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說第五十六章邵氏兄弟電影第五十六章邵氏兄弟電影類別:言情小說 作者:木幕慕書名:
人人小說歡迎您的光臨,請記住本站地址:,手機閱讀.ppxs,以便隨時閱讀小說《》...
83年香江的電影院很多,其中有五家大型院線,分別是邵氏院線、嘉禾院線、金公主院線、雙南院線、安樂院線。
邵氏院線無疑是香江最大的院線,隨著邵大亨逐漸向無線電視發展,邵氏影業也在不斷減產,至今在香江還有著19家戲院,而在整個東南亞和臺灣有著180多家戲院,別小看香江的19家戲院,整個香江目前為止,算上有規模的戲院還不足100家,邵氏卻占有接近四分之一。
嘉禾院線是鄒聞懷聚集香江眾多零散的戲院而組成的院線,其中存在租憑關系,目前嘉禾還沒有能力組建自己的私人院線。金公主院線是新藝城的母公司,由雷氏家族收購麗聲院線而成立,這兩年憑借新藝城出品賺了不少港幣,雷氏家族也越發重視電影行業。
雙南院線是由長城、鳳凰、新聯這三家電影公司組建而成,有著深厚的內地背景,81年的“少林寺”正是由他們在香港發行。而安樂院線由安樂影片公司成立,是好萊塢環球影業在香江的發行商,戲院里只上映好萊塢電影。
《瘋狂的石頭》的宣傳進行的如火如荼,tvb大樓頂層辦公室里,王錚和邵大亨相對而坐,梨花木做成的茶幾上,兩杯剛泡好的熱情發出淡淡茶香。
“阿錚,你對如今的邵氏兄弟電影有什么看法?”
邵大亨靠坐在紅花木椅上,瘦削的面龐被大號的老花鏡蓋住,王錚有些捉摸不透他的用意。
“如果和過去相比,邵氏影業無疑是退步了。”
王錚想了想如實回答,70年代,邵氏影城落成,攝影棚數量達到12個,每年平均生產40部電影,直接壟斷香江和整個東南亞的電影市場,是名副其實的東方好萊塢,而如今被嘉禾、新藝城聯合打壓下,已沒了當初的威風。
邵大亨神情現出一絲疲憊,從1928年推著流動放映車在邊遠鄉鎮放映,1930年組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至今已有50多個年頭,從開始的輝煌到現在慢慢變得有些平凡,他已經有些累了,要不是王錚的出現,他會減少邵氏影業的電影生產,將事業重心轉向無線tvb,但邵氏影業是他與幾個兄弟一輩子的心血,不到最后關頭他絕不會放棄。
“哦?說說你的看法!”
邵大亨很想聽聽面前王錚的看法,他是如此年輕,和自己當年推著放映車的時一般年紀。
王錚想了想,根據后世偶然看過的一些資料,分析道:“邵氏影業擁有世界最先進的電影設備,在制片方面具有很完善的體系,編劇組、導演組、演員分配、劇務部、廠務部、美術組、布景、宣傳等等,這么完善的電影工廠為什么會輸給新冒頭的嘉禾與新藝城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為什么呢?”
雖然王錚分析的這段話有點像廢話,但邵大亨還是饒有興致的發問。
“因為我們被束縛了手腳,就如我們的電影工廠,生產出的影片都像是一個流水線上出來的,所有東西都一樣,沒有創新,沒有新的思路,而其他的工廠不斷有新的東西出來,如果再這么下去,我們的工廠遲早會倒閉!”
邵大亨聽完沉思起來,如此直白肯定的言論他還是第一次聽到,如果對面坐著的人不是王錚,他定認為其是嘩眾取寵,大放厥詞加胡說八道。
王錚不給他沉思的時間,繼續分析道:“最簡單的例子,如鄒聞懷創建的嘉禾,一直遵循的外判制片模式,扶持一些小的電影公司,為他們提供資金,讓其有獨立制片的能力,他們不參與管理這些公司的內部,只負責監制和發行,這樣為這些公司提供了空間,讓他們不斷有新的創新出來。”
聽到鄒聞懷的嘉禾,邵大亨微微皺眉,但聽完王錚的分析他有些沉默。
“再比如和我們直接競爭賀歲檔的新藝城公司,他們打破攝影棚拍攝方式,大量選用外景和現場拍攝,突破傳統類型,添入時尚元素,外景那種宏大與真實感是影棚無法比擬的,不是說影棚不好,有許多場景還是會用到影棚,但實景才能讓故事背景更有真實性,觀眾更有代入感,如我的電影《鬼吹燈》里面的印度大沙漠和中世紀古城,《瘋狂的石頭》里面的天后廟。嘉禾和新藝城通過新的制片方式,突破了我們邵氏的大制片廠制度制片模式,賦予影片新鮮的內容,觀眾的喜愛也是無可厚非的。”
王錚一口氣說完那么多,端起面前的茶杯一飲而盡。
而原本還在深思的邵大亨卻有點發愣,從嘉禾和新藝城崛起以來,邵氏多年經營而成的院線收入,竟被兩個后起的院線嘉禾與金公主超過,他一直沒能想明白其中的關節,如今聽了王錚的分析,才知自己以前從好萊塢學來的那套經營理念,在不知不覺中已被新的東西取代。
60年代邵一夫一直在向好萊塢學習,當初他向港府買下清水灣46公頃土地建立邵氏影城,就為了打造一個東方好萊塢出來。
“阿錚你的意思是要向他們那樣經營?”
邵大亨抱著求教的態度向王錚詢問。
王錚搖頭:“有些東西是可以借鑒,但我們最大的問題不在這里!”
邵大亨一愣,詫異道:“還有問題?”
王錚坐直身體,神情有些猶豫,但還是鄭重說道:“六叔,其實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和邵氏導演、編劇、演員的簽約方式!”
邵大亨微微皺眉,心里大概猜到王錚想說什么,但還是想聽聽他的想法,問道:“怎么說?”
“演員、編劇、導演和邵氏之間的關系現在都是合約制,由公司制片部制定劇本,提供給導演拍攝,也允許導演自編自導,問題就出在利潤上,除了我之外,邵氏從未和導演或者演員分紅,而只有片酬與工資。不論影片票房的成績多么突出,或者失敗,后果都有公司獨立承擔,不讓導演共同分享,這樣的情況下只會大大消弱導演與演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樣的工作態度下是不會有好的電影出來的。”
邵大亨眉頭緊鎖,當初能給王錚票房分成,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拿到鬼吹燈的電影版權,就是因為對王錚沒有看重,拍出來的電影不會有太高票房,才會同意分成。
許冠汶在邵氏的時候,曾提出要求施行外判方式,和邵氏共同分擔票房結果,邵大亨當時就一口拒絕。這種事情也發生在大導演李翰祥、張策等人身上。而王錚反而成了幸運兒,能得到大亨的主動分成。
“六叔,現在的邵氏制片廠如在閉門造車,只有進行分成制,邵氏導演在巨大利潤的推動下,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要想邵氏兄弟電影長久不衰,全面的改制勢在必行!”
邵大亨眉頭緊鎖,內心極度掙扎,王錚的話雖有道理,但完全顛覆了他的價值觀,讓他一時無法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