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在試探性的進攻了一上午之后,發現曲阿城中,雖然守軍菜的很,但是守城器械卻有些門道,蟻附強攻難以取得戰果…
如此也便絕了張勛速勝的心思,畢竟云梯戰的話,考慮到取材造梯的時間,怕是一個月能打下曲阿就算不錯。
畢竟每次撤退的時候,不可能都掩護所有云梯一起離開,甚至以張勛軍中,這種僅僅接受過“常規攻城訓練”的士兵們的工藝,云梯能不壞掉的推到城下就不錯了,多半都是一次性的!
想到軍糧消耗的問題,張勛也有些頭疼——袁術的四面開花,看起來很美好、很強大,但實際上他心里也知道壓力不小,在張勛離開前,袁術還找他秘議過,力求速勝、一旦陷入僵持,必要時可以劫掠城外的平民,來充塞軍資…
大軍一動,這軍糧的消耗便要至少翻一倍,袁術的壓力能不大?甚至為了三萬斛米,就和陸氏的陸康翻了臉!
不過就在這時,曲阿城中卻來了一封意想不到的“信”——居然還是一封戰書。
是七八騎兜過了前哨,射到了軍營門口的,每人射了四五箭,三四十封一樣的書信,被射了進來…
“豈有此理!陳宮這喪家之犬、簡直欺人太甚!”張勛看過送來的一封之后,狠狠的拍在了桌子上,緊接著呼哧了兩聲,又說道:“沒收,軍中不許傳閱!”
“將軍…信上除了污蔑將軍的話之外,還寫了什么?”李豐硬著頭皮問道。
此時帳中還有七八位中層將領,他們也需要知道戰書的條件是什么,才好做出判斷,只是…張勛看起來很生氣的樣子,令他們有些不敢問。
既然是下戰書,那應該肯定是相邀斗陣或者斗將——斗將基本不可能,讓張勛去和呂布單挑?張旭脾氣再大也不敢!
斗陣的話,其實也不大可能,因為一般斗陣都是相同數量的軍隊約斗,現在自己一方優勢這么大,為何要斗陣?就算是激將也不能上當啊…
看張勛這幅模樣,眾將心道:莫非是陳宮在信里還指爹罵娘了?不至于吧?他陳宮也是個讀書人,據說還挺老實的。
“自己看!”張勛想了想,還是把信遞了過去。
李豐看過前面幾行,臉色也變得古怪起來,暗道:陳宮不愧是讀書人!
只見開頭先是夸獎張勛,也是熟讀兵法的人,仿佛要軍事互吹的樣子…
然而接下來話鋒一轉,忽然提到“《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李豐知道,這是《孫子兵法》中謀攻篇的一段,意思是十倍于敵時去包圍敵人,五倍于敵時對敵人正面進攻,只有敵軍兩倍的實力時,就先想辦法分化敵軍的實力。
這篇看起來慫的一批的話,是有前后文的,整個“謀攻篇”的核心,就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念,而并非兵法。
里面還有一句話更加出名——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總之就是告誡人們,不要打傷亡太大的戰爭,這也是春秋時期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
雖然那時候的貴族,不把老百姓當平等的“人”來看待,但那時打仗也沒有老百姓的事情,而是在貴族階層進行,并且講究義戰,即使打贏了也不能絕人宗廟社稷。
而在這個世界,相傳西周時候的城姬,還無法訓練出“兵役”,都是貴族和貴族的仆從們自己上陣。
不過眾所周知,春秋后期的時候,就已經沒有那么多說道,老百姓不僅不是人,而且還是炮灰…
孫子當時推崇的,是真的打起來的話,打贏不算本事,得能把對方全體俘虜才最好,你把人家的士兵殺了、編制打殘了,說明你菜!
而這句“十則圍之”的話,前提也正是如此——十倍去包圍、五倍去進攻…以當時的戰爭理念來說,這通 你現在所看的《》第四十七章約戰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請百度搜:(冰雷中文)進去后再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