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東方鵬送走后,陳峰再次回到內宅,陪陪蓉兒和小萱萱。↖頂↖點↖小↖說,x.和家人在一起,這種清靜悠然的日子,陳峰也頗為享受了。
“對了,最近小紫和臭屁鳥都去哪了?好久沒看到她們了。”陳峰不由疑惑道。起碼已經有好幾天沒看到那兩個小家伙了。
“不知道,應該出去玩了吧。對了,前幾天好像有聽到小青嘰嘰喳喳慫恿小紫鷹去天水之森玩。”小丫鬟蕭肖道:“那兩個小家伙好動的很,怎么可能愿意悶在府邸內。”
“這兩個小家伙真是膽大包天,天水之森武者那么多,它們也不怕被拐賣了。”陳峰有點無奈,嘴上說道。心中倒也不怎么擔心,小紫鷹是尊貴的皇級靈獸,實力成長非常快,修為已經極為接近武圣級別了,速度快得變態,想要抓到小紫鷹難得很。
提到小紫鷹,陳峰不禁有點想念小黑狗。已經很久沒見到小二黑了,當初陳峰重傷垂死,小黑狗悲傷極了,一直守在陳峰身旁。它應該還不知道陳峰還活著。那小家伙一到天武界就外出歷練去了,也不知道如今怎樣了。
山風拂動,孤峰之巔。
“啟稟二宮主,我們的人已經將整個仙域都探查遍了,沒發現三宮主的下落。”山巔之上一名老嫗朝著一位藍衣短發女子稟報道。
“嗯。”藍衣短發女子微微轉過頭,目光投向了西邊的方向,朱唇輕啟。“不在仙域,那么應該就是在天武界了。”
“可是。二宮主,天武界不是我們的勢力范圍。恐怕探查難度很大。”那老嫗說道。
“嗯,你我分頭探查吧。你負責西北方向,我負責西南方向。”藍衣短發女子目光一動,道:“要多加小心!”
“好,盡管放心,那天武界居住的也就一些低賤的武者罷了。”老嫗漫不經心道。
“黃婆婆,不可大意。”藍衣短發女子聞言柳眉微微一皺,“你我雖然都是道仙,但天界之大。臥虎藏龍。能不于本土勢力起沖突就最好不要起沖突,那天武界也有很強大的勢力,你應該知道萬年前那個殺入深淵魔域的可怕存在,就是天武界的一位武神。”
“恩!”老嫗面容微微一驚,能殺入深淵魔域的強者,無一不是最頂尖的存在。
“聽說他在闖入深淵之前,還在我們仙域掀起一片風云,許多道仙都被他教訓了一頓。”老嫗道:“那人實在張狂,在深淵中應該隕落了吧。”
“未必。實力達到那等境界,即便是殘缺的靈魂,都有涅槃重生的可能,當然。也僅僅是有這個可能。”藍衣短發女子道:“好了,不說這些,總之小心些準沒錯。你我分頭行動吧。”
“嗯。老身遵命!”老嫗躬身領命。當即手握拐杖乘坐他的寵獸重目鳥朝著西北方向飛去,一眨眼間便消失在了天際。
卻是重目鳥乃是上古神獸重明鳥的后裔。
重明鳥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在漢族民間新年風俗中,貼畫雞于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賢明、節儉的聲譽遠播四海,在晚年的時候,遠在萬里之外的支國給堯進獻了一只名叫重明鳥的奇鳥。重明鳥又叫雙睛鳥,它的兩只眼睛中,各長有兩個瞳孔。它的身形像雞,叫起來聲音像鳳凰一樣嘹亮動聽。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著沒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它能驅逐虎、豹、豺、狼等猛獸,使多種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類。它對人類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點瓊玉的膏液,就很心滿意足了。不過,這鳥十分眷戀自己的家鄉,人們于心不忍,只好同意它自由往來。重明鳥很仗義,它理解人們的好意,有時一年中不辭辛苦,來回光顧好幾次。有時人們得罪了它,就隔幾年都不來。于是,家家戶戶都清掃庭院,擺上瓊漿玉液,盼望重明鳥前來棲息。禽獸鬼怪往往趁重明鳥不在時出來危害人,人們就用木頭或銅鐵鑄成重明鳥的形狀,安放在門戶間,這樣,禽獸鬼怪見了,也會害怕,躲得遠遠的,不敢來搗亂。
