鉛比例接近六比四的錢,就不可能為了牟利。

  很簡單的道理——五銖錢銅鉛比六比四,八枚五銖錢,能熔煉出將近二十四銖純銅。

  八銖錢,銅鉛比例則為三比七,五枚八銖錢,能熔煉出十二銖純銅。

  而八枚五銖錢,和五枚八銖錢,其面值卻是完全相同——四十錢!

  也就是說:如果五銖錢和八銖錢同時存在,那必然會有聰明人,想到這條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把價值四十錢的八枚五銖錢熔煉,得到二十四銖純銅,再以這二十四銖銅,私鑄出十枚八銖錢。

  里外里,四十變八十,瞬間翻倍!

  甚至可能會有更貪心的人,直接拿五銖錢熔煉出的純銅,去鑄造三銖錢!

  那利潤有多少,就全看三銖錢的成色,以及那個聰明人的良心了。

  而這樣的事,幾乎必然會發生!

  ——漢初,高皇帝將鑄幣權開放,原本重達十二銖的秦半兩錢,在漢室都出現了重量不足四銖的‘袖珍’版本!

  而那些重不到四銖的半兩錢,卻依舊是半兩的面值!

  這,才是漢開國之初,通貨膨脹根本剎不住的原因——所有人都在鑄錢,還都是寫做五塊,讀作十五的劣質貨幣!

  而在此時的漢室,即便私鑄錢幣依舊是重罪,但已被以上的利潤,已然足以使利欲熏心的‘聰明人’冒風險了。

  那樣一來,五銖錢非但不能成為通用貨幣,反而會成為國家撒出的福利,并導致私鑄之風日益猖獗。

  劉弘自然也不是傻子,不可能連這一層可能性都看不見,所以,劉弘地目的已經很明顯了。

  ——推行五銖錢,講其他雜錢全部禁用!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劉弘所鑄的五銖錢,銅的占比為什么會這么高——以更高的成色,盡快贏取百姓的信任。

  “此錢,銅鉛以七三之比鑄造。”

  劉弘的最后一聲解釋,更是將張蒼心中最后的猶豫徹底擊碎。

  就見張蒼搖了搖頭,拱手一拜。

  “臣昧死,以言陛下欲行新錢之失。”

  在得到劉弘的示意后,張蒼幾番猶豫,終是將自己的結論道出。

  “臣以為,若陛下行此錢,則不出三歲,長安將再現夕糧米石四千錢,名易子相食之慘況也!”

  張蒼的反應,在劉弘預料之中。

  對于任何新事物,張蒼這樣的老臣,尤其是以黃老為政治綱領的漢臣,都必然會帶著戒備去看待。

  對于張蒼可能提出的疑問,劉弘也已經有了解決方案。

  “御史大夫但言無妨。”

  得到劉弘的許可,張蒼就將自己的困惑盡數道出。

  “若行此錢,則秦半兩、高皇帝三銖、呂太后八銖等諸錢皆當廢;即廢,則民之錢不復為錢,當若何?”

  很簡單的道理:國家發行了新的錢幣,并規定舊的錢幣無效,那百姓手中的舊錢,就必然會淪為廢紙。

  具體到如今的漢室,廢黜半兩、八銖等錢幣,雖然不會讓這些錢全部輪為廢品,但半兩、八銖,尤其是三銖錢那感人的含銅量,必然會使百姓遭受巨大損失。

  即便國家以含銅量回收舊錢,也必然會使舊錢得價值大幅降低——原本價值八銖的錢,其含銅量卻只能鑄造0.8個五銖錢,這就意味著八銖錢,將只具備四錢的面值。

  錢的價值直接降為原來的一半,就必然會導致漢室,在一夜之間發生200的通貨膨脹!

  即便不考慮經濟因素,光是‘財產一夜蒸發一半’的打擊,就會使得無數底層百姓,從自耕農滑落為半自耕農、佃農階級,乃至于直接成為奴隸。

  漢室的光輝形象也將受到沉重打擊,國家威信急轉直下,百姓對漢政權的向心力迅速減弱。

  要想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國家就只有兩個辦法。

  要么允許舊錢和新錢并行,都可通用;要么,以舊幣原有的面值回收,并銷毀重鑄成新錢。

  新舊并行,必然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所以劉弘地選擇,就只剩下后者。

  “朕意,秦半兩、高后八銖,皆以原價收于少府,融為銅,重鑄為五銖。”

  秦半兩、高后八銖,其含銅量都還算不錯;雖然這么做,會讓政府遭受一定的損失,但相較于百姓,無疑是國家承受損失的能力更強一些。

  更何況如今天下本就缺銅,為了盡量把銅收集起來,盡快鑄成五銖錢行用,也只能由國家承擔這個損失。

  至于三銖錢,則有意無意的被劉弘忽略。

  ——就連百姓,都已經將三銖錢歸為‘莢錢’的范疇了!

