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面復興

第七十三章 欲罷不能前的隱患

第七十三章欲罷不能前的隱患

第七十三章欲罷不能前的隱患

影片開頭,主人公吳邪,一個“具有落魄藝術家氣質”的孤獨年輕人,正對著警察自述。

這部電影,所有角色都使用真名,拍攝場地選在林動、魏秋華、米樰、陳龍的家里,連影片中的酒吧和片頭的咖啡廳也是何左之旗下的產業,羅峰在拍攝場地上基本沒花錢。

這部電影的配樂在98年不出彩,但不是說這些配樂不好,而是諾蘭使用了拿來主義。

那時的諾蘭哪有錢搞原創配樂,這種電影只要不在影院上映就不算侵權,后來上映時,發行公司已經取得了配樂的使用權。

這些90年代的配樂穿越到70年代,影片開頭那段電子合成的混音,從一開始就帶給人一種喘不上氣的壓迫感。

電子音樂很早就誕生了,但直到60年代,隨著電腦性能的提升,電子音樂才開始加速發展,70年代后終于形成“流行電子音樂”、“電子搖滾”這樣的新流派。

這股新潮流傳到亞洲肯定要晚幾年,霓虹也是在75年左右,才開始出現品質不錯的電子類音樂。

這段配樂誕生于電子合成音樂大行其道的90年代,拿到70年代自然不同凡響,就算放到歐美樂壇,也屬于大師級的作品了。

黃霑第一時間看向不遠處的吳邪,現在誰不知道這位天才音樂人,幾乎包辦了蕭炎和羅峰所有作品的配樂工作,這段混音足以證明他不是浪得虛名,果然擔當得起“天才”二字。

這段刺激高昂的電子音樂起到了提神醒腦的作用,迅速讓戲院里的人把注意力放到了電影上。

電影正式開場是吳邪的自述,神色頹廢的他依然有著完美的顏值,一出場就讓女性觀眾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方夢華早就看吳邪流口水了,一開始她覺得蕭炎是她的菜,但見到吳邪以后,方夢華覺得這個美得像女人的音樂天才,似乎更符合自己的胃口。

楚原和王天淋的注意力則放在了開場后的快速剪輯,以及精妙的跟隨鏡頭上。

這種快速的剪輯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一個鏡頭在兩三秒內就快速切換,他們沒想過電影還可以這么剪。

但是這樣的工作量,怎么才能做到如絲滑般流暢?

香港導演從沒想過這種快速剪輯,因為傳統手工操作的剪輯膠片方法,如果頻繁采用這種快速轉換的鏡頭,那將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工作量,尤其對于以“快”著稱的香港電影,這是不可能允許的剪輯方法。

但這種剪輯出來的效果非常好,哪怕沒有搞笑、打斗、沖突,只是一些看似無意義的片段和旁白,但依靠這種凌厲的畫面切換,配以激烈的配樂,竟然能營造出十足的緊迫感,讓人沒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這里不得表揚黃岳泰運用鏡頭的天賦,他那搖晃但并不讓人感到眩暈的移動攝影和飄忽的運鏡,在開頭幾分鐘與羅峰這種碎片化的快速剪輯相得益彰,再加上吳邪短促有力的音效配合,這段互相跟隨的劇情帶給了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黃岳泰在變焦鏡頭的運用上也是一大特點,他總能及時捕捉到演員精準的反應鏡頭,兩位演員精湛的演技加上精致的面容,又可以再給影片的觀賞度加上一分。

剪輯、攝影、配樂所形成的化學反應,使得這段兩分鐘的開場劇情,拍出來的效果遠比諾蘭的原版更有感覺,將之稱為影史最佳開場之一也不為過。

但是很快,觀眾就開始懵逼了。

吳邪突然換了一身造型和服裝,他們弄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剛才明明還是很落魄的樣子,怎么突然就一鍵換裝了?

“吳邪變帥了?”

“他剛才不是跟隨羅峰嗎?怎么又跟蹤起鄭裕嶺了?”

“他含著個安全保護套干嘛?”

“那TM是手套!”

“他臉上怎么有淤青?”

