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三國之水龍吟

第四十五章 遷都(二)

第四十五章遷都(二)

滎陽城下,雷霆一擊。

還沉浸在陽人關大捷的諸侯們,在得知潁川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消息后,呆若木雞。

涼州軍可怕的戰斗力,使得所有人新感到心驚肉跳。

即便是狂妄如孫堅,在聽聞消息后,也沉默不語。

那不是八十人,八百人!

整整八千人啊!

居然在一個時辰不到的時間里,被涼州軍打得潰不成軍。

好吧,你說潁川兵不強大?可事實上,黃巾之亂時,鬧得最兇的黃巾軍便來自于潁川。波才手下的潁川兵之強橫,即便是官軍也退避三舍。若非朝廷后來復起了朱雋、皇甫嵩這樣的名將,火燒長社,幾乎一戰消滅了潁川兵的精銳,勝負尚未可知。

如今的潁川兵,自然和黃巾之亂是的潁川兵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八千人……

哪怕是八千頭豬上了戰場,也不可能這么快就潰敗啊。

“未曾想,殺了華雄,滎陽居然還有如此強大的戰斗力?”

張邈眉頭緊蹙,喃喃自語。

鮑信突然道:“可打聽出來,昨夜主持滎陽之戰的人,究竟是誰?”

“已經打聽到了,是董賊新任的騎都尉,丁辰。”

“丁辰?”

張邈和鮑信不約而同抬起頭,相視一眼。

“這名字,有點耳熟。”

東郡太守橋瑁,疑惑看向了張邈。

張邈苦笑道:“元偉還記得孟德嗎?”

“孟德,我怎會忘記。”

橋瑁啞然失笑,“他不是前些日子,才被本初召去了虎牢關嗎?”

“那丁辰,就是孟德的妻弟。

此前孟德偷襲扈城亭,本萬無一失。不成想卻與丁辰相遇,三戰三敗之后,才攻占了扈城亭。可也正是因為此前三敗,使得奇兵全無效用,錯失了偷襲滎陽的良機。”

“慢著!”

一直沉默不語的孫堅,蹙眉說道:“丁辰既然是孟德妻弟,何以幫助董卓,助紂為虐?”

“此事,說來話長。”

鮑信長嘆一聲,解釋道:“文臺有所不知,這丁辰丁子陽雖是孟德妻弟,如今卻已經和孟德反目成仇。扈城亭一戰,他更與孟德割袍斷義,還斬殺了孟德的軍師。”

“怎么回事?”

對于曹操和丁辰之間的恩怨,孫堅的確是不太清楚。

他認得曹操,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對曹操頗為贊賞,也是聯軍中,少有能被他稱贊的人。

只不過,此前孫堅的精力都放在了陽人關上,和外界聯系不多。

而曹操被調走之后,更無人再提及丁辰。以至于當孫堅聽到丁辰名字時,竟一無所知。

鮑信想了想,便開口把丁辰和曹操之間的恩怨解釋一遍。

“我實未想到,董賊竟如此信任丁子陽。

那丁辰,被孟德贊為‘世之飛廉’,我本不太相信。可現在看來,他不僅是勇武過人,更有名將之姿,不愧飛廉之名。只可惜,太不識大體,只念小家,卻目無蒼生。”

說罷,鮑信搖搖頭,一臉失望表情。

“世之飛廉?”

孫堅卻冷笑起來,連連搖頭,“便再厲害,終究是個不識大體,助紂為虐的奸人。”

“如此說來,文臺必有把握,令其授首?”

陶謙在一旁,突然開口。

“文臺有‘猛虎’之名,想來是不懼丁辰。

既然如此,還請文臺再展神威,拿下那丁辰,奪取滎陽。我等,定當鼎力相助。”

陶謙一開口,鮑信便蹙起了眉頭。

這話說的,有問題啊!

