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萬界神龍系統

第904章 行禪讓以齊代宋

這聲音也傳到了周圍的官吏百姓耳朵里,然后通過他們傳到了東京汴梁之中,聞言惶恐不安者有之,痛苦怒罵者亦有之,但更多的卻是大喜過望。

究其原因,大宋的官家在金兵南下時候的表現實在是太失民心了,反觀自從盧太師掌權以來,京中重新恢復秩序,吏治為之一清,再加上各種工業化進程以及更為先進的農業技術漸漸普及,百姓們的生活可謂是越來越好了。

兩相比較,有不少百姓其實早就盼著盧太師取代趙家登基稱帝了,如今這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他們開始考慮該如何慶祝此事了。

翌日清晨,東京汴梁黃土鋪街、清水撒地,禁軍和御前班直侍衛肅立街道兩邊,趙構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盧太師北伐凱旋而歸,許多百姓都自發地在門口設立香案,以迎接盧太師的歸來,徹底掃滅金國之后,大宋百姓終于可以直起腰桿說話了。

領頭的趙構面色蒼白,雙手還捧著一件黃綾包裹、四四方方的物件,但凡還有腦子的稍一思索便知道這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必然是玉璽啊,看樣子這次出迎趙構就要代表大宋皇室將玉璽獻給盧太師,請他登基稱帝了。

身后隨行的官員們大多喜氣洋洋,跟隨員外哥哥這么久,總算可以看到他登基稱帝了,戴宗下意識想起了宋江,不由得長嘆一聲,如今看來,這公明哥哥和員外哥哥卻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啊,一個被朝廷折騰的死傷殆盡,另一個卻直接奪了大宋的江山。

當然也有少數人面帶迷茫,身為大宋的臣子,眼看著大宋滅亡,心里難免有些抑郁,可一想到盧太師和大宋這些官家的對比,他們又覺得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一邊是對大宋的忠誠,另一邊是對新皇登基的向往,這些人可謂是心情復雜。

至于那些反對盧太師的死硬派,早就被聞煥章和時遷他們收拾的差不多了,現在都在大牢里面關著呢。

趙構率領群臣迎出城外十里,稍等片刻,沈隆也率領大軍到了,見到趙構,沈隆并未行禮,一來他原本就可以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見了趙構也只需要稍微拱手意思下就行;二來么,馬上就要禪讓了,他也懶得給趙構行禮了。

沈隆到了趙構跟前才從馬上下來,就那么直愣愣看著趙構,趙構額頭冒出了一層汗水,緊張地差點忘了出發之前柴進對他的叮囑,還是柴進在后面小聲提醒,趙構才想起來自己現在到底該干什么。

在文武百官、全軍將士已經圍觀百姓的注視下,趙構上前一步,雙手高高將玉璽托起獻于沈隆面前,口中說道,“恭賀盧太師凱旋而歸,盧太師功高蓋世,上應天命、下順民心,我趙氏德薄,不宜繼續執掌天下,還請盧太師登基稱帝!”

“些許功勞,何足掛齒,官家莫要如此。”沈隆開始了第一次推辭。

“我趙氏無能,致使中原屢受異族侵擾,先是遼國、西夏,其后又是金國,就連交趾這般小國也敢欺凌我中原,我趙氏實在是慚愧不已,幸得天降盧太師,力挽天傾,有盧太師在,我中原定然無憂,還請太師不要推辭。”趙構再次將玉璽推了過來。

心中卻是酸澀到了極點,那個皇帝甘愿將皇位讓人,更不用說在這么多人面前演這種把戲了,趙構憋屈的都快哭了。

“還請太師早日登基稱帝!”趙構話音剛落,聞煥章就帶著文武百官齊聲下拜,異口同聲請求道,禪讓不僅僅是趙家和盧太師的事情,也關系到他們。

沈隆再次推辭,然后趙構第三次勸進,這次全軍將士還有周圍圍觀的百姓也一起下拜,十余萬人齊聲勸說盧太師早日登基稱帝。

三辭三讓的流程走完了,看到趙家、文武百官、全軍將士還有百姓們都支持自己登基稱帝,沈隆這才從趙構手中接過玉璽高高舉過頭頂,現場頓時發出山呼海嘯一般的歡呼聲,“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數次,待眾人安靜下來,沈隆遂開始了講話,他先感謝了一番眾人對自己的支持,表示等自己登基之后一定善待百姓巴拉巴拉,然后又稱贊了一番趙構順應天意乃是明智之舉,并表示自己寬容大度,日后趙構依舊可以安享富貴。

聽到這兒趙構方才松了一口氣,起碼自家的性命算是保住了,以后定然不要像那李煜一般,再做出什么觸怒新官家的舉動了,日后就緊閉府門安安生生過日子吧。

又表揚了一番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之后,沈隆放棄了戰馬,在眾人的服侍下披上黃袍,抬腳登上了趙構帶出來的大駕玉輅,隊伍重新向東京城內進發。

出城的時候官家還是趙構,回城的時候身披黃袍的卻換成了盧太師,這一幕讓無數人心生感慨。

進到城里,百姓們看到這一幕卻是喜出望外,紛紛拜倒口呼萬歲,在萬眾歡呼聲中,沈隆緩緩進入皇宮之內。

正式的禪讓還有登基大典還需要一點兒時間準備,在此之前尚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確定新朝的國號,確定沈隆的年號等等。

關于國號,聞煥章帶領文臣們提供了幾個選項,其中呼聲最高的是齊和魏,這兩個國號都是有出處的。

一般確定新國號是根據新君的籍貫、封地、官爵等而來,盧俊義祖籍大名府,大名府在春秋時候乃是魏國的地盤,故而有人提議以魏為國號;而齊則是因為盧俊義是在梁山起家的,而梁山又屬于齊國。

沈隆略一思索說道,“朕能有今日,皆賴梁山諸位兄弟的支持,既如此,就以齊為新國號吧!”

眾人盡皆領命,梁山兄弟們喜不自勝,心中都說員外哥哥果然是念舊情的人;而熟悉史書的文官們則是另一個想法,南朝時劉宋就被齊所取代,今日又是以齊代宋,莫非冥冥中真有天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