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明英烈傳,被神話的嚴凌

第一百一十一章大明英烈傳,被神話的嚴凌

三國的故事本就很受歡迎,這次這么好的話本出來,自然極受追捧,一時間,竟然達到了“東南數省市井之間無不說三國”的地步。

不過,嚴凌出版并宣傳《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因為那巨額的錢財,他還是有其他目的的。

書坊出版了《三國演義》,那么當書坊出版其他書的時候,或多或少,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力。書的暢銷,雖然和書本身的內容有很大關系,但是發行與宣傳,這也是離不開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果嚴凌要出版一些帶有自己私貨的東西,這書坊將成為他極大的助力,這也是嚴凌大量發行《三國演義》的真正目的。

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它甚至可以操控人心。

那些說書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永樂五年的三國熱,持續了足足五年多的時間,直到整個三國話本被說書人講完,其中精彩的,還被講了好幾遍,都還沒有消停下去。

坊間,依然可以時常聽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可以聽到赤壁鏖戰的故事。

東南小富之家,基本都有《三國演義》的珍藏。

就連那些有些身份地位的文人,雖然嘴里說著這是旁門左道,市井俗人看的,表面上吟詩作對,但是私下里,也忍不住會偷偷買兩本自己看。

不過,再好的書,再精妙的情節,一而再再而三,那也會漸漸得從一席佳肴,變得味同嚼蠟。

只是當時實在沒有可以替代的優秀小說,另一本同時代的《水滸傳》,雖然也同樣被嚴凌握在了手里,但他卻暫時沒有放出去的打算。

因為他有一本更加重要的、籌謀已久的小說,將要頒布。

“話說這關云長說得一聲:“酒且放下,某去去便回。”扭頭就走,提刀直奔那華雄而去!”

說書人一聲斷喝,驚堂木重重拍在桌子上,整個茶館的氣氛都嚴肅了起來。

但是下面,茶館里雖然坐著許多人,然而對于這慷慨激昂的演說,卻有些懈怠。

甚至還有人低聲劇透:“接下來便是溫酒斬華雄了。”

“關二爺幾下子砍死了華雄……我已經聽了有六遍了,沒聽頭,站上面我都能說。”

這個時代的娛樂手段少,聽書就是人們最大的愛好。每當閑下來,人們總是聚到茶館里,聽說書人說書。這幾年下來,這三國很多人是一章不拉聽了有好幾遍,劇情都倒背如流,卻是有些厭煩了。

說書人不是傻子,他也看得出來,自從這一回三國演義的巡回開始之后,前來的聽眾少了不少,就是聽的,也有些心不在焉,早沒了曾經的熱烈。

要是以前,聽到關羽溫酒而去,早已經是一片喝彩,贊揚對方的英雄氣。現在呢?只剩下寥寥幾個外省來的生意人,眼珠子放著光芒注視著自己。

這可直接影響到自己的飯碗。

他眼珠子一轉,便想起了不久之前從總部送過來的新書,那一本也是文采極佳,看得他大呼過癮,只可惜自己也才看了幾章,才沒有拿上來講。

現在想來,是時候了。

說完一回,只見那說書先生將折扇一收,神秘地微笑道:“各位,這三國我已經講了許多,我說厭了,大家也聽厭了。前不久我倒是收到一本小說,講的卻是近些年的人物,妙趣橫生,不知大伙兒有沒有興趣一聽?”

他這么一說,頓時引起了茶館眾人的好奇,能夠令說書先生都眼前一亮的小說,是什么?

眾人頓時鼓噪起來:

“講啊,先生,莫要再打幌子了!”

“是啊,先生,快說說!”

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說書先生才一拍驚堂木,提高了嗓音:

“今兒個我們便來說說。”

“大明英烈傳!”

