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過埠新娘

第二十二章 爺爺奶奶

今天三更奉上,第一次一日三更。不禁感嘆人有無限可能。再次謝謝親們的支持,也希望親們繼續推薦、收藏。吾會繼續努力!

終于到三十兒了。

貞淑一家早早就起床,吃飯打掃。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們開始貼福字和春聯了。其實朝鮮族過年是不貼福字和春聯的,但是胡同共四家,就她家不貼,顯得光禿禿的,所以自貞淑有記憶以來,她們家也是年年貼春聯的。一切都準備妥當,剛過九點半,一家四口便提著包出門了。

遵照老禮,貞淑家年年都是要回爺爺家過年的。現在的交通還遠不如十幾年后發達,去一百多公里以外的爺爺家,他們必須要坐上整整四個多小時的火車。而且每天還只有一早一晚兩趟,所以貞淑對于年的記憶里擁擠嘈雜的火車車箱是必不可少的。不過,三十兒出行的人不多,他們上車時,車廂里也還有空余的座位。

貞淑的爺爺、奶奶是地道的農民,五十年代才從老家吉林長白山搬遷到M市。貞淑聽奶奶說,來時奶奶背著老爸,爺爺則背著一包行李和一張圓桌,兩人徒步幾百公里才來到這里的。那張圓桌一直保留著,爺爺至今還時不時得指著桌子講敘當勇。

貞淑的老爸是家中的長子,下面有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都已成家立業。二叔和大姑還農村務農,二姑、三姑則在市里上班。因為國家照顧少數民族,一家可以生兩個孩子,這樣五兄妹孩子加起來剛好的七個小仙女和三個淘小子,而貞淑則是七仙女中的大仙女。

貞淑的爺爺特別痛愛貞淑這個長孫女,每次見到貞淑總是慈祥的用朝鮮語叫她“星星”。貞淑小時候,爺爺總是領著她逛商店,雖然他兜里錢不多,但總是給她買點水果糖、冰棍。

爺爺七十多歲了,貞淑打小最愛聽爺爺給她講他打鬼子的故事。爺爺李成民年青時扛槍參加過游擊隊,在中朝邊界的長白山地區打過鬼子。鬼子打跑了,爺爺就放下槍,回老家種地了。每當爺爺就著酒,回憶往昔時,他的眼睛總是濕濕的,仿佛那些犧牲的、活著的戰友就在他眼前。而他最惦記得就是曾經救過他命的老大哥——李龍哲。

聽爺爺講,這位李龍哲可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和爺爺同是正宗李姓,他們家是生活在韓國漢城的富商。而他在大學里參加了刺殺日本鬼子的抗日組織,后來被通緝逃亡到了中國上海,繼續抗日。最后幾經輾轉到了長白山地區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在那里認識了爺爺。抗戰一結束,他也回漢城老家了,兩人一別就是四十多年。

在貞淑的眼里,爺爺的那位老大哥,整個一許文強版得007,帥呆了!酷畢了!

時隔四十多年,李龍哲同樣也沒忘記爺爺,九零年時,他還通過紅十字會找到了爺爺。三年前,爺爺在二叔的陪伴下去韓國見到了那位他念念不忘的老大哥。

后來聽二叔回來說,李龍哲先生家非常之有錢,據說在韓國都算是數得著得有錢人。但具體多有錢,二叔也說不好,只是不斷重復地說他有錢。

爺爺在韓國呆了半個月就回國了,二叔倒是留在韓國打了兩年的工。雖然通訊不方便,但爺爺和李龍哲之間的書信往來卻很頻繁。

貞淑的奶奶崔福愛也將近七十歲了,奶奶的個子原本就不高,年青時操勞過度,到老了直不起腰,整個人站直了也只能是“7”形,連貞淑的肩膀都不到。聽老爸說,奶奶出嫁前是遠近聞名的才女,一直讀書到高小畢業(貞淑不懂這是個什么學歷,不過聽著好像很了不起)。奶奶很好學,家里卻很窮,奶奶又是長女,下面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奶奶又是已滿十八歲未嫁的“老姑娘”。在那個年代,十八歲早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

所以家里逼著奶奶放棄學業,不準她去考師專。可奶奶還是從家里偷跑出來,愣是光著腳去縣里參加了師專考試。她考上了,但最后她還是嫁給了剛剛從戰場上回來,一貧如洗的爺爺。

