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十六章 王振的表演

Hi,賬號:熱門:第十六章王振的表演夜間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寒夜吳歌:、、、、、

果不其然,當即便有臣子站出來:

“陛下,臣以為陳國公所作所為實在利國之策。陛下日理萬機,未免精力不濟,內閣輔政,無可厚非,只有小人才會多生事端!”

“是啊陛下,這分明是攻訐陳國公,臣不知道此人安的什么居心!”

“陛下,臣彈劾御史李評曾收受賄賂達數百兩之巨!”

隨后,越來越多的臣子站出來聲援,直到最后幾乎千夫所指!

當然,他們是絕口不提到底違沒違反祖制的。畢竟有些東西大家心照不宣,這玩意兒再糾纏下去,大家都要喝一壺。要知道終大明一朝,違背祖制的東西可不少,大家都是默契當做沒看見的,現在再提,是嫌自己活太長嗎?

于是問題的核心,被大家默默忽略,所有人異口同聲,開始對那個言官口誅筆伐。

并且他們都沒有提這個言官的言語問題,畢竟御史有風聞奏事的權力,這一點扳不倒他,他們直接彈劾這個言官的其余問題。

貪污、品行不端什么的罪名,統統都出來了。

甚至有人還舉報此人時常前往勾欄視察工作,嚴重敗壞朝廷名聲!

不知道的,還以為此時站在朝堂中央的,是什么無惡不作的大奸臣呢!域名.biquxs

該死,我多管這閑事干嘛!此時后悔之情已經填滿了李評的內心,要是能夠重來一次,打死他都不會去彈劾這事兒了。

可惜已經遲了。

嚴鏗嘴角劃過一絲冷笑,他裝作是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情的樣子,臉上顯露出震驚,大聲說道:

“陛下,臣今日方知,御史李評竟如此妄為,橫行不法!臣請剝其職位,入詔獄問罪!”

臣子們有了領頭的,立刻異口同聲地說道:

“請陛下剝其職位,入詔獄問罪!”

而李評,此時已經癱軟在了地上。

那可是詔獄啊……他只感覺之后的人生都失去了光彩,得罪了陳國公,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著出來。

但這也是活該,御史言官可風聞奏事,這些年他不知道敗壞了多少人名聲,害得多少人無辜受皇帝懲處,此時也是一報還一報。

而朱祁鎮見自己的老師都這么說了,自然不會反對,他的小手輕輕一招,錦衣衛當即上前,將那一灘爛泥一般的李評拖了下去。

等到李評被拖遠,眼看此事已經了結,楊士奇站出來,打了幾句官腔緩和一番氣氛:

“御史李評所言,自是胡說八道,最后落此下場也是應有之義。然其最后一句,也當讓陛下警醒,切不可沉溺享樂,荒廢政事。”

三朝老臣,說這個話,當然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也算是長輩的一點規勸。

然而,楊士奇話音剛落,卻有一個意想不到的人從皇帝的身旁竄了出來。

“楊閣老所言極是,陛下平日里時有玩鬧之舉,荒廢學業,浪費歲月。奴婢懇請陛下萬不可再貪圖玩樂,該當勤于政務,隨同陳國公與各位侍讀多加學習,做一圣主明君,才不負先帝之期望,群臣之輔佐!”

此人的聲音又尖又細,并且穿的服裝還很大臣們的不一樣。

仔細一看,這分明是一個宦官,還是大家都認識的。

這不就是,正統皇帝的貼身內侍,每天上朝的時候都陪在他身邊的那個王振嘛!

眾人都是奇怪,這個王振怎么會在這個時候竄出來說話,按照道理,朝堂可不是這個宦官該發言的地方,但是他說的都是符合群臣心意的話,自然沒有人會不開眼的現在去反駁。

并且此舉反而讓群臣們對于這個宦官心生好感,三楊更是對他一番話很是滿意,摸著胡子,在心里暗暗念叨,覺得這是宦官之中少有的明事理之人。

朱祁鎮見他出來,卻是展現出了一副有些慌亂的模樣,他竟然是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但是隨即似乎是察覺到不妥,又坐了回去,弱弱地回了一聲:

“朕知道了。”

一個簡單的動作,卻是引起了嚴鏗的警覺。

朱祁鎮這個下意識的反應,體現出了這個王振的特殊性。

看見王振竟然站起來了?一般皇帝就算和太監友好,關系親密,也不會有這樣的反應。

定然是有問題的。

容不得嚴鏗不關注,要知道此人可是陪伴君王長大的人,那之后的權力定然不需要多想。

馬和當年便是朱棣的貼身內侍,后來他的權力不需要多說,整個下西洋艦隊,這么一支龐大甚至滅國級的軍事力量由他全權負責。

他當即調來了此人的相關資料,出乎意料的是,王振在宮里的名聲很不錯。

當年宣宗開設內書堂教宦官們讀書,可惜的是,宮里全是文盲,于是他只好從外面招人。

王振堂堂一個官學的教官,就是在那個時候雞飛蛋打,毅然入宮,作為內書堂的講師,他當然有著很好的名聲,連朱瞻基都對這個有文化的宦官頗為青睞。

這一點引起了嚴鏗的警惕。

官學教官,雖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至少已經衣食不缺。

在這種情況下,此人竟然自愿入宮,做一個最不受讀書人待見的宦官?

這不合常理。

要知道當宦官的,基本都是被逼上絕路了,以中國人對于傳宗接代的看重,好好的誰會愿意揮刀啊!

只有一個解釋,所圖,甚大!

那么朝堂上勸諫朱祁鎮用功學習,不要荒廢學業的事情,就有得考量了。

要是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

他還從宮內的其他宦官那里得知,朱祁鎮日常稱呼王振,都是“先生”,只有在太皇太后和自己面前,才會改換稱謂。

這更令他有了不好的預感。

先不說這王振為什么要朱祁鎮作兩套稱呼,單就是這個“先生”,就有問題。

皇帝對于太監,可以是玩伴那樣的友情,可以是家人一樣的親情,但,唯獨不能是恭敬。

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宦官專權,亂政。

而這個王振,他還是小朱祁鎮的第一任老師。

嚴鏗雖然是太子太師,但是他不可能從一筆一劃開始教朱祁鎮。

小朱祁鎮的啟蒙,其實是從王振那里開始的,畢竟當時宮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就是他。

王振也是一個很嚴格的老師,與和嚴鏗之間那帶著溫暖的感情相比,朱祁鎮對于王振,其實是有些敬畏的。

畢竟從小管著他,而朱祁鎮的年齡又小,遠遠沒有到達能夠意識到自己身份地位的地步,他不明白其實一個宦官根本不應該擁有這樣的權力。

所以這就導致了,從小,朱祁鎮和王振就培養起了一種“敬”的感情,甚至一直延續到成年,變成了“翁父”。

一個帝王,管手下的奴婢叫甕父,荒謬的同時,也可以看出王振對于朱祁鎮教育之“成功”。

嚴鏗雖然不知道這些事情,但是他知道不能讓這么一個宦官存在下去。

(本章完)

友情連接:

小說相關推薦:、、、、、、、

《》是寒夜吳歌傾才力獻的一部情節蕩氣回腸,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