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明月

第201章 以孝治國

第201章以孝治國

作者:七月新番分類:

”她說,小女已立誓,要為先王守孝,孝期之內,不敢言婚嫁之事……田葭這般說,老婦卻是不好逼她了。“

向弟弟后勝吐訴完那件沒辦妥的事后,君王后又苦惱地撫了撫頭上沉重的頭飾,埋怨道:”也不知是哪個長舌的宮人傳出去的,如今整個臨淄上下,盡是贊譽田葭的人,還有不少大臣來請命,說她這樣的純孝宗女被封為公主,真是齊國之幸,應該準許她的意愿……“

君王后的苦惱,來源于田齊從建國伊始,就在努力鼓吹奉行的道德觀念——孝。

春秋時,田齊的祖上本來只是外來的異姓大夫,在姜姓齊國生根發芽,逐漸壯大,最后擊敗了其他卿族,得到了民心,取而代之。

新的田齊,是在舊的姜齊基礎上建立的,可謂百業待興,田氏君主們忙不迭地認黃帝為祖,并造了“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等種種神秘預言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張目。

除此之外,新齊國建立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臣民的忠誠之心、擁戴之情。擁戴不難,田齊本就是在給足士人好處后才得以壯大的,舊姜齊代表的是貴族的利益,他們代表的則是士人的利益,但忠誠二字,在田氏這里就有點尷尬。

因為在這個過程里,田氏將太公望的不肖子孫們虐得夠慘夠可憐——齊簡公被殺,齊平公純粹是一個傀儡。到最后一代國君齊康公被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的土地作為食邑,就這一個城打下的糧食歸他吃。

而田齊的太公田和,則興致勃勃地去朝見周天子,列為諸侯,他們還不似趙魏韓三家另起爐灶,而是竊奪了姜齊的國號,依然稱齊國,這就是莊子諷刺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總之,田氏家族以姜齊卿大夫的身份竊奪國家,本身就是對君主的不忠,對忠誠的踐踏。如果大力提倡忠君愛國之心,那他田氏的篡奪又怎么講?

這種政治態勢下,田氏的幾位君主就聽信了齊儒“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的理論,開始大肆提倡“孝道”。

恰逢此時,春秋時的大宗族解體,五口到八口的自耕農小家庭成了齊國的社會基礎單元,而“養父母,愛父母”之孝,正好和這種社會結構相適應。于是孝就被田齊當成否定舊的宗法貴族國家,構筑新的君主專制國家的利器。就這樣,以孝治國,成了田齊的立國之本,治國方略。

正如稷下學者在《管子》中所言:“君不高仁,則問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則民簡其親而輕過,此亂之至也。”為了倡導孝道,齊國歷代君王亦是身體力行,在先王死后,雖然脫下孝服,但仍帶著白色孝帽,不食魚肉,只吃蔬菜,按照孔子提倡的喪葬禮儀,三年乃罷,出于孝道的輿論壓力,齊宣王看到靖郭君田嬰故意穿上齊威王的衣服來朝見他,也不得不避席而拜,還為此重新恢復了田嬰的相位。

君王后本人也是一個對孝道的奉行者,當年她與齊襄王私定終身,之后被封為王后,可她的父親太史敫卻說:“女兒不因媒人介紹而自己嫁人,玷污了祖宗名聲,不配做我女兒。”于是他終生不見君王后,君王后賢德孝順,不因為父親不見她,就失去作兒女的禮節,依舊每年都派人去照顧父親,屢次回莒城歸寧,頗得百姓稱贊。

不止是王室如此,齊國各地,對孝子孝女的褒獎也一直在延續,比如臨淄北宮家的女兒除去耳環首飾,到老也不嫁人,為的是供養父母,便被齊國官府當成了表率,齊襄公和君王后親自接見了她,加以表彰,為她立了坊門,遠在邯鄲的趙太后,也知道這個人……

齊國朝野對孝的推崇,可見一斑,所以當田葭借她被齊襄王封為公主一事提出,要為先王守孝的時候,雖然明知道她是故意拖延賜婚時間,可君王后也只能同意。

因為田葭很聰明,一句話就戳中了田氏政權的痛點,“田氏治國,最看重的就是一個孝字!”

