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披頭散發的坐在床榻上,因為幾天沒有梳洗,整個人顯得格外憔悴,下巴上的胡子渣也是老長,若是有人這時見到他,恐怕誰都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唐的太子殿下。自從東宮三衛被調走,東宮被龍武衛接手后,他就禁止任何人來自己的臥室里,甚至連太子妃也不行。這幾天外面雖然因為他謀反的事而吵翻了天,但是他這個當事人卻只能坐在這里,什么事也做不了。
李承乾現在心萬分悔恨,倒不是悔恨不該造反,而是悔恨當初不該派紇干承基這個小人去刺殺張玄素。事發前一天父親李世民來時,雖然處死了稱心,但顯然并不知道自己謀反的事,否則也不會只帶幾個護衛就來到自己的東宮,可是一夜之間,謀反的事就已經敗露,這顯然是當天晚上有人告密。
開始時,李承乾還不相信是紇干承基告的密,畢竟對方是自己身邊的衛士,也是他花大力氣豢養的刺客,可以說是他最信任的人,所以就算是對方失蹤了幾天,很可能被人給抓走了,但是李承乾卻相信,對方哪怕是死,也絕對不會出賣自己,所以在開始之時,李承乾甚至懷疑過杜荷等人背叛自己,卻怎么也沒想到,竟然是自己最信任的紇干承基出賣了他。
現在李承乾雖然被軟禁,而且朝武也沒人再敢上門拜訪,但是他對外界的消息卻并不是一無所知,比如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就經常派人過來,紇干承基背叛他的事,就是通過長孫皇后派來的人得知的。
說起來李承乾謀反這件事,最生氣的應該是李世民,而最傷心的。自然就要數長孫皇后,做為李承乾和李泰的母親,她對于兩個兒子之間的爭斗早就看在眼里,只不過手心手背都是肉,她這個當娘的,偏向哪個都不好,只能在間盡力調解。但正所謂兒大不由娘,李承乾和李泰都已經是成年了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皇位只有一個,他們兩個卻都想要,所以只能用盡全力的去爭取,也正是因為如此,長孫皇后在間的調解卻起不了根本性的作用。頂多延緩一下兩人撕破臉皮的時間罷了。
只是讓長孫皇后也沒想到的是,自己這個大兒子竟然有膽量謀反,而且已經準備了一段時間。在剛聽到這個消息時,長孫皇后一下子暈倒在地,甚至本來后還不敢相信這件事竟然是真的,直到見到李世民,親耳從丈夫口聽到這個消息時。她才終于正面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
李承乾想到母親,心也有些悔恨,不過緊接著他又想到與自己一母同胞的李泰,臉上的那絲悔恨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轉而變成一種刻骨的怨恨,同時口也陰沉沉的自語道:“我的好四弟啊,為兄這次落難,整個大唐最高興的。恐怕就要數你了吧!”
李承乾猜的不錯,他這次謀反事發后。李泰是自己府上高興的大笑不止,高叫著天助我也,不過高興歸高興,李泰在外面可沒有表露出來,特別是在老爹李世民面前,更是裝出一副沉痛的樣子,甚至還假惺惺的替大哥說情,希望父親看在父子之情上,可以饒過大哥一命。
對于李泰的這種態度,李世民也不知道是真沒看出來還是假裝沒看出來,反正他顯得十分感動,為此還特別夸獎了李泰,說他顧念兄弟之情,結果惹的李貞、李治等幾個小的都在背后腹誹不已。
李承乾謀反一事證據確鑿,相關人等大都也已經認罪,唯有侯君集軍功卓著,別人不好審問,李世民也念在對方于國有功,所以不想讓他被人審問,所以就親自去見了對方,結果侯君集一開始還死不認罪,直到后來李世民讓賀蘭楚石對他當面對質,賀蘭楚石是侯君集的女婿,早在之前就已經認罪,而且還主動交待了許多事,相當于后世的污點證人,所以他這一出面,這才讓侯君集啞口無言,終于承認參與了謀反之事。
隨著侯君集的認罪,太子謀反案也終于最后定案,再無翻身的可能。最后參與謀反的侯君集、杜荷、趙節等人全都被處死,漢王李元昌也是參與者之一,但是李世民念在對方是自己的兄弟,所以想要免除他的死罪,但沒想到卻被高士廉和李績等人反對,結果最后被賜死,算是落了個全尸,同時漢王的爵位被收回,全家被貶為庶人。
紇干承基因為主動舉報,所以被免除一死,而且還被任命為祐川府折沖都尉,封爵平棘縣公,算是升官晉爵,只是他這個都尉做的并不痛快,身邊的同僚都看
不起他,甚至還故意排擠他,結果一輩子也沒能再升官。
