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斗醫第826章斗醫 楊仙茅這才又接著說:“我發現死掉的這幾個患了瘟疫的病人,有的住在與地相接的房子里,有的是大戶人家的閨秀,住在閣樓之,與地有一段距離。甚至還有一個是因為沒有錢修房子,而挖了一個地窖,住在地底下。既然住在閣樓地面和地下的三種人都會得瘟疫,這證明瘟疫不是來自于天地。另外證明這一點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那是皇城。”
“皇城怎么了?”王院判聲音有些陰冷的說道。因為他擔心楊仙茅說到皇家的時候,會說出什么不適合時宜的話。
楊仙茅說道:“我之所以后來改變了這種觀點,是因為我發現,目前為止皇宮內院還沒有出現瘟疫。除了官家得到了神靈庇佑之外,也讓我想到另一個原因。那是這種瘟疫應該不是來自于天或者地,不然的話皇宮同樣屬于天之下地之。若是瘟疫漂浮于空,又或者從地下蒸發冒出來,那皇宮也應該不能幸免。”
楊仙茅的這番話讓太醫們紛紛點頭,即便是一直跟楊仙茅不對頭的高太醫和陶太醫也都情不自禁的點了點頭。因為他們雖然也注意到了皇城里面沒有出現瘟疫,但是他們沒有往深處想,也沒有把它與瘟疫的病因病機聯系在一起。而現在楊仙茅卻準確的說出了其的緣由,細細想來的確如此。因為如果瘟疫的病因來自于天氣或者地氣,那皇城也是在天氣和地氣所覆蓋的范圍內,怎么會連一個患瘟疫的人都未曾出現。這從反面否定了瘟疫的病因來自于天地這一點,所以即便是生性高傲的高太醫也表示贊同。
王院判也忍不住點了點頭說:“似乎有些道理,你接著說。”
楊仙茅點了點頭,繼續說道:“這種瘟疫我覺得也不應該是從口鼻入的,如果從口鼻入,說明它是懸浮在空,那樣的話在皇城之內也應該會發生。所以應該是通過某種接觸,然后從人的肌膚透過毛孔進入身體的。”
陶太醫哼了一聲說:“那也未必。照我看來不是天氣,不是地氣,為什么不能是病人接觸空氣使瘟疫進入了身體?這空氣或許飛不過皇城那么高的圍墻,只存在于較低矮的地方,如人那么高,同樣可以解釋呀。”
楊仙茅說道:“有這種可能,不過從病人得病的情狀況來看,似乎不大吻合。因為患了這種瘟疫的病人,其有相當一部分是身體長了小疙瘩。這些病人據我觀察都是先長了疙瘩,然后身體才開始集聚高熱。因此應該是病邪由毛孔進入之后堵塞,造成血瘀形成小疙瘩,然后才引起高熱。如果是病邪從口鼻進入,作用于身體內部的話。那應該是整個身體先發熱,然后才會導致小疙瘩的形成。”
李太醫說道:“這種瘟疫不僅僅是起疙瘩的,有一些并沒有起疙瘩的也一樣高熱,頭痛身痛。這又如何解釋呢?”
楊仙茅緩緩點頭說道:“這個想必很多人也都注意到了。所以我覺得這種瘟疫恐怕要根據出現癥狀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藥方才行,不要指望一個方子能治療所有的瘟疫。”
這話倒贏得了在場不少太醫的贊同,頻頻點頭。因為楊仙茅所說的這些,給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之前他們并沒有朝這方面思考過,所以原先輕慢的表情也漸漸變得凝重起來。
楊仙茅接著說道:“我先前說身長小疙瘩,也是結合這種情況。我覺得病人身長的疙瘩紅腫潰爛之后,會流出一些濃水。因此這種紅腫堵塞,我覺得與熱毒有關,熱毒成瘀。當熱毒非常厲害的時候,會導致熱毒瘀血攻心而使人死亡。因此我覺得對這種病癥可能可以用止血的方劑來試試看。”
王院判喔了一聲,捋著胡須望向費神醫,他拿不準楊仙茅所說的這種情況有沒有道理。
費神醫對楊仙茅說道:“那你有沒有用過這種方劑來治療病人呢?”
楊仙茅搖了搖頭說:“來不及,我用過幾個方子,但是都沒什么效果。我思索良久,準備調整一下方劑,也是用的治血的方子。但是剛調整好有了禁街的命令,不讓任何人外出。所以病人也沒辦法到我的醫館來看病,我也沒辦法檢驗這個藥方了!”
