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199章 賜劍狂魔

  送往南方征越大軍主將周灶手中的軍令,也即將在數日之后抵達。

  至于大將軍灌嬰率領的平叛大軍,也已經在四月二十日自長安北闕出發,前往函谷關外的睢陽一線。

  除了北軍的兩部校尉,共四千余人外,灌嬰大軍光是從長安及附近,就吸收了至少一萬五千名士卒,以及五萬左右的民夫。

  根據灌嬰本人的推測,待等大軍抵達函谷關時,光戰斗編制就有可能達到五萬人以上!

  如此一來,中央部隊與叛軍的實力對比,光從人數的角度上,大抵可以持平——齊地叛軍總人數達二十萬,但若論實際戰斗編制,不太可能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一。

  原因很簡單:即便是中央部隊,在后勤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只要大軍出了關中,那每一個士卒的口糧,都需要至少兩個民夫負責調運。

  具體到組織能力更差的地方郡國軍隊,軍隊中民夫與戰卒的比例只會更高。

  在歷史上的景帝一朝,吳王劉濞悍然發動叛亂時,劉濞派往百越、朝鮮半島,乃至于匈奴的使節,都是以‘十萬’為單位,形容劉濞大軍的。

  ——吳王五十萬,百越三十萬,楚王二十萬,齊魯諸王四十萬,共百四十萬大軍匯集,以攻長安!

  戰士數量摻水,也算是封建時代的戰爭中,最常見的戰略欺騙手段了。

  實際上,吳楚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刮凈家底,發吳國境內十四以上,六十二歲男子,才湊出總共二十萬人的大軍①——就這二十萬,都包含了民夫、奴隸、炮灰等非戰斗編制!

  楚王劉戊,也是拼盡全力,湊出了十萬烏合之眾。

  至于漢時還未被開發,甚至停留在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百越之地,也不大可能承擔得起‘三十萬’這種數量級的常備戰斗編制——熱帶雨林,根本養不活這么多人。

  實際上,奉始皇帝之命征討百越,并長期駐扎于百越之地的軍隊和移民加在一起,實際上也不過數十萬;只靠著這數十萬人,趙佗、任囂就已經大致鎮壓住了百越之地。

  從這個角度上來推斷,百越之地滿打滿算,其供養的人口數都不大可能超過百萬——即便是加上數十萬前秦遺民。

  不到百萬人,抽調三十萬士卒?

  別說老弱病殘了,加上女人,百越都承擔不起如此龐大的軍隊!

  更何況‘百越’之由來,便是長沙以南的兩廣地區,在西元前最直觀的格局體現:部落數以百計,各不相服,彼此征戰不休。

  這樣一片邊地沼池濕瘴,民風彪悍桀驁不馴的土地,劉濞真能壓服?

別鬧了  劉濞又不是祖龍。

  真實的情況,只怕是百越之地勢力最大的三家,南越、閩越,東甌三家,加到一起出了一到兩萬兵馬②;剩下小部落派了些炮灰。

  而真正在劉濞的率領下披荊斬棘,順利抵達梁都睢陽的叛軍,便是吳國所有能戰(站)之男子二十萬,楚國兵十萬,以及百越士卒萬余。

  便是這三十余萬的大軍,在梁國不到十萬人的守衛部隊面前,足足被拖了兩個多月。

  待等吳王劉濞認識到睢陽無可攻破,決定繞道,先攻周亞夫駐扎于昌邑的中央軍時,卻在周亞夫手下輸了個一敗涂地。

  周亞夫大敗吳楚三十萬大軍,用了多少兵馬?

  歷史記載,周亞夫受景帝之命,率三十六路將軍出征;那這三十六路將軍,能有多少兵馬?

  加到一起不超過十萬!

  漢軍制,二千人為一部校尉,再由兩個校尉部組成一部都尉,可號稱一軍;當然,‘奉旨超編’的長安南北兩軍,以及飛狐軍不在此列。

  而一軍之統帥,即率領麾下四千人的都尉,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將軍’。

  就像此時的車騎將軍柴武,正式官職為‘飛狐都尉’,但私底下,也有人用‘飛狐將軍’來代稱。

  也就是說,周亞夫率領的三十六路將軍,理論上各自有四千人的編制,共十四萬余人。

  但吳楚三十萬大軍,都把牛吹到一百二十萬了,中央能不在戰斗人數上摻水?

  自是不可能。

  ——撇開鎮守滎陽的竇嬰大軍,以及攻打趙地、救援齊地的軍隊不論,光是前往睢陽,協助梁王的周亞夫大軍,便揚言大軍近五十萬!

  但實際上,周亞夫大軍非但沒有五十萬,甚至就連三十六個都尉部的十四萬人都沒有——吳楚之亂中,領兩千人的校尉,也已經有資格被稱為‘俾將軍’了。

  此次叛亂也無例外,無論是叛軍首領劉章,還是長安中央,也都在戰斗編制中適度摻了水——齊地叛軍號稱大軍五十萬,實則不過二十萬人,戰斗編制不超過五萬。

  中央軍更是夸張:灌嬰向外傳出‘四十萬大軍’的訊息時,其麾下大軍,哪怕將那五萬民夫算上,也還不到七萬人!

