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太上皇

第五十六章:走水案(二)

看古文,就上文學度

正文卷

(文學度)

“咳咳咳咳”李淵出生提醒道。

要不要這樣?

你爹我還在這里,就在秀恩愛?

李世民聽到太上皇的咳嗽聲,頓時就有些尷尬,將握著長孫皇后的手收了回來。

他沉語道:“是兒臣失禮了,不過后宮若是不得安寧,兒臣和父皇你睡覺也不安穩,今天可能是皇后遭殃,明天就有可能是兒臣,是父皇,是太子,是皇子皇孫。

兒臣這么做,也是沒辦法。”

李世民無奈的搖了搖頭。

太上皇接下來和李世民商討了半天的走水案疑點,當然大多答非所問。有些事,是不能說的明明白白的。

走水案疑點重重,李淵雖然自喻為偵探高手,但是古代的刑偵還會要靠真正的高手去辦。

因此,他決定向李世民推薦萬年縣縣丞狄知遜。

狄知遜是不是絕頂的刑偵高手,太上皇并不清楚,但是他曾經打聽過長安城有沒有叫狄仁杰的孩子,最后一打聽還真的有,他爹就是倒霉孩子狄知遜

孩子這么厲害,做老爹的當個縣丞,應該也有幾分本事再說對太上皇來說,狄知遜擅長不擅長刑偵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分長孫無忌的權,在走水案不讓刑部管的太多

不然太上皇何必讓大理寺插手進來?更重要的一點是太上皇要親眼看到真正的幕后主使!

長孫皇后不僅是李世民想要保護,他李淵也想要保護這一千古賢后,孝順的好兒媳,能夠勸諫的好女人

或許說,李淵和長孫皇后還有他親近的皇孫生出了親情的感覺,哪怕并無血緣關系。。。

“道君,到萬年縣縣衙了。”茗煙在馬車旁小聲提醒道。

萬年縣位于長安城內,長安城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東邊為萬年縣,西邊為長安縣,長安周圍的其他十幾個縣以及長安城內的萬年縣、長安縣都歸京兆府管理。

俗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萬年縣和長安縣兩個縣衙在長安城是最為尷尬的政府機構,也只能維護維護治安,當個派出所,施政輪不到他們。

不過這兩個畿縣的官員品級蠻高的,畢竟也算是京官。

幾個激靈的衙役看到有馬車停在萬年縣縣衙,后面還有禁軍保護,圍在馬車旁的是宮女和宦官,頓時明白了三分,這是宮里出來了貴人。只不過是哪位娘娘還是皇子?

但是無論是誰,有這么體面的依仗,那肯定是他們得罪不起的。

過了片刻,幾名衙役簇擁著穿著綠袍的縣令和縣丞走了出來。

太上皇也就在此時下了馬車。

“院院長。”狄知遜結結巴巴,明顯有些吃驚。

當年他年少和周寒爭強好勝,最后因為使用不正當手段在西市進行“刷票”、“請水軍”,從而被關在大理寺的天牢,最后出來之后,大局已定,他也再無力回天。

但自從這次后,他的心性沉穩了許多,努力學習,用功讀書,終于在貞觀二年考中了進士,之后再靠他老爹的官場人脈,留在了萬年縣縣衙成了縣丞

而與他競爭的周寒還在外地苦逼的當著縣令。

“知遜你不會怪某當日判周寒贏了吧。”李淵下了馬車,笑道。

“沒有知遜怎敢記恨院長,院長為知遜恩師,又貴為太上皇,于情于理,知遜...心服口服。”狄知遜咬著嘴唇道。

他并不執著于輸贏,而是心理隱隱有一些不甘心。

“縣令難道要某站在這兒和你們說話?”李淵沒有在與狄知遜攀談,而是轉了個話題。

縣令是個中年官員,連連點頭,在前引路,邊走邊說道:“微臣范浩勛,敢問太上皇來萬年縣縣衙所為何事?可有微臣效勞的地方?“

范浩勛心里也如貓撓癢癢,好奇的不行,難道他最近犯了什么事?可是明顯不太可能。

當看到太上皇沒幾個正眼瞧他的時候,心里就明白了三分,太上皇是為了狄知遜而來的,不是為他!

“狄縣丞真是好福氣,不僅有個好爹,還有個好老師,起點就站在了我的終點.”他心里暗道。

實話說,身為京畿重地的萬年縣縣令,六品官,著實算是中上層高官了,而且這等縣令在皇帝心中也是有位置的。

沒過多久,便到了縣衙的后宅主廳。

李淵坐在主位上,看著兩人,開口道:“知遜,某也就不賣關子了,來此地就是過來找你,想請你幫忙。”

“院長乃是恩師,又是君父,但有吩咐,知遜莫敢不辭。”狄知遜起身拱手道。

“好,果然不愧是某醫學院出來的學生。”李淵頷首點頭,何事贊賞狄知遜的行為,他頓了頓聲,才開始說道:“五日前的皇宮走水案,刑部調查了這么多天依舊沒有進展,某與皇帝商量,要大理寺插手此案,而你是我中意的人選。”

“我?”狄知遜一懵,雖身為萬年縣丞,但他上任也不過兩年,資歷尚淺,經驗不豐,怎么會選中他?

“少年...某很中意你!”李淵笑著點了點頭,說道:“此案牽扯重大,若五日查不出幕后主使是誰,按照皇帝的意思,要夷三族,某雖然不同意這樣做,可有時不一定會如我的意,因為某也想睡得安穩些。”

看似是殺牽扯人員的三族,但是按照太上皇估計,到時候李世民真有可能血洗后宮,徹底清除后宮隱藏的各種勢力,到時候死的可不是幾百人!

而若沒有查到幕后主使,李淵也沒有理由阻止。

屠殺這么多人他可不會看的淡然。

“夷三族?不可能,陛下可是明君,秋后問斬的死刑犯都需要再三詢問三遍才能決定處斬,三族這可是幾百人乃至上千人。”狄知遜有些不可置信。

在他記憶中的李世民,除了有玄武門之變這個污點之外,幾乎堪為完人。

“難道你覺得某這一個太上皇會騙你不成?”李淵有些不滿,看到狄知遜噤聲不言,才嘆道:“皇帝的決定某扭轉不了,朝堂的所有人都扭轉不了,因為危險不集中于皇帝,而是皇后,有時候在堅強的盾總會有柔軟脆弱的地方.....

為了皇后,世民他...可以付上屠殺上千人的污名,或許對做皇帝,一個明君來說蠢得可憐,但是龍有逆鱗,觸之即死!

皇后就是世民的逆鱗!

知遜,你現在做的不是扭轉他的想法,而是盡心盡力調查此案,查出幕后主使!”

狄知遜黯淡的目光頓時明亮了起來,國之興亡,匹夫有責!

有股責任壓在了他的胸口,他朗聲一拜道:“狄知遜必查明走水案,不負院長厚愛!”

他對太上皇的不滿,頓時隨著這一聲煙消云散。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文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