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

第二十七章 龍江船廠

第二十七章龍江船廠

第二十七章龍江船廠(1/2)

WP,最快更新!

南京,龍江關。

尚是辰時,龍江寶船廠內已是人影穿梭,熙熙攘攘。

廂長、作頭們一面急著命人將船塢內的積水排去,一面將重新召集的工匠分配到各處作坊。細木作坊、油漆作坊、捻作坊、鐵作坊、篷作坊、索作坊、纜作坊都還好說,唯獨打造海船風篷的篷廠恢復生產慢一些,據初步估算,最少半個月后等工匠全部到位才能開始打造風篷。

負責船廠督造的工部營繕司郎中袁泰滿面愁容,上峰已經下了嚴令,必須在一個月內恢復船廠至永樂年間的規模,可這談何容易!

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大明官辦船廠,龍江寶船廠鼎盛時西接長江,東鄰秦淮河,東西橫闊138丈,南北縱長354丈。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除了一部分在福建當地建造的船只外,大部分的船只都是在龍江寶船廠建造的。

其間所造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可因承平日久,龍江寶船廠日漸荒廢,造船的工匠也所剩無幾。

但這一切都在前不久突然改變。

圣天子下詔,令工部召集船工,修繕龍江寶船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江船、海船的造制。

圣旨一下,工部尚書高弘圖立刻積極響應,調派部中人手前來龍江口負責船廠的督造事宜。

正所謂主憂臣辱,陛下關心的自然是臣子們需要盡心做好的。

高尚書也給袁泰下了嚴令,務必在一個月內恢復寶船廠在永樂年間的規模。

袁泰當然不會反對本部尚書的命令,但他也深知這件事的難度,故而愁得茶飯不思。

令他稍感欣慰的是,重新召集的匠人都是老手藝人,可以很快投入到船只的造制中去,不需要再渡過學徒階段。

這也是拜大明的匠戶制度所賜,匠人們世世代代都靠著手藝吃飯,離開了手藝自然什么也做不了。

這些匠人的祖輩也多是龍江船廠的船工,后因船廠廢棄才各自離去靠造制漕船混口飯吃。現如今朝廷重新把他們召回,對他們來說也就是換個地方造船罷了,并沒有什么分別。

龍江船廠自弘治以后分為前廠和后廠,各有通往龍江的溪口,并設有石閘。造船時將水排空,關上石閘。造好船體后打開石閘,引水入塢,浮船入江。

對袁泰來說眼下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船塢內的積水排空,這樣才能讓工匠們在船塢中施工。

不行,還是要去篷廠看看!

袁泰倒也是個雷厲風行的性子,既已決定當即離開提舉司往篷廠而去。

一眾員外郎、主事、提舉,幫工將袁泰簇在正中,如眾星捧月一般。

袁泰在來龍江船廠前已經在工部衙門對船廠的人事構造做了基本的了解。龍江船廠的工匠編為四廂,每廂分為十甲,每甲設甲長,統管十戶。一廂分為船木、梭、櫓、索匠;二廂分為船木、鐵、纜匠;三廂為艌匠;四廂分為棕、篷匠。除此之外還設有內官監匠,御馬監匠、看料匠、更夫、橋夫等。

這些匠人共有四百戶,雖然隸屬于工部,但本身卻是坐工匠,被編入匠籍,世代居住在南京城中。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