這件事在外面都傳瘋了,尤其是齊儒、公羊家這些人,巴不得天下人人皆奉行孝道,賽著搶著褒獎田葭,而反對三年之喪的墨家則對此冷嘲熱諷,毫不例外地遭到了普通人的嫌棄,針對孝的辯論,也沒少在稷下學宮開展……這番熱鬧情形,將齊襄王之死帶來的陰霾也沖淡了不少。

眼看君王后在為此發愁,后勝卻笑道:“這是好事,阿姊應該欣慰才對,能有這樣一位孝女做表率,簡直是難得的祥瑞,倒是讓大王的新朝開了個好頭啊!”

他勸君王后道:”阿姊也不必強行奪情,這樣反倒不美,會被百姓說是不近人情。不如折中一下,在先王下葬之前這五個月,就任由她服孝!反正人在宮中,跑也跑不了!“

君王后點了點頭:”也只好如此了。“

她的兒子田建已經繼位,君王后代為執政,齊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隨著平原君卸任齊相,相位空了出來,其他一些職位也出現了人事變動,那些君王后不喜歡不相信任的人,將被一一換下,換上她信得過的得力人選。

作為君王后的異母弟弟,后勝自然水漲船高,做了齊國相邦之下,五官之一的”大行“,管的就是對外邦交。

與齊襄王時在秦、趙間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不同,篤定黃老無為清凈而治的君王后對如何治國,如何與外國交往,有自己獨到的看法,這種新政策,需要她信得過的人去推行。

”與諸侯交往,莫過于一個信字,除了燕國之外,其余秦楚趙魏韓五國,皆要發去哀訊……“

后勝精神一振,于王室而言,婚喪娶嫁,皆是外交手段,這是一個信號,意思是齊國已經放下狹隘的成見,希望與五國做朋友!

這件事,就要交給他這個”大行“去辦理妥帖了。

”趙國那邊尤其要派地位較高的使節,畢竟趙國太后,乃是先王親妹……“這時候,君王后倒是有點和趙太后惺惺相惜了。

”那安平君那邊要不要單獨告知?“后勝謹慎地問道。

”畢竟君臣一場,安平君也是齊國的大功臣,雖然如今君臣做不成了……“君王后嘆了口氣:”也要讓他知道,他的一雙兒女在齊國過得不錯,叫他還要念一點故國情誼!”

后勝明白了:“田葭、田虎與安平君的家書,臣會仔細檢查!”

君王后點了點頭,揮了揮手讓后勝離開,她沒想到,自己也會用這種下作的方式來駕馭一個已經離開齊國的重臣,她累了,她還得學會習慣君榻的如坐針氈,習慣額頭上無形的沉重冠冕,距離兒子長大成人,能夠執掌政權的那一天,還很漫長。

后勝告退后,自是要去“公主”田葭后,讓她按照宮中筆吏已經擬好的原文,抄一封給田單的信,無非是讓田單“安心”。

田葭這些天里一直穿戴著喪服,凡事都很聽話,可待她按照吩咐寫完信,等宮人取去封好的間隙,卻似是有意無意地對案旁百無聊賴,把玩腰上佩玉的后勝道:“大行的佩玉,莫不是長安君相贈的昆山之玉?“

后勝動作一僵,不過這本就是他故意戴出來的,所以也不掩飾,笑道:”是。“

田葭看著不遠處的宮人,料定他聽不到這邊的聲音,便道:”小女聽聞,大行與長安君相善?”

后勝點了點頭:“常有往來。”他頓了頓,也心虛地瞧了瞧周圍,還是沒壓制住內心的貪欲:”長安君可是我見過的,最大方的公子了,而且言而有信,為了窈窕淑女,可是會一擲千金的!“

田葭雖然不知道這是后勝的試探,還是其他,但事到如今,她雖以守孝為借口,成功拖延了君王后”賜婚“的時間,可事到如今能救她脫困的,能想到的人,也只有長安君了!

至于父親……即便不愿承認,但田葭清楚,對齊國的忠臣已經化入他骨髓,他是不會反抗齊國王室命令的。

于是她垂首道:“可否請大行替小女傳一句話于長安君?”

眼看那些宮人就要過來了,后勝也匆匆問道:“請公主快說!”

田葭捏緊了拳頭,目光堅毅:”告訴他,生死契闊,與子成說!“

PS:嗯,欠下的更還差一章,后天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