古時候,歷山下住著個瞎子,名叫瞽叟。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只重明鳥飛到他跟前,嘴里含著食物來喂他,還對他說:“今后我不走了,就給你當兒子行嗎?”瞽叟聽了非常高興,他彎下腰去,想把重明鳥抱起來,就在這時,他醒了。瞽叟醒來,越想越奇怪,就把他做的夢從頭到尾給媳婦說了一遍。媳婦說:“夢是心中想,你想兒子快要想瘋了哩!”暫且不說瞽叟媳婦生娃的事,先說說重明鳥是啥東西。重明鳥也叫雙睛鳥,樣子跟家戶喂養的雞差不多,鳴叫的聲音跟鳳凰一樣,怪好聽的。不一樣的是,它一個眼窩里長著兩個瞳仁。妖魔鬼怪,豺狼虎豹,不要說見了它的影子,只要一聽它的叫聲,就嚇得渾身發麻,沒命地逃跑。老百姓都說重明鳥避邪氣,人人都盼望重明鳥飛來。可是重明鳥住在老遠老遠的地方。因此,大伙就照重明鳥的樣子,有的用木頭刻一個,有的用泥捏一個,安放在房頂上,嚇唬妖魔鬼怪和豺狼虎豹。
自從瞽叟夢見重明鳥以后,他的媳婦真的懷上娃娃了。十個月后,生了個胖墩墩的大小子。生娃的那一天,真的飛來一只重明鳥,落在瞽叟家門口,吱吱咕咕叫喚了好一會兒。等屋里生下娃了,門口的重明鳥也不見了,東鄰家西舍家都說瞽叟命好福分大。再仔細看看那新生的小胎娃。都愣住了,小胎娃的眼窩跟重明鳥的眼窩一模一樣。一個眼窩里頭兩個瞳仁兒。大家都說,這個娃娃是重明鳥托生的。一日。羲仲來奏,說祗支國遣使來進貢了。帝堯忙命照著禮儀招待。這次祗支國所進貢的是一只異鳥,其狀如雞,兩只翅膀的羽毛脫落殆盡,只剩了兩只肉翮,形狀甚為難看。帝堯料他遠道來貢,必有特異之處,便問那使者道:“此鳥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異的功能?”那使者道:“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它鳴起來,其聲如鳳,一切妖災群惡都遠遠避去,不能為害,實在是一種靈鳥。所以小國之君特遣陪臣前來貢獻,望乞賞收。”帝堯道:“它的羽毛尚不完全,哪里還能捕逐猛獸呢?”使者正欲開言,哪知這重明鳥竟有知認似的。聽了帝堯之言,頓時引吭長鳴,聲音果然似鳳;忽而閃起兩只肉翅,騰舉空中。繞殿飛了一匝,直出庭中,且飛且鳴。那時巢在阿閣的鳳凰和飛集的鸞鳥聽了它鳴聲。亦一齊飛鳴起來,與它倡和。聲音和諧,非常悅耳。這時叔均在殿上。看見重明鳥出殿而去,不禁叫道:“啊喲!逃去了!”那使者笑道:“不會不會,就要來的。”歇了一會,果然仍飛回來。此時在階上的侍衛,忽然看見空中有無數群鳥向北面飛,非常迅速。后來打聽,才知道都是梟鴟之類,大約聽見了重明鳥的鳴聲而逃到絕漠去的。從此,重明鳥所在數百里之內,竟無鴟梟惡鳥,真是奇怪之事。且說帝堯看重明鳥如此情形,知道它果是靈鳥了,便問使者道:“它的羽毛終年如此嗎?”使者道:“不是。它的羽毛時長時落,此時適值它解翮之時,所以如此。”帝堯道:“那么它吃什么?”使者道:“通常它在外面,不知道吃什么。如若人喂飼它起來,須用瓊玉之膏飴之’。這里帝堯君臣商量留養重明鳥之法。