另外除了這些參與謀反的人外,其它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東宮屬官根本對謀反之事一無所知,比如張玄素、于志寧等人,不過他們做為輔佐太子之臣,身負著教導太子的責任,現在太子做出謀反之事,他們也有責任,所以大部分都被貶了官,只有張玄素等少數幾人因為時常勸諫,所以才被免于處罰。
太子黨羽被清算之后,最后就剩下太子李承乾還沒有被定罪,說起來也有些可笑,謀反的主犯還好好的在東宮里呆著,可是一幫從犯卻殺的殺貶的貶。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朝堂上為如何處置李承乾的問題,而吵翻了天,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謀反是罪無可恕,無論什么人都要被處死,哪怕是太子也不例外。
不過也有一部分大臣認為,太子雖然有謀反之意,但卻并沒有真正謀反,所以可以法外開恩,免除一死,不過太子之位卻是要收回,而且還要給予相應處罰。持這種觀點的人也不在少數,其以長孫無忌為首,畢竟再怎么說他也是李承乾的親舅舅,平時雖然不喜歡對方,但這時候卻也不想讓這個外甥身死,否則他妹妹長孫皇后還不知道會有多傷心。
對于這兩種觀點,李世民自然比較傾向于第二種,畢竟他本來就是個護短的人,當初最不喜歡的兒子李佑起兵造反,他也沒殺了對方,現在這個從小就受自己器重的大兒子也犯下相同的過錯,難道就因為他太子的身份,就要被處死嗎?
不過李世民雖然不想處死兒子,但卻又不好明著支持長孫無忌,所以只好就這么拖著,最后那些要求處死太子的人也看出這里面的玄機,再加上又實在不好再拖著了,所以只得妥協。最后結果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廢,并且被貶為庶人。
本來李世民還想故計重施,也把李承乾給送到李愔那里,但是李承乾畢竟是太子,身份不是李佑可比的,李世民的這個想法一經提出,立刻遭到大部分朝臣的反對,認為廢太子不能離開大唐境內,以免再出什么事端。不過李世民的腦子轉的倒挺快,大臣不讓把李承乾送到李愔那里,結果他立刻改口,把這個大兒子發配到正在興建的上海,那里是大唐的國土,而且現在歸李恪管理,以前又是一片荒灘,發配到那里也勉強說的過去。
隨著李承乾被發配到上海,整個謀反案也終于落下帷幕,不過這件事雖然結束,卻是另外一件事的真正開端,那就是太子之位究竟該由誰繼承?
本來這個問題好像并沒有什么可討論的,當初就屬李泰和李承乾爭位爭的兇,現在李承乾被貶,那么太子這個位子,理所應當落到李泰頭上,至少李泰本人是這么認為的。
不過事情并不像李泰想像的那么簡單,李承乾被貶后,雖然他百般表現,父親李世民也的確有立他為太子的心思,但是朝的武重臣卻與他的關系不太好,對魏王接替太子的位子都不太滿意,雖然李世民身為皇帝,但太子日后還要靠這些臣子輔佐,所以這些臣子們的意見也十分重要,也正是因為如此,讓李世民對是否立李泰為太子一事上,表現出幾分猶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朝堂還是民間,對于再立太子的事也都是議論紛紛,而且大部分人竟然都提出將遠在泗沘的李愔召回來,由他接任太子,畢竟相比李承乾和李泰這兩個哥哥,李愔無論在哪方面都比他們要強的多。
雖然當初李愔明確表示自己不會爭位,但現在情況特殊,將他召回做太子,不但可以得到大部分豪門貴州和百官的支持,而且連民間也會鼎力支持,可以說只要李愔一回來,現在因太子謀反而動蕩的朝政和人心就會立刻安定下來。
李世民對于召回李愔的建議也十分心動,畢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眾多兒子之,李愔無疑是最適合接替自己的人。但是他也知道,李愔有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很可能對這個太子之位并不感興趣,哪怕自己這個做父親的主動要求,他也可能會拒絕,所以李世民對此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早在太子謀反事發的第二天,得到消息的王子豪就將這個消息傳遞出去,通過飛鴿傳書,遠在泗沘的李愔也很快接到這個消息。只不過他在接到這個消息時,卻是忽然長嘆一聲,語氣幽幽的低聲道:“大哥啊大哥,看來你還是沒能逃過歷史賦予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