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高一

第208章 美國人民需要我

金古。

這是張譚上輩子世界中,最偉大的兩位武俠作家。

兩人同列于金古黃粱溫五大家,同時也是單獨并列金古,金庸普遍上被認為比古龍略高一籌。但這不代表古龍的,就比金庸的弱,相反,古龍的讀起來,更加令人著迷和酣暢淋漓。

金庸的,塑造的角色通常背負家恨國仇、江湖道義,開頭通常武功不高,只是普通人,甚至還不如普通人(郭靖),會被暗算,會被欺凌,會中毒受傷。于是讀者就要跟著主角壓抑很長時間,經歷了很多故事后,主角才會慢慢成長。

這樣寫的魅力,當然就是讀者跟隨主角,一路成長,收獲主角的歡喜憂愁。

金庸的,越長越顯水平,越長越覺得哲理深刻。

而古龍的,通常一出場就是年紀輕輕、武功絕頂,沈浪、楚留香、葉開、陸小鳳等等,不僅武功高,還計謀過人,心胸寬廣。談笑間制服敵人,幾乎沒有太多壓抑,輕松闖蕩江湖,還會有美女主動送上門,然后再主動瀟灑離開。

有時候陷入險境,忽然主角一句“我沒有中毒”,繼續瀟灑微笑。

這樣的故事,讀者只需要跟著主角一起笑傲江湖就可以了,自然輕松且愜意。

其實真論才情,古龍未必遜色金庸,甚至要超過。然而古龍這人,就跟他筆下的人物一樣。太瀟灑了。

金庸寫書的態度很端正。幾次修改校訂,讓更加完美,特別是張譚這個年紀讀過的,都是好幾次校訂后的版本,自然覺得很流暢完美。古龍就不同了,寫出來字就賣了換錢,然后不聞不問。

甚至拿到錢之后。就神龍見首不見尾,頻頻被曝出拖稿、騙稿費,去逝后,很多作品還要別人代筆寫完。

如果古龍能端正一點態度,多修改幾次,作品肯定會更完美。

可就是這樣一位不負責任的作者,其筆下的,依然能跟金庸爭鋒,才情、才氣可想而知。很多時候。讀者可能記不得古龍的內容了,但依然會對書中的人物,有深刻的印象,仿佛這是一種魔力。

“金庸是最好的家,古龍是最好的武俠家,消遣讀物的最佳作者。希望我精校版的《小李飛刀》。能夠繼承并發揚光大吧。”

張譚暗暗想著。

書稿交給三聯書店后。

三聯書店非常重視,將分為上中下三冊,校檢之后,依然按照原本的套路,一個月一冊出版。上冊直接就交付印刷廠,以一百萬冊為起印數量,這個數字并不夸張。

幾年時間的積淀,張譚的名氣早已經今非昔比。

僅僅是大陸之外的海外地區,銷量就足足有單冊超過八十萬本實力,比另外兩位還奮戰在武俠一線的張非凡、李鐵臂。普通三十萬冊銷量,足足高出了一倍還多。已經成為了武俠銷量最高的作家。

沒有之一。

在大陸市場,經過幾次加印和再版,單冊銷量已經累積到一百八十萬本,正在向兩百萬本邁進。張譚的一本,都是分好幾冊銷售的,版稅收入不要太多,已經成為武俠作家最賺錢的一位。

周邊開發,更不是一般武俠作家能比擬的存在。

“譚張是華人現象級的作家。”

這是《舊金山紀事報》的一次報道,張譚的一位舊金山華人讀者,寫信給張譚,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譚,并把當期的《舊金山紀事報》塞進了信封里。

信上說,繁體版的《s雕》、《神雕》、《四大名捕》都在當地唐人街的書店里有售,是書店里最暢銷的書。

很多華人家長,都買了張譚的武俠,一個是自己消遣閱讀,一個是給自己的孩子閱讀。他們認為張譚的武俠,包涵很多化在內,是海外游子對化的很好溝通橋梁。

而且很多外國讀者,也通過他們傳播的這些,更加了解中國,喜歡上化。

這個贊譽不可謂不高。

讓張譚誠惶誠恐,何德何能,自己也能代表化了。誠恐之間,更加欽佩金庸這些武俠大師,讓化,風靡世界。而扎根武俠的武俠電影,更是真正做到了對外的文化輸出。

好萊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大片,對外輸出文化。

中國也有武俠片,弘揚中國人的俠義志氣,只可惜,武俠片在未來,漸漸沒落了。仔細說起來,也不是武俠沒落了,而是創作武俠的人才凋零了。金庸封筆了,古龍早逝了,梁羽也作古了,黃易更偏玄幻,溫瑞安出名坑多爛尾。

新一代武俠作者,又始終沒能成氣候,如之奈何。

現在張譚讀檔重生,一個人支撐起了武俠市場,帶動武俠熱潮,未必不能給化,再續命十年。

這不,連美國的《舊金山紀事報》都關注到了張譚。

報道并不在顯眼板塊,內容也不長,讓人翻譯過來,基本的報道就是說,張譚是中國最牛的作家,最暢銷的作者,是中國版的j.k.羅琳式人物。

“暈,j.k.羅琳是婦女好吧,怎么能把我跟婦女放一起比較呢!”張譚對此有點不爽。

好在不是什么大毒點,能忍。

報道后面繼續說,張譚的武俠,受眾非常廣泛,改編成的電視劇,成為亞洲最好的電視劇之一,在很多國家引起了不俗反響。又說張譚登上過《福布斯》雜志的版,去年靠寫書賺了280萬美元(2300萬人民幣折合,匯率8.19)。

而做到這些成就的張譚,不過是十八歲剛成年而已。

隨后《舊金山紀事報》又舉了一些暢銷書作者,十八歲的時候正在干什么,得出了張譚是個少年天才、現象級作家的結論。

再然后,就著重報道了唐人街的華人,喜歡看武俠,認為武俠文化是來自化,并向身邊的美國人推廣。

最后比較了一下化差別,得出結論,美國人也在靠著武俠了解中國。

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中國,不妨多看武俠和武俠片。

至此,報道結束。

看完這篇報道,張譚只覺得,自己仿佛已經成為具備國際范的腕兒了。

抖了抖寫滿英文的報紙,張譚順了一下自己的頭發,慨嘆:“這么說來,美國人民需要我啊!”()

ps:求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