  用后世的話來說就是:假幣就假幣吧,能不能別用衛生紙徒手畫個rmb出來,就說這是一張紅票子?

  造假,也得像一點吧?

  聽聞劉弘所言,張蒼卻笑著搖了搖頭:“陛下所為,雖負百姓之重,然亦有不周之處。”

  略有些心虛的指出劉弘地‘思慮不周’,張蒼便再問道:“如此,百姓便可憑寡銅之錢八銖,于官府易多銅之錢五銖。”

  “若民復融五銖,得銅鑄八銖,復至官府易五銖,該當若何?”

  “如此,于五銖、八銖、半兩同行何異?”

  張蒼的思慮,自然也早就出現在了劉弘地腦海之中。

  就像后世,‘得’國的福利系統,將整個國家一點點推向衰亡一樣的道理。

  最開始,得國推出扶立系統:為保障貧困者的基本生活,政府撥轉向款,給予貧困者補助。

  而后,為了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官僚貪腐的狀況,得國便將這個扶立政策,交到了第三方機構手上負責。

  一開始,得國百姓確實得到了許多好處,貧困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貧窮的人越來越少。

  但這時候,那個負責該項政策的機構,卻開始慌了。

  ——如果沒有窮人了,我們還怎么替政府工作,還怎么賺錢?

  出于這個考慮,這個機構開始挖起了國家的墻角。

  ——沒有窮人?

  那就制造窮人?

  讓一個人變得富有或許很難,但讓一個人變窮,哪怕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也不是什么難事。

  ——小伙子,你上班一個月賺多少錢?

  ——五千?

  ——別干了你不上班,國家也會給你發四千五!

  ——就少五百塊錢,還不用上班,多好?

  “若臣所料無錯,陛下欲行此錢,乃欲廢秦半兩、漢三銖、八銖等錢?”

  張蒼看得明白:劉弘拿出的五銖錢,其銅、鉛比例,最起碼也是五五!

  甚至很有可能是六四!

  如此高的含銅量,使得鑄造這種錢幣,從而獲取利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秦半兩錢,銅錢比例也不過四六!

  太祖三銖錢那就更不用說了——哪怕有一枚完全有鉛鑄造成的三銖錢出現,也絲毫不奇怪!

  能在十枚三銖錢里,熔煉出三銖重的純銅,都得謝上蒼保佑···

  呂后下令鑄造的八銖錢,雖然比劉邦的三銖錢稍微良心一點,但也就是銅錢三比七的比例。

  既然如此,劉弘推行這種銅、鉛比例接近六比四的錢,就不可能為了牟利。

  很簡單的道理——五銖錢銅鉛比六比四,八枚五銖錢,能熔煉出將近二十四銖純銅。

  八銖錢,銅鉛比例則為三比七,五枚八銖錢,能熔煉出十二銖純銅。

  而八枚五銖錢,和五枚八銖錢,其面值卻是完全相同——四十錢!

  也就是說:如果五銖錢和八銖錢同時存在,那必然會有聰明人,想到這條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把價值四十錢的八枚五銖錢熔煉,得到二十四銖純銅,再以這二十四銖銅,私鑄出十枚八銖錢。

  里外里,四十變八十,瞬間翻倍!

  甚至可能會有更貪心的人,直接拿五銖錢熔煉出的純銅,去鑄造三銖錢!

  那利潤有多少,就全看三銖錢的成色,以及那個聰明人的良心了。

  而這樣的事,幾乎必然會發生!

  ——漢初,高皇帝將鑄幣權開放,原本重達十二銖的秦半兩錢,在漢室都出現了重量不足四銖的‘袖珍’版本!

  而那些重不到四銖的半兩錢,卻依舊是半兩的面值!

  這,才是漢開國之初,通貨膨脹根本剎不住的原因——所有人都在鑄錢,還都是寫做五塊,讀作十五的劣質貨幣!

  而在此時的漢室,即便私鑄錢幣依舊是重罪,但已被以上的利潤,已然足以使利欲熏心的‘聰明人’冒風險了。

  那樣一來,五銖錢非但不能成為通用貨幣,反而會成為國家撒出的福利,并導致私鑄之風日益猖獗。

  劉弘自然也不是傻子,不可能連這一層可能性都看不見,所以,劉弘地目的已經很明顯了。

  ——推行五銖錢,講其他雜錢全部禁用!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劉弘所鑄的五銖錢,銅的占比為什么會這么高——以更高的成色,盡快贏取百姓的信任。

  “此錢,銅鉛以七三之比鑄造。”

  劉弘的最后一聲解釋,更是將張蒼心中最后的猶豫徹底擊碎。

  就見張蒼搖了搖頭,拱手一拜。

  “臣昧死,以言陛下欲行新錢之失。”

  在得到劉弘的示意后,張蒼幾番猶豫,終是將自己的結論道出。

  “臣以為,若陛下行此錢,則不出三歲,長安將再現夕糧米石四千錢,名易子相食之慘況也!”

