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導演很靠譜

第二百六十章 吹捧文學

施施跟沈媽媽相處的還不錯…

這么說吧,去年,她去廬州好幾次,沈長林只回了一次。

還說了要一起旅游啥的…

總之,兩人還算和睦。

沈長林睡了一晚,感覺jing神了不少,漱洗完畢,下樓,一大家子都來了…

沈爸爸陪著柳爸爸下象棋,沈媽媽則跟柳媽媽討論年夜飯…

沈長林跟四位老人打好招呼,然后低聲埋怨施施:“你怎么不叫我?”

“難得見你睡過頭,就沒喊你…今天要去公司嗎?”

“得去一趟…”

“今天還要去公司?”

“嗯,商量一下《智取威虎山》的宣發工作…”

“…那什么時候回來?”

“最多也就兩小時…宣發部門早就拿出了完整的提案工作了,我審核一下就行…”

隨口回了一句,沈長林拿起飯桌上的牛奶,一飲而盡:“我先去了!”

“…開車小心點!”

“放心吧。”

《智取威虎山》定檔春節檔,院線方面很支持,甚至給了超過《天將雄師》的排片待遇…

一方面長林影視這么多年積累的人脈,另一方面,徐可拍的確實不差…

還有重要的一點:《智取威虎山》的ip力量還是很強大的的,尤其是春節檔,大家拖家帶口的來看,《智取威虎山》必然是第一選擇!

宣發,無非通過多重渠道,包括傳統媒介、線下活動、社會化營銷、整合營銷等擴大電影的知名度…

傳統媒介,就是網絡媒體、電視媒體、報紙媒體、雜志媒體、電臺媒體等多種媒體宣傳,達到新聞點的扎實傳遞。

這屬于最常見的宣傳手段,也是最實用的,但凡有點票房企圖的電影,肯定要在這方面多砸錢;

線下活動,主要指線下觀影活動、首映禮、發布會、國內外電影節等大型公關活動,達到現場效果和傳播效果雙贏。

但《智取威虎山》,或者說春節檔期間的電影沒這個必要。

你只要把電影放在電影院,春節期間肯定有人觀影!

——看電影是一個眾樂樂而非獨樂樂的文化消費方式,很契合春節時期人們的文化與jing神需求。

重點還是網絡營銷…

怎么社會化營銷?

長林影視本來想跟德蕓社聯系,讓他們出一個《智取威虎山》的相聲,就是通過電影引導出《智取威虎山》,他們…提的條件太多了,然后就黃了!

換了青曲社,苗阜、王聲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不僅接了,好幾臺跨年晚會的相聲節目,他們表演的都是這個!

“西北玄天一朵云,烏鴉落進了鳳凰群,滿座皆是英雄漢,誰是君來誰是臣?”

‘天王蓋地虎!’

“寶塔鎮河妖!”

這幾句話太踏馬熟悉了!

畢竟是網文穿越流主角之間認親的暗號啊!

一系列營銷,直接讓《智取威虎山》預售票房破了億,這也是院線愿意給排片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當然是幾大院線都是聯合出品方的原因咯…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大v、影評家包括很多導演表達對電影的美好愿景祝福了。

作為長林影視頭馬,沈長林肯定要寫小作文夸贊一番的。

他的小作文閱讀量都不低的!

不過,他一直沒想好怎么寫…

畢竟吹捧是需要技巧的——《打擾了伯格曼》,阿謀的吹捧就很弱,說的是‘時勢造英雄’、‘那些優秀的作品影響了人類’…

你看看李胺怎么吹的‘《處女泉》,我連續看了兩遍,那天可以說是我的覺醒日,看完動彈不得,啞口無言,仿佛被導演奪走了童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當然啦,也有可能是因為阿謀對伯格曼不感冒,當他談論自己的真正的偶像黑澤明時候,眉飛色舞‘黑澤明是我在黑暗中看到的光’、‘百年電影史,涌現過無數才華橫溢的導演。他們基于各自的文化、信仰、歷史、經驗和愛好,用影像表達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理解。如果選擇一些帶來重要影響的導演,作為電影發展過程的中軸,那么黑澤明無疑不能被忽略,他甚至持續影響著今天的創作。’

沈長林…沒什么偶像級別的導演…

不過,吹捧徐可,那不是有手就行!