觀眾表示看不明白了,開頭幾分鐘明明很帶感,但沒一會就開始暈頭轉向,毫無征兆的轉場讓他們不知所措。

但這里的人不是業內大佬大哥,就是佳藝的親友團,哪怕看得迷糊,他們也能帶著疑惑,耐心地看下去。

魏秋華這時想把自己的手從羅峰手里抽出來,她對羅峰沒找自己當女主角有些不滿。

“這部電影,女主角的戲份很少,發揮余地不多,你拍射雕已經很辛苦,過陣子,我會為你量身訂做一個角色。”

羅峰泡起妞來,絲毫不比蕭炎遜色,特別是這番忽悠,連眼睛都不眨。

他的下一部電影,貌似也不是找魏秋華來演,但這不妨礙他先把甜言蜜語說出去。

魏秋華聽到這番暖心的話,心里馬上舒服了,完全沒考慮羅峰會不會忽悠她。

“這個剪輯,有點意思!”

楚原和王天淋見到劇情和場景每隔一會就要切換一次,雖然不明白這樣做的用意,但這不妨礙他們先裝上一逼,強行裝作自己看懂了。

電影繼續播放,先前有人心里還對羅峰抱有一些輕視情緒,畢竟小熒幕和大熒幕有著本質區別,一個在小熒幕上演技得到廣泛認同的演員,轉戰大熒幕后往往要經過好幾年時間才能調整過來。

但是羅峰的第一部電影絲毫沒有帶上小熒幕氣息,反而他和蕭炎拍攝的電視劇多少有一些電影氣息存在,這說明了什么?

這說明,他們是從大熒幕降級到小熒幕拍攝電視劇,這就和高中生跑去欺負小學生一樣。

楚原和王天淋越看越心驚,這部電影的劇情切換雖然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羅峰對于鏡頭的運用,這一手創造性的剪輯方式,他們與之相比也只能相形見絀,整部電影的敘事流暢度,完全是好萊塢的頂級水準。

兩人越看越有一種窒息感,這部電影從劇本到表演,從臺詞到運鏡,從配樂到美術,從結構到剪輯,他們悄悄對比了一下,最后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一處比得上這個還不到三十歲的小伙子。

這個發現讓他們有點接受不了,難道國外的電影已經發展成這個程度了嗎?

當然不會,他們又不是沒去過國外?

香港每年也會上映一些好萊塢電影,但除了少數幾部會讓他們感到望塵莫及外,應該不至于連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導演,也能讓他們出現同樣的尷尬吧?

這個當然不會,無論哪國的電影,或是導演,他們的發展軌跡都是循環漸進的,不可能憑空出現一部現象級的電影或導演。

這些人在成功時,肯定或多或少借鑒了前一部優秀的電影,或者前一個風格相似的導演,這種進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創新上,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諾蘭也是如此,他只是開創了碎片化的非線性敘事結構,但之前也有昆汀的環形敘事結構驚艷了世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重復敘事結構同樣是電影敘事上的突破、黑澤明的多視角開放敘事當年也讓人嘆為觀止。

這些開創性的電影敘述方法,都屬于非線性敘事結構的分支,很難說諾蘭沒有從這些前輩的作品上獲得屬于自己的靈感,這部《追隨》仔細品味起來,還有幾分希區柯克的懸疑味道。

但是大佬這次一下把電影技術的進步提前了二十年,這就有點BUG了。

香港電影現在又處于只要把電影剪得流暢一些,就算一部優秀作品的時期。

羅峰的這部《追隨》問世后必然會讓許多人如夢初醒,它的沖擊力絲毫不亞于另一位面島國的那部《追捕》對于內地的沖擊震撼。

當影片放到羅峰與吳邪的偷盜行動正好被主人撞見時,兩人精湛的演出外加鏡頭的配合,使得這一段小高潮讓觀眾的心臟如同過山車般大起大落,直到兩人上到屋頂,羅峰點破女主人偷情比他們更慌張時,所有的觀眾才如釋重負,隨即露出輕松的笑容。

這種由精妙的劇情,精湛的表演,精巧的攝影,三方合力形成的感官刺激和內心愉悅,雖然不會像許氏喜劇那樣讓人捧腹大笑,但是觀眾在笑過之后所獲得的滿足感,遠勝那種為了搞笑而搞笑的劇情,兩者帶來的回響和余味,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光是逼格就差了好幾個檔次。

但是逼格高也有逼格高的問題,隨著這段小高潮過去后,劇情和場景再次一轉,觀眾又再次蒙蔽了。

他們對于這種轉場,真的是沒有一點點防備,劇情為什么突然又跳到了這里?