  就算是一路上吸收青壯鄉勇,各地游俠,八方好漢,大軍規模也不大可能超過十萬人。

  睢陽保衛戰,最終也大概率是以北軍為框架,長安青壯為士卒的二萬中央軍,以及一路征集的三萬余烏合之眾,對陣叛軍近五萬魚龍混雜的所謂‘大軍’。

  而對于本次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無論是軍方還是長安朝堂,都有著十足的信心。

  ——半年前,劉章的大哥齊王劉襄親自進發關中,也沒能在灌嬰麾下的‘八萬大軍’面前討得便宜!

  彼時,無論是朱虛侯劉章,亦或是東牟侯劉興居,可都在劉襄麾下!

  現如今,劉襄亡故,劉興居社會性死亡,劉章孤身一人,再加上那十個連繼承產業資格都沒有的悼惠王庶子,以及一個還沒成年的小齊王,能做成什么大事?

  便是在這樣樂觀的氛圍下,卻有一人對此次諸侯萬叛亂持悲觀態度。

  ——皇帝劉弘!

  匈奴使團已經再次得到單于庭的外交指令,正式答應下劉漢室關于‘和親’的提議。

  準確的說,是劉弘為了體面的賠款,而自愿搭上一個妹子的請求。

  ——大約十天之后,代王長女,劉弘新鮮敕封的館陶公主,就將自長安城北的灞橋正式啟程,隨匈奴使團一同前往草原。

  除了外嫁公主之外,作為陪嫁,漢室還要付出數萬石糧食,二千石茶,五百石鹽,隨館陶公主劉嫖一同送去草原。

  劉嫖外嫁匈奴一事,為此次漢匈外交畫上了一個不那么完美的句號——漢室保留了一絲體面,但除了這點可笑的面子以外,漢室可謂滿盤皆輸。

  無論是從國家尊嚴,還是外交策略,亦或是短期利益、長遠發展的角度,漢室都在此次外交之中輸了個底兒掉。

  若非要說有什么收獲,那就是匈奴人有可能出于僅存的那一絲‘外交禮數’,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年之間,不會大規模成建制的攻擾漢室邊墻。

  便是這一點微乎其微的外交利益,讓劉弘做出了近乎喪權辱國的決定。

  因為漢匈邊界的安穩,對面臨諸侯叛亂的漢室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撇開雙線作戰的弊端不論,在如今,漢室即便統合全國之力,都無法從匈奴人身上取得太大的戰略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內部出現問題,尤其是諸侯王叛亂這種嚴重的問題,使得在對匈戰略中本就不占優勢的漢室雪上加霜。

  就好比兄弟二人加一起,都打不過隔壁的大塊頭,結果有一天,兄弟二人先打起來了!

  更讓劉弘這個大哥難受的是:向自己發起挑戰的二弟絕對不可能有什么‘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覺悟!

  無奈之下,劉弘便只能通過示弱,去爭取隔壁大塊頭換個地方玩會兒的可能性,好轉過頭來,好好收拾一下不懂事的弟弟。

  匈奴人認可和親的提議,便意味著起碼今年,匈奴人不會插手漢室內部的事情——劉弘也并沒有完全示弱,也適時的點了一句冒頓的身體狀況。

  只要匈奴人沒蠢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就不大可能在最近兩年,發動大規模侵擾。

  這就意味著北方邊墻,暫時贏得了寶貴的和平——即便是相對而言。

  外部得到了短暫的安穩,內部,中央絕對實力又遠在叛軍之上,按道理來講,此次叛亂鎮壓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難題。

  但讓劉弘感到憂心忡忡,從而不敢對此次叛亂保有絕對把握的問題,恰恰出現在中央——陳平、周勃一黨!

  哪怕不考慮此次叛亂與半年前那場動蕩的高度相似性,光是從叛軍打出的旗幟:上非惠帝子,劉弘便不難猜到,劉襄這次發動叛亂,陳平周勃絕對逃不開干系!

  ——上非惠帝子,可是周勃首倡!

  時至今日,劉弘也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證據,來證明劉章此次叛亂,是得到陳平、周勃的授意。

  早在四月十日,劉弘下達的旨意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途徑,發往了淮陽郡,命令申屠嘉率軍進駐滎陽。

  待等十數日之后,那封八百里加急才送達淮陽郡。

  正常來講,此事并不存在多大的疑點——尤其是對于一個生于深宮,有生之年連長安都沒出去過得兒皇帝而言。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如果劉弘不是穿越者的話’。

  作為后世人,劉弘即便沒有精確的認知,也能大致推測出長安距離淮陽郡的直線距離,不會超過八百里,哪怕是算實際路程,也不過千里有余。

  而齊都臨淄距長安的距離,幾近三千里!