  張蒼的反應,在劉弘預料之中。

  對于任何新事物,張蒼這樣的老臣,尤其是以黃老為政治綱領的漢臣,都必然會帶著戒備去看待。

  對于張蒼可能提出的疑問,劉弘也已經有了解決方案。

  “御史大夫但言無妨。”

  得到劉弘的許可,張蒼就將自己的困惑盡數道出。

  “若行此錢,則秦半兩、高皇帝三銖、呂太后八銖等諸錢皆當廢;即廢,則民之錢不復為錢,當若何?”

  很簡單的道理:國家發行了新的錢幣,并規定舊的錢幣無效,那百姓手中的舊錢,就必然會淪為廢紙。

  具體到如今的漢室,廢黜半兩、八銖等錢幣,雖然不會讓這些錢全部輪為廢品,但半兩、八銖,尤其是三銖錢那感人的含銅量,必然會使百姓遭受巨大損失。

  即便國家以含銅量回收舊錢,也必然會使舊錢得價值大幅降低——原本價值八銖的錢,其含銅量卻只能鑄造0.8個五銖錢,這就意味著八銖錢,將只具備四錢的面值。

  錢的價值直接降為原來的一半,就必然會導致漢室,在一夜之間發生200的通貨膨脹!

  即便不考慮經濟因素,光是‘財產一夜蒸發一半’的打擊,就會使得無數底層百姓,從自耕農滑落為半自耕農、佃農階級,乃至于直接成為奴隸。

  漢室的光輝形象也將受到沉重打擊,國家威信急轉直下,百姓對漢政權的向心力迅速減弱。

  要想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國家就只有兩個辦法。

  要么允許舊錢和新錢并行,都可通用;要么,以舊幣原有的面值回收,并銷毀重鑄成新錢。

  新舊并行,必然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所以劉弘地選擇,就只剩下后者。

  “朕意,秦半兩、高后八銖,皆以原價收于少府,融為銅,重鑄為五銖。”

  秦半兩、高后八銖,其含銅量都還算不錯;雖然這么做,會讓政府遭受一定的損失,但相較于百姓,無疑是國家承受損失的能力更強一些。

  更何況如今天下本就缺銅,為了盡量把銅收集起來,盡快鑄成五銖錢行用,也只能由國家承擔這個損失。

  至于三銖錢,則有意無意的被劉弘忽略。

  ——就連百姓,都已經將三銖錢歸為‘莢錢’的范疇了!

  用后世的話來說就是:假幣就假幣吧,能不能別用衛生紙徒手畫個rmb出來,就說這是一張紅票子?

  造假,也得像一點吧?

  聽聞劉弘所言,張蒼卻笑著搖了搖頭:“陛下所為,雖負百姓之重,然亦有不周之處。”

  略有些心虛的指出劉弘地‘思慮不周’,張蒼便再問道:“如此,百姓便可憑寡銅之錢八銖,于官府易多銅之錢五銖。”

  “若民復融五銖,得銅鑄八銖,復至官府易五銖,該當若何?”

  “如此,于五銖、八銖、半兩同行何異?”

  張蒼的思慮,自然也早就出現在了劉弘地腦海之中。

  就像后世,‘得’國的福利系統,將整個國家一點點推向衰亡一樣的道理。

  最開始,得國推出扶立系統:為保障貧困者的基本生活,政府撥轉向款,給予貧困者補助。

  而后,為了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官僚貪腐的狀況,得國便將這個扶立政策,交到了第三方機構手上負責。

  一開始,得國百姓確實得到了許多好處,貧困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貧窮的人越來越少。

  但這時候,那個負責該項政策的機構,卻開始慌了。

  ——如果沒有窮人了,我們還怎么替政府工作,還怎么賺錢?

  出于這個考慮,這個機構開始挖起了國家的墻角。

  ——沒有窮人?

  那就制造窮人?

  讓一個人變得富有或許很難,但讓一個人變窮,哪怕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也不是什么難事。

  ——小伙子,你上班一個月賺多少錢?

  ——五千?

  ——別干了你不上班,國家也會給你發四千五!

  ——就少五百塊錢,還不用上班,多好?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