費神醫點點頭,轉頭對王院判說道:“我覺得楊太醫所說的很有道理,我也想到了有可能是熱毒。因為京城之前并沒有出現這種可怕的瘟疫,這一次的洪水將許多污穢都沖到了城,而這些污穢之物又無法運出城去,只能掩埋在城里面。有的跟淤泥一起堆砌在那城墻邊。還有一些污穢隱藏在一些不容易發現和不容易清理到的一些角落里。這些都是產生熱毒的原因,我們都知道為什么叫花子身容易長膿瘡。”
李太醫也跟著說道:“沒錯,為什么叫花子身容易長膿瘡,那是因為他們渾身都是污穢,污穢最容易堵塞毛孔,引起熱毒成瘀,楊太醫你說是不是這樣?”
楊仙茅點了點頭說:“皇城之內沒有出現瘟疫,我想很大情況是因為洪水沒有進入皇城。所以皇城一直保持著以前的清潔,沒有受到污穢的影響,所以不會形成容易導致瘟疫的熱毒。”
這話又使得太醫們面面相覷,低聲交談著,都覺得楊仙茅這個話聽起來還是頗有幾分道理。于是都很認真的望著他,這些太醫雖然相互不服氣,但如果對方說的有道理,他們還是愿意聽的。
楊仙茅接著說:“因此在我看來,這種身長疙瘩主要是受到了污穢之地的熱毒熏蒸,使得這種熱毒由人的毛孔進入大血管。導致血管淤積,血流不行,逐漸紅腫。體內的正氣與邪氣相搏,導致發熱。發熱厲害的時候會頭身疼痛,這時候病已經生成了。熱毒越深,淤血越深。于是會出現膿瘡,到最危重時,熱毒攻心包,人會很快出現譫語。而下行到腸子時,腹部會有脹痛的癥狀。這是我對這種病各種癥狀病因的一個分析。”
楊仙茅說完之后,王院判的目光掃過眾人說道:“各位對楊太醫所說有何見解?”
眾人都低頭不語,雖然他們心對楊仙茅的這一套說辭還是持認可態度。但是讓他們這些五六十歲的一代名醫,去認同一個剛出道不久的小郎的觀點,的確有些抹不開面子。同時楊仙茅的這番話雖然道理說得通,但是在他們之前也有道理說得通的觀點,最終還是沒能夠形成適合的方劑治好瘟疫的。誰知道楊仙茅的這番話會不會也是這種情況呢?
高太醫終于說話了:“我覺得說一千道一萬,還得把病治好才算有本事,讓他治好幾個我服他。不然光是夸夸其談,誰不會啊?”
王院判瞧了一眼高太醫:“高太醫所說很有道理,要不請楊太醫到太醫院坐診,為前來診的病人看一看病,看看楊太醫剛才說的有沒有道理。”
費神醫也說道:“這話有理,一個郎要驗證自己的方子是不是有效,光是引經據典是不行的,必須要使用過后才知道。而且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用的方劑肯定不能完全相同。這也需要郎給具體的病人看病之后,在相應的用方。所以我也建議讓楊仙茅先到太醫院給前來求醫的瘟疫病人看病。試一試他的觀點,看看他的這些想法是不是行得通。”
他們兩個都這么說了,其他人當然不會反對,于是便決議讓楊仙茅在太醫院用他的方子來負責治療瘟疫病人。
京城皇家驛站。
這是各地到京城來公干的官員的住所。如果這些官員在京城沒有住家的話,便可以住在這兒。
慶州的知州曾布和王通判兩人住在皇家驛站里,曾布曾經是王安石新法的得力干將。他是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弟弟,但是在執行王安石的變法過程,他發現有一些變法并不是那么好,甚至于給百姓帶來了災難。于是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這當然也得罪了宰相王安石和皇帝宋神宗。于是他被貶出京,到各地任官,他的家人也跟著他四處漂泊。
曾布在京城原本是租房居住,走了后房子不在了。而現在他出任慶州知州,因為公務帶著副手王通判兩人到京城公干。沒想到恰好遇到這場可怕的洪水,被圍困在了京城之,只能跟王通判一起住在京城的皇家驛站里。
曾布是個性情高傲之人,他被貶出京之后,并沒有四處游說,希望能夠重返京城。而是隨波逐流,聽之任之。皇帝既然不愿意他待在身邊,他不待在身邊。是因此跟京城的官員并沒有多少往來,到了京城之后也基本沒人知道他來了。所以他跟王通判兩人,住在皇家驛站倒也樂得逍遙。只不過這段時間不一樣,京城出現了瘟疫,隨后被禁止街,包括進京的官員也都嚴禁街。當然如果生病了是可以送到太醫院救治的,而這時候曾布病倒了,高燒不止。
本書來自/html/book/34/34999/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