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度)
最近曹魏接連收到壞消息,先是諸葛亮出祁山,從隴右取平坦大道進軍長安,司馬懿率軍出長安,原本打算在險關要隘嚴防死守,如此待諸葛亮糧草耗盡之后自會退去。
然則時有西涼大將韓德,善使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引西羌諸路兵八萬到來,韓德不知諸葛亮厲害,執意出戰,司馬懿苦勸不聽,只得任由他去。
韓德帶四子并西羌兵八萬,取路至鳳鳴山,正遇蜀兵,兩陣對圓,韓德出馬,四子列于兩邊,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班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韓德厲聲大罵曰,“反國之賊,安敢犯吾境界!”
馬超聞言大怒,“吾久不回西涼,跳梁小丑也敢輕視?”遂挺槍縱馬,單搦韓德交戰,長子韓瑛,躍馬來迎;戰不三合,被馬超一槍刺死于馬下。
次子韓瑤見之,縱馬揮刀來戰,馬超施逞舊日虎威,抖擻精神迎戰,韓瑤抵敵不住,三子韓瓊,急挺方天戟驟馬前來夾攻,馬超全然不懼,槍法不亂;四子韓琪,見二兄戰云不下,也縱馬掄兩口日月刀而來,圍住馬超。
馬超在中央獨戰三將,少時,韓琪中槍落馬,韓陣中偏將救之不及,韓琪身死當場,韓瓊按戟,急取弓箭射之,連放三箭,皆被馬超用槍撥落;韓瓊大怒,仍綽方天戟縱馬趕來;卻被馬超飛錘砸中面門,落馬而死。
韓瑤縱馬舉寶刀便砍馬超,馬超閃過寶刀,請舒猿臂生擒韓瑤歸陣,復縱馬取槍殺過陣來,韓德見四子皆喪于馬超之手,肝膽皆裂,先走入陣去;西涼兵素知馬超之名,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馬超到處,陣陣倒退,馬超匹馬單槍,往來沖突,如入無人之境。
諸葛亮見馬超大勝,指揮蜀兵掩殺,西涼兵大敗而走,韓德又被馬超擒住,眾西涼兵攝于馬超虎威,跪地求降者無算,口中皆呼“神威天將軍”不止。
“久聞孟起在西涼威望無雙,今日一見方才知曉孟起之威更在傳言之上啊!”馬超回營之時,趙云在一邊贊道。
“吾不喜敗了韓德,也不喜收服如此多的士卒,吾只喜孟起英勇又如當年!”諸葛亮看著馬超,只見他面目紅潤,眼中英氣勃發,那還有前兩年那種死氣沉沉的樣子,“孟起此番立下大功,陛下定有重賞。”
“吾此番跟隨丞相北上,卻不是為了封賞,只愿為家父報仇雪恨!”這番廝殺也讓馬超感到酣暢淋漓,時隔多年,他重又看到了為馬騰、馬休、馬鐵等人報仇的希望。
“孟起定能得償所愿。”如今蜀漢大軍兩路并進,不再是自己獨立支撐蜀漢,諸葛亮也看到了自己理想實現的希望。
戰后稍事歇息,諸葛亮繼續率領大軍行進,一路上不斷有仰慕馬超聲望的隴右羌人部落來投,蜀軍隊伍越發雄壯起來。
諸葛亮喜道,“此次和孟起一同北上,卻是等于我蜀漢多了十萬精銳啊!”他不由得再次想到了沈隆,要不是沈隆治好了馬超的病,恐怕這一路定然沒有這么順利吧?
這一日又到了天水城外,姜維自告奮勇前去聯系城內的姜氏族人以為內應,諸葛亮欣然應允,姜維安排得當,城中姜氏族人拿下了郡守,打開城門迎接大軍入城,蜀漢未傷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天水城,諸葛亮不由得對姜維刮目相看,“伯約小小年紀,就精通兵法,若是假以時日,我蜀漢又多一名帥才啊!”
馬超也對姜維贊譽有加,說起了姜維跟隨自己這段時間的諸般攻擊,諸葛亮聽完越發欣喜,當下就要橫刀奪愛收姜維為徒,傳承自己衣缽,姜維也是大喜過望,連忙給諸葛亮行拜師之禮,確定了師徒名分。
只是在起來之后,姜維心中卻是稍有遺憾,若非沈子豐年紀太輕,自己拉不下顏面,或許拜他為師也是不錯的選擇。
曹丕聽聞諸葛亮借馬超、姜維輕而易舉就擊敗韓德、拿下天水之后勃然大怒,不等他商量出對策,又收到了宛城陷落的消息,于是怒火欲盛。
如今曹操時期的五大謀臣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皆以去世,曹丕手下謀臣之中以司馬懿、陳群為首,眼下司馬懿去長安抵擋諸葛亮,于是陳群就成了曹丕咨詢的主要對象,聽到曹丕詢問,陳群立刻出列應對。
“陛下,馬超在羌人之中頗有威望,然羌人部落混雜,彼此恩怨頗多,縱使馬超也不能讓他們齊心協力,故雖有眾多羌人加入蜀軍也勿用憂慮,兼之司馬仲達善用兵,變化若神,定能擋住諸葛孔明。”
“如今所慮者當屬沈子豐,若是他水淹宛城而下之,或是勾結城中大戶奪門取城尚不足慮;然則此人卻是以堂堂之師強攻拿下宛城,以曹子丹用兵之才,宛城之高墻厚壁,尚且只能擋住沈子豐旬月,其后豫州、襄城、潁陽如何能擋?”陳群也怕啊,這樣的堅城,這樣的名將強軍,既然如此輕松就被沈隆從正面擊敗了?
那怕是你用陰謀詭計拿下宛城,陳群心里也好受些啊,畢竟陰謀詭計一次兩次或許還管用,次數一多大家自然會有提防,可像沈隆這種堂堂正正從正面強攻,就破了宛城,以后還怎么應對?起碼陳群是沒什么好辦法了。
群臣商議再三,最終也只能繼續給曹真派遣援軍,讓他返回豫州防守,司馬懿去了長安,曹休去了徐州,就算曹丕一時對曹真有所不滿,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替換啊。
沈隆在宛城停留數日,收攏城中糧草,安撫當地百姓,組織他們恢復耕作,然后繼續率領大軍北上,渡過濟水,連破魯山、古城兩座小城。
其中古城是張苞拿下的,畢竟這里是張飛當年鎮守過、遇到了夏侯夫人的地方,張苞又怎么能不賣力呢?
拿下這兩座小城之后,大軍就到了豫州城下。
文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