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歷史的記載,以及明軍目前的戰力,皇帝認為伐緬的勝利是可期的。而緩進,也就是穩扎穩打,更把勝算提高到了九成。
如果只是憑實力的對抗,依明軍目前的裝備水平,世界上沒有哪支陸軍能夠正面抵擋。
既然有實力上的碾壓,就盡量不用什么計策,也不給對手施展計謀的空間。堂堂正正的戰陣廝殺,用最穩健的手段,獲取最把握的勝利。
至于兵力,皇帝也同意了王三善等人的意見,不增加人數,但在武器裝備方面予以加強,并給予很高的激勵手段。
金銀財寶的繳獲拔出三成,人口買賣也分成給軍隊。這可是不菲的收入,能讓明軍變成刮地三尺的虎狼之師。
而這也是皇帝所希望的,占領區破壞得越嚴重,留下的緬人越少,對日后的統治越是有利。
皇帝翻閱著奏疏,算了下時間,覺得攻打占城國的捷報也快到了。
占城即占婆補羅,簡譯占婆、占波、瞻波。中國古籍稱其為象林邑,簡稱林邑,從8世紀下半葉至唐末,改稱環王國。五代又稱占城。更新最快的72文學網 占城國故地原是中國漢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東漢末年,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日南郡象林縣令,從中國獨立,始建占城國。
每一個新建的王國都曾有過輝煌,占城國也不例外。曾發兵進攻唐朝,與真臘和越南也曾爆發長期的戰爭。
長期的戰爭也造成了占城國的衰落,特別是越南黎氏王朝建立后,接連丟失國土,只剩下了不大的一片土地。
萬歷二十年,越南后黎朝的鄭主和阮主兩大軍事集團發生沖突,并分別割據了越南的北部和南部,占城國才獲得了一段喘息時間。
為了獲取占城的以對抗北方的鄭主,阮主與占城修好。阮福源將其女玉姱公主嫁給占城君主,而占城亦趁越南內戰之機起兵自立。
事實上,占城國到現在基本上處在南阮的軍事保護下,實力弱小,不堪一擊。
當初明軍進入湄公河三角洲,并移民開發,對于占城國,也曾有過占領的計劃。只不過皇帝擔心立足未穩,不愿因為弱小的占城國而與南阮發生長期的沖突。
同樣,南阮在面對北鄭的巨大壓力,也不想與明國開戰。在兩方的默契下,占城國在中間成了緩沖。
但形勢的變化,湄公省開發建設的卓有成效,占城國這個緩沖已經沒有必要了。
遼東已平,奢安之亂已滅,明國沒有了兩面開戰的擔心,專一對付南阮的話,已經不怕戰爭的消耗。
天啟七年,鄭氏政權與阮氏政權的戰爭終于爆發開來,雙方連續交戰了四個月都未能分出勝負。
戰爭的結果則是越南被強而有力的分裂成南北兩部分,鄭氏控制了大部分的北方而阮氏割據了大部分的南方;雙方的分界線在廣平省的崢江上。
相較于統治了人口稠密地區的鄭氏,阮氏在資源和人力上處于明顯的劣勢。
但阮氏因為處于守勢,并依據有利的地形地勢,并購買了葡萄人的火器裝備,倒也能抵擋住鄭氏的進攻。無72文學網amww.72wx
而明國吞并占城,時機非常好。南阮絕不敢采取強硬,北鄭已壓得他們透不過氣來,怎么再敢招惹大明這個龐然大物。
實力是一方面,時機也要掌握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這也是皇帝要給朝中臣子傳遞的重要信息,目光要遠大,別只盯著國內那一畝三分地。
國際形勢,特別是周邊的信息,一定要靈通。不能立于朝堂,卻憑著以往的印象,制定策略更不能紙上談兵。
比如說安南的形勢,除了北鄭南阮正式開戰,割據于高平、太原的還有莫氏政權,一直依靠明朝作為其統治的靠山。
皇帝已經暗中授意滇、桂兩省,對莫氏的力度逐漸加強,給北鄭埋下地雷。
只要安南形勢不穩,在湄公省的開發,吞并占城國,就沒有什么阻力。
而這,可能只是開始。
永樂四年,大明數十萬大軍南征,僅一年便橫掃南疆,恢復漢唐故土,不可謂不威武。
宣德二年,在接連損兵折將后,明朝被迫從南疆小國撤軍,二十年經營毀于一旦,不可謂不狼狽。
勝敗有數,殷鑒不遠。皇帝盡管想恢復漢唐故地,但也知道安南立國數百年,直接兼并會面臨極大阻力,治理成本高昂。
可也不能讓安南輕易得到安定,北鄭南阮的長期戰爭,高平莫氏的割據政權,同樣給了明朝縱橫捭闔,施展計謀,削弱其實力的好時機。
兵部衙門內,兵部尚書熊廷弼和僚屬圍著巨大的沙盤,商討著和皇帝差不多的南疆問題。
“情報再次確定,鄭氏最多能動員十萬余人馬,阮氏能動員的兵力最多不超三萬。”
熊廷弼聽著贊畫的匯報,微微頜首,緩緩說道:“阮氏的人馬基本上都堆在橫亙在山海間的順化防線,不可能南下救援占城。”
臉上露出笑意,熊廷弼以輕松的語氣說道:“如此,攻打占城無憂矣。估計,捷報很快便會傳來。”
“南阮不朝不貢,已是不臣。占城本我大明藩屬,卻向南阮進貢稱臣,不分尊卑,合該討伐。”
一位少壯派幕僚的語氣比較激烈,指點著沙盤說道:“南阮不過仗著地利和葡萄牙人的火器與北鄭周旋,我軍水師可切斷其武器供應,更可向葡人施壓,斷絕對南阮的幫助。”
“平衡,萬歲要的是平衡,要的是北鄭南阮長期的消耗。”另一位幕僚捋著胡子說道:“不能過分消弱南阮,要使其有拒鄭之力。”
停頓了一下,他又繼續分析道:“甚至于,如果北鄭占據明顯優勢,我國應借高平莫氏牽制北鄭,使南阮有喘息之機。”
熊廷弼微笑著說道:“不管怎樣的手段,安南不穩,才對我大明有利。此策當著眼長遠,十幾年,幾十年,也不必急于求成。宣宗時敗退安南,可為鑒也。”
安南的南北戰爭,明國的宗旨和原則便是坐觀其斗,不用付出太大的代價,使其消耗衰弱。
至于吞并占領,在皇帝看來,不打得民怨沸騰,不打得國窮力弱,明國不會出手。哪怕是等幾十年,也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