“怎么回事,剛剛還在天臺上?”

“吳邪不是踩點去了嗎?難道他要偷餐廳?”

“這是剪輯失誤了嗎?還是故意剪成這樣?”

“怎么老是這種毫無預兆的場景切換,這是什么敘事結構?非線性敘事結構?但也沒有這么剪的啊?”

在座無論是大佬還是小歘歘,基本都是圈內人,基礎的電影鑒賞力多少都具備一些。

但也正因為他們懂得一些,才更加搞不懂羅峰的剪輯,看不明白這種敘事結構。

這種毫無征兆的跳躍性的劇情轉換,他們聞所未聞,當然也前所未見,總之看起來很別扭就是了。

但奇怪也奇怪在這里,雖然每次轉場都讓他們一頭霧水,但是電影里行云流水的運鏡,絲滑般的畫面流暢度,加上演員精湛的表演,又總能把他們的注意力迅速帶入到新的場景,這是讓兩位大導演越發感到佩服的一件事。

這種摸不著頭腦的轉換一直在繼續,吳邪臉上的傷勢一會出現,一會又消失……他的造型一會邋遢,一會又西裝筆挺……

觀眾滿腦子都是問號,而且是一個問號連著一個問號?

然而,每當大家因劇情的突兀感到難受時,羅峰就會適時拋出一部分答案,讓他們恍然大悟,心里的糾結被釋放出一些,這種感覺要比直接告訴他們答案爽得多。

但羅峰向他們丟出的問號,永遠都比答案更多。

這種感覺就像小弟弟被美女控制住了,這個美女還不停地嘴對嘴喂你水喝。一開始,你當然美滋滋,但當膀胱出現不適,快要爆炸時,美女才會在極限處給你放松一下,讓你發泄出來一些。這時的你,當然又是爽得不行,哪怕美女只讓你發泄出一點,就又把你的小弟弟控制住了。

羅峰缺德就缺德在這里,觀眾只要開始覺得爽,他就會馬上讓你難受起來。

其實當影片過半,所有人都能看出這種剪輯方式并不是失誤,而是羅峰刻意為之。

兩位大導演看到的東西更多,羅峰這些混亂和倒敘式的剪輯,實際上每一次都在巧妙而精密的布局,這種看似碎片的劇情,其實是一環扣一環,并且層層推進,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成為下一個情節推進的伏筆和鋪墊。

這種結構之精妙,手法之高明,讓兩人漸漸看出了冷汗。

這樣的電影已經不是初中生吊打小學生了,簡直是大學生與小學生的對比,而自詡為大導演的他們,就是正在被吊打的那個小學生。

這種敘事結構,最難熬的是電影初段,如果觀眾沒有耐心看下去,那很可能會提前離場。

但當劇情發展到中期,這些觀眾的好奇心就會被徹底套住,這時的他們就像上癮了一樣,陷入到一種欲罷不能的狀態,一種完全停不下來的節奏。

羅峰見到這些觀眾被深深吸引到劇情里,心里覺得他這部電影成功了。

蕭炎卻不是很看好,因為這些觀眾都是圈內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己人,他們不光代表著香港最高的電影鑒賞能力,還是對他的電影最有耐心的一群人。

但即便如此,很多親友團在前30分鐘時,也對這種跳躍性的劇情感到極度不適。

羅峰的這種剪輯方式,雖然越往后看越牛逼,越往后看越難以自拔,對于業內人士的沖擊,想必不亞于醍醐灌頂。

但別忘了這個時代來買票的觀眾大都是工薪階層和小市民,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很低,一天累死累活住的卻是小盒子一樣的家,好不容易出去看場電影,當然要選擇“開心”和“爽”為主,所以無厘頭喜劇和無腦動作片才是他們的最愛。

這些人為什么要讓自己動腦子?

為什么要逼自己看這種無所適從的劇情轉換?

或者直接一點,他們有這些親友團的耐心,堅持看到三十分鐘以后嗎?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