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二一章 掃墓祭祖1

  4月5日,星期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是歷史傳承和人文氣息很濃的一個節日。

  清明節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且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祭祖掃墓的習俗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于是,清明節掃墓祭祖就成了流傳至今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風俗。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仍然一直延續,但祭掃的程序已經刪減了不少,一般都是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在我國,歷史上的文人墨客對清明節也情有獨鐘,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句。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還有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廣為流傳的,幾乎是大人孩子都會誦讀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從這些古詩詞里我們不難看出,清明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親情和歷史的傳播與繼承,不要簡單地把它跟“封建迷信”等同視之。

  在戶山地區,清明節并沒有被村民們看做是一個節日,而是被看成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逐漸升高,在戶山地區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滿黍”的農諺俗語。

  故此,清明節前后,山里人就開始投入忙碌的春耕春種了,“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錯過了清明前后播種的良機,這一年的收成說不定就沒有了,就只能望地而興嘆了。

  盡管是農忙時節,但在清明節這一天,戶山地區還是很熱鬧的。山里人都會自覺地給自己放一天假,親朋好友在一起聚一聚、一起喝喝酒、一起祭祖掃墓,或者去村子里參加一些流傳多年的民俗活動。

  在古代,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有很多,譬如踏青、插柳、游樂、放風箏、蕩秋千、牽鉤、射柳、蹴鞠、斗雞等等。如今,在戶山地區流傳下來的民俗活動就只剩下了放風箏和蕩秋千,這些都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給山里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太多快樂的記憶。

  游戲和快樂都是孩子們的,大人們要忙的就是祭祖和掃墓。在戶山地區,年節祭祖是和“孝道”連在一起的,如清明節上墳掃墓等祭奠活動,是生者對死者寄托的哀思與緬懷,也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內涵與禮數,是對逝去的親人慎終追遠緬懷思念,這是中國孝道文化代代相襲、輩輩相傳的偉大特色與偉大內涵,是中國人一種永恒的孝道和仁愛的體現。

  在石門溝子村,村里若有清明節不給先祖上墳和掃墓的,就會被村里人視為“不孝”,是“數典而忘其祖”的表現,是要遭村里老人唾罵的。山里人雖然粗俗,但也懂得“不孝”這個罵名背不得。因此,戶山地區的山民們,一直都是把清明節祭祖和掃墓當做很重要的一種儀式,會很自覺很虔誠地去做。

  本書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飛翔鳥中文    九朝杏壇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