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霞的假期用光了,她先回了省城,沈隆暫時留了下來,說起籌辦學校的事情,他同樣擁有著豐富的經驗,對于生在雙水村這樣的農村孩子,沒有什么比讀書更能改變命運的了,起碼在教育和高考還沒有改變之前都是如此。
少安很快說服了金俊武,金俊武也想讓村里的學校好點,既然少安愿意出錢,那還有什么可顧慮的呢?兩個人同時還商定,他們也成立一個會,叫“建校委員會”,由少安任會長,俊武任副會長,沈隆擔任顧問。
俊武對少安說,他如果磚瓦廠的事忙,只需要牽個頭,具體事由他替少安管理,馬上就動手!兩個人估算,原來的學校只是裂了縫,拆下的石頭都能用,因此,不會花太多的錢;少安表示,他準備拿出一萬五千元,如栗剩余下了錢,還可以建立“獎學金”什么的。
今后村中有人考上中專或大學,就給獎一部分學費,另外,還可以高薪請個小學英語教師,農村學生高考主要吃虧在外語上;如果他們的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論,那升學率就可能大大提高……
誰說農民愚昧來著?他們一下就想到了關鍵點上,只要能解決這些問題,雙水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就能上升一大截;沈隆也補充了幾點,他和曉霞會給學校捐一個圖書館,存放一些適合學生們閱讀的書籍,同時會再給學校弄一臺電視。
相較于城市里的學生,農村學生還弱在眼界的開闊上,他們缺乏了解世界的渠道,有了這些書和可以收看新聞的電視,肯定能好一些。
至于該給他們捐贈什么書,沈隆和曉霞也計劃好了,除了那些適合小孩子看的經典名著,當然也少不了楊瀟他們編輯的科普作品,另外前些年剛剛重新出版的《十萬個為什么》也要來一套,或許還可以弄些農業種植、農村小手工業的書籍,讓村里的成年人也能從中獲益。
金俊武和少安對沈隆的建議大為贊同,實際上雙水村的人也的確需要這些,許多人都不甘于只在地里刨食吃,可他們又不知道該干什么。
(第1/3頁)(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玉厚老漢有些不理解少安為啥要拿出這么大一筆錢來,不過他一向不干涉孩子們的決定,再加上這也是給他的孫子蓋學校哩,玉厚老漢當然不會反對。
幾天以后,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要出錢重建學校的事件就傳得家喻戶曉了,不用說,這非凡之舉博得一片贊揚之聲,許鄉村民都找到少安和俊武,也要為建校多少出一點錢,并承諾只要用得上他們,他們就免費出勞力。
也有許多政治思維比較敏銳的人隱隱看出,雙水村的政治格局正在出現變化,老一輩的田福堂、孫玉亭等人已經漸漸退出舞臺,輪到金俊武、孫少安這些年輕一輩當家做主了,或許再過幾年,雙水村就又是一番新氣象了。
對于這種變化,那些思維敏銳地村級政治分析家們表示了樂觀的期待,田福堂、孫玉亭在位的時候可搞不出孫少安這么大的排場。
而等到第三部的時候,說不定就該面向全省乃至全國的市場了,到第四部的時候,我們的農民企業家就能走向世界的舞臺,甚至和魯冠球一樣將美國的企業收入囊中。
這是沈隆規劃好的寫作步驟,當然,正式開始書寫的時候也不一定會按部就班的進行,僅僅在縣城的時候,也可以參加廣交會將自己的產品輸送到國外么,一切都會根據沈隆對如今農民企業家的現狀進行調研之后再做決定。
秋天慢慢到了,村民們開始了忙碌的收割,他們從地里回來的臉上都掛著笑容,今年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再加上其他零碎的收入,今年可以過個好年了。
由于農忙,學校的建設稍微放緩了一段時間,等農忙結束,村民們又再次聚集到哭咽河畔,或是背石頭,或是幫忙和水泥,或是涂抹窯洞的墻壁,又或是幫著學校打家具,娃娃們念書也得有好桌子、好椅子哩。
等到1984年即將到來的時候,雙水村小學終于蓋好了,當年攔河打壩震壞的校舍窯洞,已經被一排氣勢宏偉的新窯洞所替代,這些窯洞有教室,有圖書館,還有教師們的辦公室和宿舍,當年的學校操場也擴大了一倍,栽起一副標準的籃球架,還有一些其他莊稼人叫不出名堂的玩藝兒。
操場四周砌起了圍墻。鐵欄式大門上面,拱形鐵架上“雙水村小學”五個鐵字,被紅油刷得耀眼奪目。
據說一兩天內就要舉行“落成典禮”,到時鄉上縣上的領導都來參加;聽說黃原還要來人拍電視哩,村里人都說孫少安小子雖然破了財,但這下可光榮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