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三國之水龍吟

第四十六章 三英

正文卷第四十六章三英

正文卷第四十六章三英

而今,局勢正在好轉。

諸侯大都各懷心思,聯軍內部已開始出現了裂痕。

若繼續堅守,也許一個月、兩個月……總之,一旦聯軍矛盾加深到不可調和的時候,勢必會發生內訌。這個跡象已經顯露出來,也許用不得太久,就是收獲時節。

可是董卓卻在這個時候,讓他們撤兵?

丁辰有點轉不過彎來,看著李肅,半晌后道:“李君,你再說一遍?”

李肅嘆了口氣,道:“子陽,我知道你想不通。

不過丞相認為,洛陽現在身處諸侯包圍,危機四伏,實無堅守必要。丞相已下令,遷都長安。到時候八百里秦川,東有函谷之險,南接巴蜀之地,進可攻,退可守,更利于發展。

自光武興復漢室以來,至今恰二百年。

漢室江山氣運流轉,是時候該返回關中……所以,丞相有命,讓我們撤離滎陽。”

這什么和什么啊!

丁辰長大嘴巴,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什么氣運流轉?

什么坐擁關中……你這是在玩笑嗎?

“子陽,我知道你有些無法接受,可丞相主意已定,我們還是聽命行事吧。”

“那我們撤退,怎么撤退?”

“退守旋門關,接應溫侯。”

丁辰聞聽,深吸一口氣,而后一聲嘆息。

董卓素來精明,為何做出這等決定?

他立足洛陽,可輻射整個河洛,震懾山東諸侯。

可如果遷都長安,聽上去是非常美妙,有函谷之險,有八百里秦川沃土,卻如同是與中原隔絕。

一旦他們退守關中,那么諸侯勢必失去了威懾,到時候……豈不天下大亂?

丁辰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董卓做出了如此糊涂的決定。可是他也知道,他根本無力阻止!雖說他現在逐漸被董卓看重,但說到底,他是個外人,董卓怎可能聽他勸說?

“什么時候撤離?”

“盡快!”

李肅低聲道:“丞相已命徐榮將軍率部屯駐廣成關,做出隨時出兵,與子陽夾擊諸侯之態勢。相信諸侯也很快會得到消息,到時候必然會后撤,我等可順勢撤離。”

徐榮已經開始行動了嗎?

這也說明,董卓已下定了決心。

丁辰再次嘆了口氣,低聲道:“那如何撤退?”

“趁諸侯如今休戰,子陽可領本部兵馬,前往旋門關駐扎。

我再與子陽五千兵馬助陣,等待溫侯與你匯合。一俟你二人合兵一處,丞相之意,你暫時聽從溫侯差遣。等洛陽遷都完成之后,你就迅速撤離旋門關,屯駐澠池。”

聽上去,好像是沒有問題。

丁辰想了想,便點頭答應。

旋門關,位于滎陽西南,乃洛陽八關之一。

東漢已旋門關為洛陽東面第一關,當年班昭在《東征賦》中寫下了: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門。說的,也就是旋門關。洛陽向東過此關之后,便再無可以扼守的關城。

董卓把這樣一個重要的關城交給丁辰來駐守,也說明,他對丁辰這一段的表現,非常滿意。

“那李君你呢?”

李肅溫和笑道:“子陽不必擔心我,你撤走之后,我就會向廣成關撤退,與徐將軍匯合。”

丁辰想了想,便點頭應下。

“如此,我今夜撤離。”

“嗯,這樣最好。”

“李君。”

“嗯?”

“諸侯之中,我唯擔心那江東猛虎。

這些時日以來,孫文臺一直未曾出現,說是屯守梁東休整。

不過,他能斬殺華雄都督,想必也不是一個等閑之輩。你要多加小心,最好在撤離時,提前與徐將軍聯系,讓他設法接應。

嗯……這些時日,多虧了李君相助,我才能全力迎戰。

呵呵,感覺嘛,我們挺有默契,也多謝李君對我的容忍。他日,我們在長安再見。”

丁辰這一番話,發自肺腑。

滎陽之戰,李肅的確是幫了他很多。

幾乎城中所有的雜事,他都承擔下來,使丁辰可以免去后顧之憂。

那些雜事,端地瑣碎。

丁辰感覺著,若沒有李肅的配合,說不定他會被鬧騰的焦頭爛額。從這一點來說,他真的感謝李肅。

李肅愣了一下,看丁辰的目光,也柔和許多。

“子陽,你也多保重。

呂布其人桀驁、孤高,且性情古怪多變。

接下來你與他相觸,還需多忍耐才是……其實,對付他并不難,只要順著他便無妨。

咱們,長安再見!”

丁辰頗為感激的看了李肅一眼,躬身退下。

“對了,丞相還有吩咐,命文和盡快返回洛陽。

畢竟那丞相府中事務繁雜,文和精于此事,所以需早些回去。再說了,接下來你在呂布帳下,文和那邊怕是也沒有什么作用。這件事,待會兒就由你告訴文和吧。”

把賈詡調回去?

丁辰聽了,有點發懵。

別人不知道賈詡的本領,他又怎可能不清楚?

這要把賈詡調走,如同斷他一臂……活該你要和光同塵,現在可好了,讓我為難。

丁辰答應一聲,便匆匆走下了城樓。

他才下來,就看到賈詡正沿著正街,慢悠悠的行走。

“文和先生,請留步。”

丁辰忙大喊一聲,飛快跑上前去。

賈詡停下來,看著丁辰,一臉的平靜。

“怎么,要撤離了嗎?”

“你怎么知道?”