公司,沈長林聽到了一個新名詞——排片費!

就是給影院好處。

后世,這玩意是疫情期間爆出來的——一般來講,一家影院少數也要六位數的排片指導費,不給的話,就打壓你的排片!

以春節檔電影為例,基本上一部電影的排片費接近一個億…

算在發行費里!

這踏馬不合規矩?

制片方跟院線方應該是平等的,院線排片應該根據市場調節…

有個叼毛規矩,目前,一部電影的總收益包含院線收益、網絡版權收益,電視臺版權,航空及鐵路版權收益等等,網絡版權收益占比大概是總收益的10-20之間,大頭還是院線收益。

院線掌控最大的變現渠道,你不給,那就被壓…

沈長林很驚訝:“排片費?誰收的?”

“…幾家院線經理提的意見,還沒收…”

沈長林點頭:“他們要是敢收,我就不在影院上映了!”

“不至于的…”

“你把話放出去,敢找我們要排片指導費,直接停止發放密匙,而且,從此以后,但凡是長林影視出品的電影,都不會向這些影院發放密匙!”

郭松姜本來還想勸說一句,想了想,干脆點頭:“…行!”

沒必要這么慫,長林影視就是應該霸道起來…

“還有事沒?”

“…公司幾個導演都發了微博稱贊《智取威虎山》,你是不是也應該發一個?”

“小作文是吧…已經寫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徐導演在美國學電影時候,在紐約的華人區做義工,在那個機構里放映電影給華人華僑看,正好放了一部電影叫《智取威虎山》,當時他就對這個故事感興趣,后來北上,查閱了很多資料,了解了不少情況,決定動手翻拍;

但其實,《智取威虎山》這個項目,最開始是我想做的。

如果是其它導演,我肯定不會讓出來的,徐可導演…他拍的話,我覺得不會比我差!

香港十大名導,無論怎么排名,徐可導演肯定名列其中。

在我看來,徐可導演對香港動作電影的最大貢獻,就是以創造性的剪輯和動作設計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動作電影流派——新武俠!

香港武俠片包括動作片,是有傳承的。

胡金銓導演走的是日本劍戟片的路子,但是其中又加入了很多胡導演自己的風格,比如胡導大師級的光影,再比如通過剪輯進行動作敘事,人物從一個動作迅速轉變成另個一動作,營造凌厲迅捷之感。

劉家良導演走的是傳統功夫的表演路子,以套招為主線,很多中長鏡頭連續敘事,呈現完整的對決。

這類動作片講究一鏡到底,即使剪輯也不會讓觀眾感到強烈的場景或主次切換,這種動作方式需要演員有扎實的動作基礎,八爺和洪金寶導演早期也是走這個路子的。

不得不提的另一個人物,成龍大哥,成龍大哥在自立門戶后,對打戲的設計屬于開天辟地級別的,將一對多、對環境的利用、追逐戰、危險搏命的鏡頭等等全都帶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后也恐難有來者的高度,但他更多是依靠動作設計而不是鏡頭語言引人注目的。

這幾位的鏡頭多講究連貫、剪輯不割裂動作敘事、動作戲整體呈靜態流動、構圖工整。

為什么不提李小龍?

李小龍實在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為他的動作戲,別人根本就學不來。

徐可導演,他在剪輯方面繼承了胡金銓的凌厲派,且發揚光大,無論是動作設計,還是鏡頭的剪輯,都不再追求完整的動作邏輯,甚至是兩個鏡頭的切換加以完全不同的畫面,這就在某種程度上給了觀眾遐想的空間。

而且徐可電影的動作戲構圖不講究工整,劍走偏鋒,有時僅以角色的某個部位入畫。

這種對動作戲的鏡頭語言的革新,是私以為徐可對電影這門藝術最偉大的貢獻,當然這其中少不了無數香港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但徐可導演確實當得起開山祖師的名號。

《智取威虎山》,我很喜歡,甚至覺得是徐可導演北上以來拍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明天,電影就要上映了,大家可以進影院看看我說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