其實,鮑信也知道,由于孫堅攻占了陽人關,斬殺了華雄,使得諸侯產生了忌憚。

說好大家聯手攻破,結果你一個人就解決了戰斗。

這傳揚出去,豈不是說我等無能,只襯托得你的手段?

鮑信倒是沒考慮這些,但卻擋不住,其他人有想法。這不,兩方兵馬匯合之后,屯駐酸棗的各路諸侯,在不經意間形成了一個同盟,或多或少的對孫堅進行排斥。

也是孫堅桀驁,雖明知道被人排擠,卻渾不在意。

這,也更使得諸侯對他,心生不滿。

“謙公,文臺在陽人關征戰多日,想來也是兵馬困乏。

不如讓他休整……此次討伐董賊,我等至今未得寸功。今次滎陽一戰,不如由我們來擔當吧。某不才,愿為前鋒。早就聽孟德說那丁辰厲害,我也頗想領教一二。”

鮑信是個實在人,主動為孫堅說項。

孫堅聽罷,露出感激之色。

如鮑信所言,他手下兵卒,確是人困馬乏,疲憊不堪。

殺華雄,已經讓他感到萬分吃力。如今面對滎陽的高城,再打下去,怕也消受不起。

別人的話,諸侯可以不放在心上。

但鮑信畢竟算是山東諸侯,平日里頗有人望。

他和孫堅不一樣,算得是當今名士,素以寬厚而著稱,被世人稱之為‘魯君子’,言他有古人之風。而孫堅呢?說穿了在大家眼里,就是個暴發戶。雖然出身官宦家庭,但是……孫堅是江東人氏,相對于以中原大族為主體的東漢,不過蠻夷。

哪怕孫堅立下再多功勞,在不少人眼里,只是一個莽夫。

而且,他此前起兵時,接連殺死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這兩個人,在士林之中也頗有名氣,卻死于孫堅之手。這是個以下克上的家伙,與他合作,還需小心。

所以,鮑信此言一出,諸侯紛紛點頭同意。

孫堅出得大帳,與孫策一同返回自家大營。

在回去的路上,孫策道:“父親,何以悶悶不樂?”

孫堅長嘆一聲道:“想當初,涼州之亂時,我就曾建議太尉張溫,言董卓有虎狼之姿,不可不防。那時候我就想殺了董卓,但張公卻不贊同。此次,我響應橋公號召,起兵討伐董賊。原以為打下了陽人關,卻不成想,成為諸侯的眼中釘,肉中刺。

諸侯各懷心思,不肯齊心協力。

而董賊手下,卻多能人。

先有華雄相阻,后有丁辰助紂為虐。

涼州軍雖不必我聯軍兵強馬壯,卻齊心協力……我只擔心這樣下去,聯軍討賊無果。”

這番話,頗有些意氣消沉。

孫策有些心疼,便道:“父親,既然諸侯不肯齊心,我們何苦留在此地,受盡白眼?

倒不如領兵返回老家,總好過受人欺凌。”

“伯符,為大將者,切不可意氣用事。”

孫堅道:“我們現在身處中原腹地,即便是想要返鄉,也有千里之遙。

這一路上糧草供給,會非常困難。我們在這里,尚不必擔心這些,可若要此時離開,勢必會被諸侯為難。再說了,還不到哪一步,我們不妨先看看,而后伺機行事。”

孫策想了想,也覺得孫堅所言極有道理。

他便不再勸說,而是隨著孫堅,返回了大營……

孫堅因為強攻陽人關,損耗頗大,于是屯駐梁東,休整兵馬。

而諸侯則在鮑信的勸說之下,兵臨滎陽。

鮑信親自出城搦戰,但丁辰和李肅,卻閉城不出。

無奈之下,諸侯只得強攻。可滎陽乃古城,城高墻厚,且輜重完備,絲毫不懼諸侯。

諸侯接連數日強攻,非但未能攻破滎陽,反而損兵折將。

也就在這時候,虎牢關方面傳來了袁紹和冀州牧韓馥產生矛盾的消息,是諸侯不得不暫緩攻勢,后撤三十里扎營。

袁紹何以會與韓馥產生矛盾?