“哈,我不僅知道你要撤離,我還猜到,丞相決意遷都。”

丁辰聽了這句話,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他看賈詡的目光,也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賈詡卻渾不在意丁辰的目光,反而大笑兩聲,隨即壓低聲音道:“其實,我一直在等這一天到來。”

“什么意思?”

賈詡揣著手,往前走。

“沒什么意思……月前,我就聽說洛陽城中流傳一首童謠: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鹿走進長安,方可無斯難。你聽,這童謠多么順口,多么流暢,多么押韻。”

丁辰跟在賈詡身邊,眸光一閃。

“先生的意思是……”

賈詡點點頭,輕聲道:“之前,我對你說丞相來的早了,便是此意。

如今,漢室衰頹,的確是需要有人扶持,但這個人,絕不可能是丞相。涼州,在世人眼中乃苦寒、荒僻之地。丞相以軍功起家,但是卻沒有聲望,更在朝中缺乏根基。

早在何太后被鴆殺時,我就感覺到,洛陽城中有一只黑手,在幕后操縱。

曹操突然行刺,想必也與這件事有關聯。他正是感覺到將有大亂,所以才逃離洛陽。

他未嘗不想帶你們走,但恐怕是有心無力。

之后,弘農王被害,想必也與此有關……如今,那黑手再次出現,便使得丞相坐失大好局勢,其能力可見一斑。看著吧,丞相這一遷都長安,天下必然會隨之大亂。”

這一點,丁辰也看出了端倪,所以并不奇怪。

只是……

難道說,阿兄逃走洛陽,真的有不得已的苦衷嗎?

他心里微微一動,問道:“既然如此,那先生可猜到,幕后黑手究竟是誰?”

“是誰?”

賈詡斜眼看了丁辰一眼,輕聲道:“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很多人,現在還說不清楚。

不過,我相信等你到了長安之后,一定會與他有接觸。”

“我?”

丁辰指著自己的鼻子。

賈詡點點頭,話鋒卻突然一轉。

“我猜想,你來找我,應該是丞相召我回去吧。”

“這你也能猜到?”

賈詡高深莫測一笑,指了指自己的腦袋。

他停下腳步,壓低聲音道:“子陽,你接下來駐守旋門關,我倒是有一件事提醒你。”

“什么事?”

“你附耳過來。”

丁辰湊過去,賈詡在他耳邊低聲細語。

他剛開始時,眉頭緊蹙。

旋即眉心又舒展開來,露出了心領神會的笑容……

虎牢關外,聯軍大營。

呂布突然撤離虎牢關,令聯軍措手不及。

事情發生的太突然,以至于聯軍發現時,呂布已經從虎牢關撤走。

袁紹不在,曹操只得把諸侯找來,相告此事。

“呂布不戰而退,必然是洛陽發生了變故。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乘勝追擊?十余萬大軍,被一個呂布阻擋于虎牢關外束手無策,傳揚出去,必然被天下英雄恥笑。某以為,應當立刻追擊,絕不能放走呂布。”

說話之人,身高九尺,體格健碩。

他在大帳中振臂喊喝,全然不把坐在主位的曹操放在眼中。

此人,便是右北平太守公孫瓚。

曹操倒也不生氣,他知道,袁紹之所以敢把聯軍教給他,就是因為袁紹清楚,他壓制不住各方諸侯。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

他出身遼東貴族公孫氏,只因母親地位卑賤,不得已做了郡中小吏。

然,其相貌俊美,聲音洪亮,且文武雙全,又曾拜師盧植門下,故而被涿郡太守賞識,把女兒許配給他,從此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中郎將,更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異族,作戰勇猛,威震邊塞。公孫瓚好騎白馬,故而在幽州有‘白馬將軍’美名。

而他身邊,常跟隨數十個善于騎射,且槍馬純熟,武藝高強的扈從,且全都是已白馬為坐騎,逢戰之時,扈從相互間為左右翼,奮勇殺敵,無人可擋,故而稱之為‘白馬義從’。

而今,他官拜中郎將,為右北平太守,無論身份和地位,都高于曹操。

“伯珪,我知你忠義,可你要知道,董卓身邊也有能人,今呂布退走,怎會不防?”

“能人?”

公孫瓚聞聽,卻笑了起來。

“孟德所言能人,莫非是你那‘當世飛廉’不成?”

這一句話,頓時令曹操色變。

“伯珪,你這是何意?”

“哈哈哈,只是玩笑,玩笑,孟德不必當真。”

公孫瓚哈哈大笑,而后正色道:“呂布乃當世虓虎,性情高傲。

我料他退走,必無防范,若此時追擊,定可大獲全勝。更何況,我有玄德相助,區區呂布,能奈我何?”

曹操的目光,隨即落在了公孫瓚身后三人身上。

那為首男子,白面黑須,身材高大,雙手垂膝。此人,便是公孫瓚當年在盧植門下求學的同窗,平原令劉備劉玄德。而他身邊兩人,那身高九尺的紅臉大漢名叫關羽,一部美髯飄灑胸前;另一個則膀闊腰圓,豹頭環眼,頜下短髯,氣宇軒揚。

他叫張飛,和關羽一樣,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

此三人之前在虎牢關下力戰呂布,打得呂布盔歪甲斜,狼狽而逃。

也因此一戰,人言劉備三兄弟為‘三英’。公孫瓚之所以敢如此張狂,也有他三人的緣故。

曹操看了三人一眼,目光復又落在公孫瓚身上。

他由于一下,輕聲道:“伯珪既然主意已定,操也就不再阻攔。

不過,伯珪要追擊呂布,操又怎可落于人后?這樣吧,請伯珪先行,操隨后接應。”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