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七一章 合軍共謀

  帥帳里涇渭分明。

  除李恪獨自高居主座外,帳中賓主俱分左右。

  左席諸人皆是民軍所屬,以辛凌首席,亭長亨與鄉嗇夫誠共陪末座。右席眾人則出自樓煩,首位司馬欣,次位卻是墨者憨夫。

  看著他們,李恪總能感受到一種若有若無的古怪氣氛。

  嗯…全是旦的錯。

  猛將兄征伐匈奴好些日子,所向無敵,以至于走路都習慣性抬著下巴看天。

  這次李恪布置奪軍任務,他是用搶的方式從由養手下奪來的軍令。

  結果呢?搭臺唱戲不看觀眾的面相,直到把該說的不該說的全說完了,他才認出司馬欣那張帥臉。

  說什么余有淵源,不宜罪人,直接說太熟了不好下手不就完了…

  李恪心里忍不住腹誹,如果這件事還是由養來辦,這會兒司馬欣和始成大概已經被五花大綁在某個隱蔽的帳篷里,樓煩的殘軍也該在帳前整軍訓話,誓師待征。

  反正由養不認識司馬欣,也不知道李恪和司馬欣的淵源過往。

  待到一切事畢,勝則報功,敗則報喪,李恪只需在功勞簿或戰死名冊上把他們的大名加上便足以掃平其中的后遺癥。

  反正不管怎樣,李恪總有把握讓民軍不至于全軍覆沒,任何結果,都要好過現在的結果…

  頭疼。

  他苦惱地揉了揉眉心。

  司馬欣在堂下冷笑道:“大當家可是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砍了我與成君的腦袋?”

  聽話音,這位已經在心里把李恪比作山賊了…

  李恪無辜地掃眼過去,認真說道:“從未想過要你性命。當然,此話信不信在你。”

  司馬欣微微一愣:“莫非你不欲奪我之軍?”

  “殘軍自然要奪。不過我的帥旗上掛著方滕,只要能拿到虎符,你的腦袋無關緊要,是殺是囚,皆無二致。”

  司馬欣氣得七竅生煙,胸腔鼓脹就像是拉起的風箱。

  他咬牙切齒說道:“事后我窮追如何?”

  李恪側過身子與司馬欣對望,神色清冷姿態端正:“我欲奔襲迭巴部。”

  司馬欣怔住了。

  雖說早已知道這次會面是為整軍備戰,但他怎么都沒想到,李恪已經打定主意要挺進谷道,直取迭巴部。

  李恪并沒有給他思考的時間,伸出手,探起食指。

  “此戰結果有二。勝,我將你大名書在功勞簿首,整場戰事皆你指揮,包括前頭剿滅戈蘭部的多場戰事,也是遵你所囑,我正好借此脫身,免得被哪個將軍看上,舉薦做什么刀筆小吏,此其一。”

  李恪又穩穩豎起中指:“戰事一起,謀算無用,凡有勝算,自有敗局。此戰若敗,看守你的親衛會先一步將你斬了。你依舊是此戰指揮,功過之事自有秦庭評述。我則會帶著家人自樓煩遠遁中原,逃災避禍。”

  “所以是勝是敗,我囚你之事,你都不會來尋我麻煩,可對?”

  司馬欣張了張嘴,氣勢一下就泄了八分:“這番計較,只因你我舊識?”

  李恪干脆地搖頭:“張三李四王五劉六,守在樓煩縣的軍侯是誰都是這般處置。若我早知是你,旦不會唱那一出,我會與你面談,任你抉擇。”

  “抉擇何事?”

  “抉擇交出虎符,亦或是被人捆起來,搜出虎符。”

  如此說來豈不是全無二致?

  司馬欣苦笑起來:“多日不見,恪君長大了,殺伐果斷,頗有賢士風骨。”

  李恪不為所動:“司馬軍侯,你可愿交出虎符?”

  司馬欣理了理戰袍,從懷中取出半片青銅虎符,小心翼翼放在身前的幾案上。

  “軍者,國之重器,上承于天。陛下傳于將軍,將軍授予莫臣,斷無隨意交托之理。恪君,虎符在此,我卻不能交在你的手里。”

  旦和由養當時便站了起來。

  另一邊,始成聳肩起身,瞇著眼鏘一聲抽劍,憨夫也站起來,赤著手離席,二話不說擋在司馬欣的面前。

  帳內氣氛變得越發詭異!

  辛凌詫異地看著憨夫:“師哥?”