其實,也說來話長。

當初袁紹逃離洛陽后,便去了渤海。

憑借個人聲望,他很快在渤海站穩了腳跟,并且結交冀州名士,聲名漸漸響亮起來。

韓馥本來,就有些不滿,認為袁紹侵犯了他的利益。

只是未等他發作,便出現了討董的事情,也使得韓馥不得不暫時放下了個人恩怨。

一開始,韓馥很支持聯軍。

冀州本就是錢糧廣盛之地,他親自坐鎮鄴城,為聯軍輸送糧草。

最初,一切正常。

可隨著戰事的發展,韓馥發現,袁紹借盟主之名,暗地里不斷侵吞其他諸侯的力量,勢力一日強橫一日。而且,他身為盟主,得了討董先鋒的美名,在冀州越發被人稱贊。這也使得韓馥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于是在有意無意間,開始拖延糧草。

而虎牢關下,十余萬大軍集結。

你拖延一日糧草,就可能會造成軍心混亂。

袁紹也因此,對韓馥心生不滿。

于是他派人前去和韓馥講道理,卻不想韓馥非但不理,反而讓人把他的使者狠狠羞辱。

這一來,兩人的矛盾也隨之爆發!

曹操在里面努力調和,才使得袁紹最終沒有發作。

只是這樣一來,虎牢關外的聯軍,便變得有些麻煩了……亦或者說,諸侯各自有了心思。

無奈之下,袁紹也只好暫停攻勢,以穩定軍心。

他決定,親自前往鄴城,與韓馥坦誠進行交流。

原本,他讓曹操暫代他主持大局。可問題是,曹操在諸侯里,威望雖高,卻不足以進行壓制。諸侯或許會聽他的勸說,但絕不會聽從他的命令。從這一點而言,曹操的威望遠比不得袁紹。沒多久,河內太守王匡便以剿匪之名,退出了聯軍……

“我早就說過,聯軍成不得大事。”

滎陽城里,伴隨著聯軍后撤,迎來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丁辰和賈詡登上了城樓,舉目向遠處眺望。

在他二人周圍,有三百親隨,把他們和外界隔離開來。

這三百親隨,正是當初賈詡從李肅手中挖來的兵卒。陷陣營八百之數補充完畢后,多出來的三百人,就變成了丁辰的親兵。

用賈詡的話說:“子陽你而今已成為兩千石的騎都尉,身邊又怎能沒有扈從跟隨?”

聽上去,似乎是很有道理。

兩千石大員,這必要的排場還是要有的。

君不見,那千石官員都有扈從,更不要說丁辰而今,還主持者滎陽的軍事,身份自然不同一般。

“可是,我不懂先生,為何不看好丞相?”

“也不是不看好,而是……”

賈詡苦澀笑道:“若為亂世,天下群雄紛爭,我倒是愿為丞相出謀劃策。

可現在……丞相卻來的早了!他雖兵強馬壯,手握并、涼雄兵,奈何這資歷太淺。”

“我不明白。”

賈詡卻笑了。

“子陽現在不明白不要緊,但相信過些時候,就會明白。

丞相愿為天下先,可惜天下卻容不得丞相。洛陽城中,云詭波譎,他應付不過來。”

應付不過來?

應付誰?誰又容不得董卓?

賈詡說話,云里霧里,著實讓丁辰感到茫然。

他正要開口詢問,卻見李肅順著馳道,匆匆跑上了城樓。

“子陽,可找到你了。”

他氣喘吁吁,快步走過來。

而賈詡見狀,則非常明智的轉身離去。

丁辰明白賈詡的意思,所以也未阻攔,便迎上前,笑道:“李君,何故如此匆忙?”

“子陽,丞相有命,讓咱們準備撤離。”

“啊?”

丁辰聽罷,頓時呆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