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太上皇

第八十六章:橫渠四句

第八十六章:橫渠四句

“現在杜相難道以為自己功成名就了嗎?功?談什么功?遼東的高句麗還在,當年被隋煬帝征發數十萬的百姓尸骨還在去往遼東的路上,頡利可汗是被生擒了,可是在西域的阿史那氏又組建了新的西突厥,當年陳湯給漢武帝說過:凡日月所照,皆為我大漢領土,但是現在唐軍的鐵騎跨過了陰山,可是高昌國呢?西域呢?

難道這數萬里的征途,杜相和朝廷諸公走了一半就要放棄了嗎?”李淵質問道。

想要喚醒杜如晦的求生意志,喚起枯槁皮囊下微弱的生命光芒,如果沒有從根本上刺激他,那么就是徒勞。

而對于孟子學派的儒生來說,重義而輕生!

“太上皇......”杜如晦努努嘴,想要說什么但是一直沒有說出來,憑他的處世智慧,一眼就看穿了太上皇的把戲,心里的感恩無以言表。

他......能做的就是堅持下來。

畢竟這世間上,還有他放不下的人,放不下他的人。

“世民,給父皇取紙筆來。”李淵轉身對李世民說道。

“快取文房四寶。”李世民立馬對著身邊的眾人喊道,他也看到了現在的杜如晦還有能活下的希望。

“杜相的脈象......正在好轉。”孫思邈扣腕診脈,驚奇嘆道。經過太上皇這一番言語,杜如晦的生命氣息果真有了起色,他似乎隱隱約約明白了,醫者與醫師的區別。

古人言:上醫醫國,下醫醫人。

太上皇達到的高度就是古人常言的上醫水準,他已經不局限于醫治病患身體上的傷痛,而是在鼓勵其求生意志的根本。

“何為孟軻的思想?獨夫與圣君之區別!”李淵看著在臥室的群相以及在外面朝廷的諸位大員。

如果說孔子是走向沒落周禮的繼承者,那么孟軻就更像一個俠士,他的言語就是刀劍,口誅筆伐!

貞觀之治所有的貞觀氣象是歷史上很難得的,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社稷重臣,都在為盛世做努力......

而這個盛世正是源于李世民他嚴于律己,縱然私德有虧,但在其他方面,絕對不含糊,因為如果白熾燈泡不足夠耀眼的話,那么留在燈泡上的污垢就會很明顯,這一點李淵自認為他如果坐上了皇帝,也難以比得上李世民。

“父皇之教誨,世民謹記于心。”李世民抿著薄唇,拱手道。

“不用先感激某,你才做了四年的皇帝,早年英武,晚年昏庸的皇帝多得是。”李淵擺了擺手,神情對李世民頗為鄙夷,他從身旁侍女捧著的木案上拿起了毛筆,走到了臥室旁邊的案牘,微微沉吟了一會,開始低聲問道:“何為儒教之精神,孟軻之義禮?”

在旁的蕭瑀沉吟一會,說道:“孔曰取仁,孟曰去義,舍生而取義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孟子所談及的性善觀,蕭瑀拔高了一個高度,認為人人都是義士,但是只有賢者才沒有喪失。

此句雖是出自《孟子》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經過蕭瑀的摘抄,無疑是有了新的一番解釋和妙論。

“春秋戰國數百年,為己者有也,為君王者有也,為百姓者有也,然兼濟有的,也只有儒家學問。”杜如晦半躺在病榻上,虛弱說道,他艱難的吸了口氣,嘆道:“儒學分派眾多,有子思、子張、顏氏之儒,也有孟氏之儒,其共八派,可為百姓謀生者,才有幾人?荀子高師,有韓非、李斯、張蒼三人名揚一方,但所思所慮者乃薄萬民而肥皇室一家,不如孟子遠矣!”

杜如晦的目光先看向李淵、李世民,然后緩緩移動到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杜荷和杜構。

現在的皇室和以往秦漢的帝王專制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南朝和隋唐的皇室更多的是世家,而現在的世家區別于原來周王室分封的諸侯部落,他們雖高于普通百姓,但是又根植在百姓之中,所以又有縣望、郡望之稱,他們雖把持了上升渠道,但是和倉鼠囊蟲不同,他們是有真正本事的。

簡單論之,就是有貴族精神!

他們不缺錢,自然犯不著貪污受賄。世家卻的是名,他們繁衍的根本是靠的是好名聲。

舉個例子,東漢之時,號稱關系孔子的楊振,講學授課,從仕后為官剛正清廉,后輩子孫繼承楊震遺風,直到北宋的楊家將,弘農楊氏的家風被稱贊了千年之久,由不得人不敬佩。

而杜如晦所在的京兆杜氏也是如此,作為關中豪門的杜氏,家風甚嚴。

李淵聽后凝眉不語,心思沉重,手提毛筆,力若千鈞,他問道:“孟夫子已經距今千年,時人至今日,何為當世教條?”

他邊說邊寫,眾人圍在身邊,沉默不語,可是看到太上皇寫的字后,驚駭出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此二句,深得孟夫子之義,若孟子在世,必將與太上皇把酒言歡,相談數日。”房玄齡搖頭輕嘆。

《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通過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么這個生命個體就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

橫渠先生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聽到眾人的驚嘆聲,李淵微微一笑,橫渠先生張載提出的這四句言論,無數讀書人都耳提面命,可是唯有關中一地,自宋到民國以來一直堅持,這種精神,被親切的稱呼為“關學”。

可惜宋代的關中已經沒落,宋儒雖以六經注我,但是還逃脫不了弱宋的名聲,但若是關中最極盛的大唐時代又會如何?

關學不僅僅是關中的學說,橫渠四句定要從關中傳播到整個華夏!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