  憨夫苦笑:“我隨司馬軍侯守御樓煩二十幾日,親眼見軍侯每日高坐在城樓之上。我軍無弩,獵弓無用,匈奴不近城墻,將士便無反擊之力,只能強受著漫天狼牙嘶聲吶喊。如此困局,樓煩尚能軍心不墮,實全賴軍侯之功!”

  他看著李恪,苦口婆心道:“恪君,二十余日圍城,匈奴奇招用盡。有兩日侵攻甚急,箭雨不絕,沖車不斷,城中處處火起,萬千黎民哀嚎。軍侯兩日兩夜不曾合眼,身中兩箭尤且不退!若不是他,樓煩早被攻破了,如何還能等到恪君來救?”

  這算是內訌了吧…

  李恪頭疼地看著他,又看了看躊躇不前的由養和旦,不得已,只能把目光投到辛凌身上。

  辛凌會意,站起來冷聲下令:“師哥,退下。”

  憨夫咬牙堅持道:“鉅子命我助軍侯守城退敵,假鉅子之令,憨夫不敢從!”

  辛凌的眉毛挑了挑,抿起嘴唇雙劍出鞘。

  “算了,大伙坐下吧…”李恪頹喪地塌下肩,端正身形,直視司馬欣,“軍侯,我等各退一步,可否?”

  司馬欣沉吟片刻:“可也。”

  一座簡單的沙盤被端到帳內,上面用簡陋的堆土營造出長城、句住塞以及遙遙處在句住塞西北的樓煩關。

  而在兩者之間,則被人用手摳出十八條長長的谷道,從數量看,顯然是恒山十八谷道的代指。

  無人奢求這個沙盤能準確體現出地形地勢,李恪叫人趕制沙盤,唯一在意的只有幾個要點。

  一:十八條谷道,十二條位于樓煩縣內;

  二:句住塞六層攀坡,其中最底層通過支道與長城相連;

  三:谷道關城南北城墻,北墻皆是長城的組成部分,而獨立的南墻則面相中原;

  四:兵力…

  李恪捻起幾面小旗,輕聲述說:“我軍…盾四百,矛六百,彎弓八百,騎卒二百。弓手配箭羽三十,擲矛手一人五矛,另有空置戰馬五百余,甲胄不足,連盾手與騎卒都無法配齊。”

  一面說,他一面在樓煩關外插上各色小旗,藍色騎卒兩枚,青色盾四枚,黃色六枚,紅色八枚。

  “這是民軍現階段能抽出來的最大兵力,苦酒里、臨治亭、句住里的守備皆是最低了,留下的鄉里們連基本的輪替都做不到。”

  汜囿走近,隨意撿了四枚紫旗,往關中一插:“城內更卒不計重傷,尚能動彈的三百有余,恪君提過征召之策,應當能湊至四百。更卒、民眾別無長處,除了引動彎弓,想來也只有持劍沖殺之能。”

  說完,他把目光轉向司馬欣。

  司馬欣沉吟半晌,開始挑選小旗:“戍卒折損巨大,連輕傷可戰,數不足千五。其中三百人本就是騎卒,只是眼下無馬,四百輕兵,可跳蕩沖殺,八百弩兵…”

  他為難地看著李恪,李恪無奈地聳了聳肩:“秦弩弦力過大,非銅矢不足以承載,臨治亭無力在短時間里制出弩矢,這些弩兵或引彎弓,或配劍盾,別無他法。”

  司馬欣不死心道:“櫓盾,擲矛如何?”

  “櫓盾對木料要求頗高,平、闊、堅實、厚重,方可敷用,我窮盡臨治亭也不過制出這么些,如今損一面便少一面。擲矛倒是可以多制,然投矛難以及遠,少了櫓盾配合,多亦無用。”

  司馬欣嘆了口氣,挑完小旗,在城內插上三枚藍旗,四枚紫旗,還有八枚紅旗,意喻弓手。

  這就是聯軍現在全部的兵力,騎兵五百,盾四百,矛六百,輕兵八百,弓手千六,總數大約四千。

  李恪指著城內那一堆紅旗說:“弩手混入盾陣,以操長矛為主。迄今為止我等剿滅匈奴不過三千余,配不齊千五百弓手所需。”

  司馬欣臉色數變,最終咬了咬牙:“可!”

  李恪淡淡一笑,變本加厲:“我還要城中多余的皮甲,越多越好。”

飛翔鳥中文    大秦鉅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