沒能繼續上學是奶奶心中永遠的遺憾,所以當貞淑的二姑和三姑上高中時,再苦再難,奶奶也沒說過放棄。除了地里的活兒,每天冬天奶奶還會去市里賣辣白菜。奶奶家住在郊區,為了節省一毛錢的車票錢,她總是一大早用頭頂著大盆辣白菜走上五、六公里到市場上去賣。

不過二姑、三姑也沒有辜負奶奶的付出,相繼都考上了中專。畢業后,又都分別在M市的醫院和銀行里上班。

村里的老人說起奶奶,沒一個不伸出大姆指。甚至還有人說,奶奶既使是生活在一無所有的石頭上,也能把日子過了有滋有味。

爺爺奶奶相伴共同走過四十多年,其間風雨有時,酸甜有時,兒女都已成家立業,他們也到了兒孫繞膝的年紀。如今日子也越過越好,他們臉上的笑容也是越來越多。

在寒冷的三九天,貞淑一家四口終于踏進了爺爺的家門。草草的吃過午飯,來不及休息,為了晚上的大飯,全家的女人們都忙碌了起來。男人們則盤腿大坐在炕上,抽著煙、喝著茶水,聊著許久未見的閑話,連二叔家年僅十二歲的堂弟李剛也被拉著一起旁聽。

爺爺、奶奶比貞淑記憶中的樣子年輕許多。爺爺依舊梳著許文強式的大背頭,時不時得從衣兜里掏出牛角梳將夾雜著幾絲銀色的烏發一絲不茍地梳向腦后。而奶奶動做麻利,讓人想幫忙都插不上手。

奶奶和二叔家的灶臺是朝鮮族老式的。在一進屋地上挖一個四平方米半米深的坑。在坑底北半面砌上灶臺按了一口朝鮮族大鐵鍋和一個大平底鍋,灶臺正好連著炕,而南半面就是女人們做飯燒火的場地。灶臺和炕只比地面高十公分,所以鮮族人的炕叫矮炕。

奶奶開始蒸做打糕的江米飯了,她將泡的江米鋪了一層在架好蒸屜的鐵鍋里,鋪一層就蓋上鍋蓋蒸幾分鐘,然后再鋪一層,再蒸。火侯、時間全憑個人的經驗。蒸好的江米飯,又香又Q,貞淑常常會偷偷地握成一個飯團吃,那個味道香得讓人忘不了。不過千萬不能多吃,否則會消化不良。

而在東頭的二叔家,老媽和二嬸正在灌米腸,貞慧和堂妹李華則在一邊幫忙系繩。鮮族的米腸是用新鮮的豬血、江米、豬肉沫、蔥、姜及各種調味料灌制的。灌制時要求松緊有度,米不太多不然煮時會裂開。煮好的米腸鮮香米糯,讓人嘗過,恨不能連舌頭吞下去。

貞淑留在西屋給奶奶打下手,她不用看也能想到二嬸此時正在對著老媽唾沫橫飛訴苦的樣子。

無論如何拐轉抹角,主題不外一個:鮮族人養老靠大兒子,小兒子都養了這么多年了,也該是大兒子把兩位老人都接走進孝的時候了。至于房子當然是留給孫子的啦!

其實不用別人說,早在幾年前李昊哲就跟老爺子提過接兩位老人一同住的事情,可李成民卻不愿意。一是他覺得自己還硬朗,自己能動一天,就不用人照顧;二是老大家的房子太小,住著不方便;三是自己在M市生活了四十來年,搬到老大家連個說話的朋友都沒有,所以他一直不同意去老大家。

在金姬子來說,對接二老問題上也沒有異議,鮮族老輩的規矩就是大兒子養老,所以從結婚開始她就有準備。至于老人的房子,她更是想不都沒想過。雖然按老輩的規矩老人的財產只有兒子才有繼承權。但因為自己生的是兩個女兒,長大嫁人又不需要準備房子,他們自己又不缺房子住。而老人又只有一個男孫,雖然全家人從來都沒有提過,但都很默契的認為將來的房子是留給貞淑的堂弟李剛的。

可二嬸有點太急不可耐,想早一點將老人掃地出門繼承房產,可又不敢當面對老人說,她還是比較怕爺爺翻臉的,因為兩個房子是一個房本,而且都在爺爺的名下。所以她只能年年在金姬子面前重復同樣的話,卻不敢當著老人面露出一點。而金姬子也沒辦法,只能年復一年的聽她念叨,好在一年里也聽不了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