大明英烈傳,嚴凌布局的最后目的,講的是太祖朱元璋創業的故事。

當然,不是原本的那本。

原本的那本不僅有金戈鐵馬,還有風花雪月,好看是好看,但是人家那是明朝中后期出現的。

現在朱棣還在,你要按照那個寫法寫,絕對要命。這是嚴凌親自操刀的改良版,不僅極大地美化了朱元璋的形象,還故意夾帶了私貨——朱棣出生的時候,他加了幾句白龍入腹之類的,這樣就算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也多半會收獲他的好感。

不僅如此,嚴凌還用上了后世網文的種種技巧,沖突打臉迭起,雖然在后世這已經被用爛,但是在那個時代,卻令百姓們簡直欲罷不能。

而真正的私貨,被隱藏在書的內容之中——嚴凌在朱元璋創業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古代小說,有四要素——

一個仁義且品德高尚的主公,例如周文王、劉備,在《大明英烈傳》中,那是朱元璋,沒得說,老朱前期確實是明主。

一個能征慣戰的驍將,例如李靖、關羽,在書里,是徐達。

一個鐵憨憨負責搞笑,例如張飛、程咬金、李逵,在本書里被常遇春客串,當然,這是降智了的,反正常氏一脈早不復曾經顯赫,常茂已死,常升在洪武年也因為種種原因被削爵,因此也沒人站出來。

還需要,一個神機妙算,能夠呼風喚雨的軍師。

比如姜太公,比如諸葛亮,比如曾經歷史上的劉伯溫,現在英烈傳里的,嚴凌。

民間的傳說力量很強大。劉基本來無有特別大的功勛,也就是個伯爵,但是在后來硬生生變成了能夠和諸葛亮齊名的存在,靠的,就是英烈傳在民間的口口相傳。

造神嘛,都是造神,造誰不是造?嚴凌干脆把劉基換成了自己。

他的目標,就是把這個姓氏,變得令其富有特殊含義。

畢竟諸葛一聽就聰明,軒轅一聽就很古老神秘,司馬……

為此,他還特地改編了一些情節。

而當時的人也普遍有些迷信,演義小說里夸大的情節正合人們的胃口,于是大家都把這當做了正史。

再加上大明英烈傳里寫的距離現世更近,代入感更強,于是熱度很快與三國比肩,甚至還超過了三國。

市井之中,到處都可以看見這樣的討論:

“武侯借來東風,于赤壁破曹公;靖平王亦借東風,助太祖火燒陳友諒,這靖平王也是神人啊!”

“何止!”

“靖平王當年在寧波夜觀天象,便算出了濠州有帝王之氣,當即便領大船三艘投奔,太祖固然是人中豪杰,靖平王卻也是慧眼識龍!”

更還繁衍出了一系列如同:

“中山王徐達大將軍北上之時,懷里揣著靖平王給他的三個錦囊,言道“擴郭帖木兒乃是天下奇男子,但是只需依計而行,便可破敵”,中山王先是不聽,導致了嶺北之敗,之后拿出錦囊依計而行,當即反敗為勝,大破擴郭帖木兒。”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嚴睿軒。”

這樣雖然《大明英烈傳》里沒有寫,但是民間百姓口口相傳,導致愈發離譜的情節。

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很短的時間內,民間激發出了“靖平王浪潮”,有些讀書人雖然知道嚴凌的真實事跡,并沒有這么夸張,但是人云亦云之下,也不免有些迷糊。

再說了,越國公府和陳國公府還在那里呢,你總不好站出來說,大家不要信,啥啥的,得罪人的話吧?

尤其是嚴凌死去并沒有太久,寧波府里的許多人還惦念著他的好,再加上老家出了一個名人,與有榮焉,于是便自發在腦海中為他完美、神話。

不過這個時候,因為《大明英烈傳》流傳的時間并不長,所以嚴凌雖然也受到了一定的神話,但是也只是一個頗為膾炙人口的形象而已。

他在百姓心中有了一定地位,然而別說諸葛武侯姜太公那般人物,嚴凌的熱度也就勉強和三國張飛、隋唐李密這些人比肩,畢竟三國那是流傳了千年的。

然而,之后的一件事,卻是徹徹底底地改變了這一切。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地址: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地址: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地址: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