帝堯道:“它是靈鳥,與鸞鳳一樣,不可以樊籠屈之,任其來去可也。況且養它起來,須用瓊膏,未免太奢,朕哪里有這許多瓊玉來供給它呢?”群臣聽了,都以為然,于是就將重明鳥安放在樹林之中,聽其自由。那重明鳥從此飛來飛去,總在帝都附近幾百里之內,所有豺狼虎豹,都給它搏擊殆盡,人民往來,便利不少。民間人家偶有妖異或不樣之事,只要重明鳥一到,妖異立刻潛蹤;不祥之事,化為大吉。假使山林川澤猛獸為患,只要聽見重明鳥的鳴聲,猛獸無不遁逃,因此人人將這重明鳥奉若神明,沒有一家不灑掃門戶,延頸跛足的望它飛來。那重明鳥在帝都住了幾時,忽然飛去。后來一年之中總來一次,又后來幾年之中才來一次。大家盼望得急了,有人想出方法,將木頭雕出一個重明鳥之像,或用金鑄出一個重明鳥之像,安放在門戶之間。哪知亦竟有靈,一切魑魅丑類居然亦能夠退服。所以后世的人,于每年元旦這日,或者刻木,或者鑄金,或者繪畫一只雞的形狀,放在窗牘之上。這就是重明鳥的故事。古代神話中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堯帝時,遠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模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人們在過大年時,有的用木刻、有的用銅鑄、有的用紙剪,做成雞的樣子,掛在門窗上,據說這就是從那時用重明鳥驅降邪惡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重明鳥的故事流傳至今,不能不說與堯賢明的口碑有關。
天水嶺,天水城,陳府內。
清晨時分,一道火紅光柱突然從陳府內院沖騰而起,滾滾熱浪映紅了天空中的云層,云層如晚霞般美艷無比。
須臾之后,火紅光柱逐漸消散。
內院中盤膝而坐的陳峰,睜開了雙眼,雙目神光湛湛,隱隱能看到似乎有兩團烈焰在躍動。
“鏘!”
炎金寶劍豁然出鞘,劍鳴聲清亮如龍。
陳峰手握炎金寶劍在院子中舞氣了劍法,劍嘯陣陣,熱浪習習。滾滾熱浪中,隱隱可看到一線金芒仿佛將空間都切割開了。
“峰大哥,你突破了?”紫月蓉美目欣喜,抱著小萱萱走了過來。
“嗯,領悟了火系爆炎玄奧!”陳峰臉上微微露出一絲笑意,目光一動,看到小萱萱在她蓉兒娘親的懷里,肉呼呼的小手正拿著兩串冰蟬葫蘆,小嘴吃個不停。
“萱萱你怎么又吃冰蟬葫蘆了,這種東西吃了沒什么用處,就圖個嘴饞而已。”陳峰說著伸手拿過小萱萱手中的冰蟬葫蘆。
小家伙正吃得津津有味,突然,發現‘咦’,冰蟬葫蘆哪去了,哪去了,烏溜溜的大眼睛不由一抬頭,發現是她爹爹搶走她的冰蟬葫蘆。頓時眼眶一紅,小嘴一扁,眼看著就要嚎啕大哭了。
“你呀,你這人這是成心惹她哭不成。待會你自己哄。”紫月蓉美目狠狠瞪了陳峰一眼,從陳峰手中拿過冰蟬葫蘆,給小萱萱,“萱萱不哭,萱萱乖,娘親給你冰蟬葫蘆,別理你爹。”
“嗚嗚,爹爹是壞人。”小萱萱小嘴一扁一扁的,長長的睫毛上還掛著幾滴晶瑩的淚珠,委屈極了。然后,看到蓉兒娘親將冰蟬葫蘆給她,頓時小臉又一下歡喜了起來,開始津津有味的吃著冰蟬葫蘆。
“不是啊,我說蓉兒,我們不能這么寵著這個小家伙。”陳峰苦笑道:“這冰蟬葫蘆吃了沒什么用,我準備的那些靈丹靈藥,萱萱有沒吃?”
“有呀,萱萱今天功課做得很好,我才獎勵她兩串冰蟬葫蘆,讓她學習更積極。”紫月蓉沒好氣的白了陳峰一眼,道:“你以為人人都像你,整天就知道苦修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