  從四月初一,悼惠王諸子正式發動叛變起算,消息從臨淄傳到長安,可是僅僅花了八天!

  以此為參考,同樣通過八百里加急的渠道,從長安發往淮陽的軍令,本應在三日之內,就送達淮陽郡守申屠嘉手中。

  四月二十日之前,申屠嘉就應該抵達滎陽——淮陽郡至滎陽,路途不過三百里;就算淮陽郡兵再如何辣雞,申屠嘉再慢,也應該在收到命令后十天之內,抵達滎陽。

  但是,原本應該在三天內,即四月十一左右抵達淮陽的軍令,最終卻耗時十數日之多;直到四月二十九的今天,劉弘才接到申屠嘉在八天前發出的消息:大軍開拔。

  千里來回,總計不過兩千里的路程,還是在道路設施極其完善,驛站網絡堪稱天下之最的關中,還是八百里加急這種換人換馬,不顧忌任何成本的傳輸方式,居然花費了半個月?

  這里面要是沒問題,那陳平都能上樹了!

  ——要知道四月二十才從長安出發的灌嬰大軍,如今也已經快到函谷關了!

  劉弘之所以在叛亂爆發第一時間派申屠嘉去守滎陽,除了信任申屠嘉歷史上的正直人品,以及基本沒有污點的政治成分之外,最主要的一點因素,便是淮陽距離滎陽夠近——三百里。

  在劉弘的預想當中,申屠嘉這種從開國功臣中靠著武勛,在歷史上一步步從小兵爬上丞相大位的人,應該能在灌嬰大軍出發之前抵達滎陽。

  只有這樣,劉弘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不讓灌嬰插手滎陽,即敖倉事務。

  現在可倒好,等申屠嘉率領大軍進抵滎陽,必然會碰上替申屠嘉‘暫時代為防守’滎陽的灌嬰大軍。

  在周勃被罷免,太尉空置的現在,敖倉究竟能不能回到朝堂(劉弘)掌控,都還得看申屠嘉在面對軍方第一人:大將軍灌嬰時,能有多硬氣。

  出于這個考慮,劉弘也已經單獨通過御史大夫采風團的渠道,向申屠嘉發去一則口諭:戰起之時,淮陽軍每一個士卒,都必須在滎陽城內!

  劉弘相信,申屠嘉能明白劉弘話里的深意:要是敖倉被灌嬰搶走,那你也別回來了!朕連第一面都不想見你!

  為了讓申屠嘉能在灌嬰面前硬氣一點,劉弘甚至···

  嗯···

  給申屠嘉賜了把御劍,咳咳···

  剩下的,就看申屠嘉能不能拿出‘手握尚方寶劍’的氣勢,將敖倉把住了。

  PS:史記中有關于吳王劉濞發動吳楚七國之亂時,鼓動吳國百姓的記載:寡人的兒子今年十四歲,會以士卒的身份沖鋒陷陣;寡人自己今年六十二歲,也會親自擔任統帥出征,所以吳國境內,十四歲以上,六十二歲以下的男人,統統都要隨寡人出戰。

  而關于吳楚之亂中叛軍人數的研究,沒有找到太過靠譜的說法,只找到幾點:吳楚之亂前,吳國在冊戶口二十萬左右,約百萬人,去掉女的,再去掉老幼病殘,貴族階級,能參加戰斗的不會超過三十萬人。

  關于此數據,也有學者做出了大致推斷:吳楚之亂中,吳軍大致二十萬人左右,楚軍十萬以內,百越之地,主要是三個巨頭,加在一起派出了一萬人左右。

  對于百越之地派了多少人參加吳楚之亂,佐吏其實找到了另外一個參考:在歷史上的文帝時期,百越三巨頭中最弱小的東甌,在閩越的攻打之下狼狽不堪,遂向長安發出求援,漢室中央最終命令長沙國派兵救援。

  然后長沙國派出了五千名諸侯國兵,就幫助百越老三東甌打跑了老二閩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閩越總共的兵力,都不大可能過萬;即便算上帶著木棍乃至于石器骨器的‘士卒’,也不會超過三萬,東甌更是很可能戰卒不超過五千。

  至于百越的老大,老烏龜趙佗掌控的南越,實際上也并沒有太強大——歷史上的文帝朝,趙佗在稱帝和稱臣之間反復橫跳,最終甚至進攻漢藩長沙國時,淮南厲王劉長那個肌肉男,就帶著本國的軍隊,就是把趙佗的南越大軍一頓胖揍,臨走還順手滅了百越老四。

  從這種種角度推斷,百越,主要是三個巨頭派出支援劉濞的部隊人數,不大可能超過一萬——人家還有留人守家,還要三國鼎立,還要野望中原,怎么可能把軍隊全派去幫劉濞嘛!

書閱屋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