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1074章:大戰之前

__歷史小說_書客居

小說:、、、、、、、、、、、、

漢帝國的西征大軍來到疾隆坡沒有繼續向西推進,原因是以當前的兵力并不適合進軍,再來就是周邊還有“局外人”,不將季多羅王國和克什米爾區域解決掉,有后路不穩的威脅。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便是西高車。

匈尼特是在一場大戰中名存實亡,他們國內的阿蘭人是逃向了咸海,去投奔那里的阿蘭部落。北匈奴后裔是跟著阿迪亞巴特拉,他們不想繼續與漢人死磕了,聽說西邊的人比較軟弱,是作為一個整體的部落回歸本源。

名存實亡的匈尼特不管是從哪一方面來看都已經出局,漢帝國下一個要解決的目標就是西高車。

作為漢帝國的敵人,西高車是在元朔九年登上了舞臺,隨著與漢帝國作對的那些國家和部族相續灰飛煙滅,西高車是因為距離以及那一片沼澤海的關系才能存活至今。

漢帝國已經攻進匈尼特境內,不再需要跨越長度約有三百來里的沼澤區域才能攻擊西高車。在這種前提下,也是并不弱小的匈奴特面對漢帝國是那么的不堪一擊,西高車選擇了放棄棲息地向西遷徙的舉動。

峻稷山校尉部被設立起來,初期是防備西高車以及柔然部落聯盟,自然還有監控西域的任務。

柔然部落聯盟被解決掉,西域也回歸諸夏的懷抱,峻稷山校尉部剩下的職責就是針對西高車。

原先漢人并不了解峻稷山向西和向西北是一片跨度三百來里的沼澤地帶,更不清楚只有在短暫的夏季那邊才能行軍,等待知道這個情況之后,峻稷山校尉部其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峻稷山校尉部后面被選擇為組建第一個火器師的軍事單位,正是作為一個校尉部他們顯得有些多余,不裁撤的前提下,同時峻稷山也是一個重要戰略重地,選擇這里建設火器師還是相當合適的。

元朔十四年的時候,漢人是在峻稷山探勘到三處鐵礦以及一處銅礦,便是硝石礦也勘探到了一個。

三處鐵礦,一處為超大型的鐵礦,開采之后進行冶煉,發現這一處超大型鐵礦的礦石十分優秀。

當時的丞相府拿出一個建議,考慮到漢帝國日后必然會西進,是不是有必要利用起峻稷山那邊的資源,就地建設一個工業區?

考慮到長安與波斯薩珊的距離,再加上長安的資源是從各地運輸而來,以后西征需要用到的資源是海量,的確是應該在前方建設一個工業區出來。

元朔十五年,第四座火器建造基地在峻稷山落成,經過一年半的建設開始投入生產。

至今,峻稷山雖然依然無法生產成品的槍械以及青銅炮,主要是以生產零部件為主,為前線部隊的裝備進行維護卻是能夠辦到的。

事實上有全套生產線制造火器的工業區只有長安一個,其余三個是被人為限制。

能夠制造火藥的工廠在元朔十五年之前也只有一個,是在秦嶺山脈之中。到元朔十七年卻是猛增到六個,原因自然是隨著軍隊組建列裝火器,需要使用的火藥有增無減,再不多設幾個火藥生產工廠,火器只能當刺槍用了。

峻稷山已經不算是海外領地,是包括廣袤的草原被視為本土的一部分。

將軍府之前提出一個意見,希望在阿三大陸也建設起火器和火藥制造工廠,他們的商討僅是到了門下省就被否決。

火藥的制作方法一直是被漢帝國嚴密保護,保密力度遠比燧發槍和青銅炮的制作方法更高。

沒有火藥的話,就算各國造出燧發槍和青銅炮,又有什么用?

謝安麾下現在就有三萬八千多的火器部隊,各口徑青銅炮數量達到了驚人的四百八十門。

陸戰用的青銅炮,算上炮手以及后勤人員,不管口徑大小,一門就需要至少十個人伺候,隨著口徑的增大需要的人員就更多。例如一門陸戰用的一百八十毫米口徑,就需要兩個什來伺候。

在陸地上使用青銅炮并不是安裝、固定和裝填、開火,每一門青銅炮還要有專門的后勤輔助人員,比如運輸火藥以及炮彈,進行維護以及保養等等。

那還只是人,最小口徑的七十五毫米青銅炮,需要畜力是兩匹騾馬;最大口徑的二百二十毫米青銅炮,需要動用的騾馬則是需要六匹。這個還不算備用的畜力,可見想要在陸地上移動青銅炮是一件多么費力的事情。

燧發槍部隊要好一些,主要是步槍兵并不需要人去伺候,但是依然少不了龐大的后勤部隊。

火器師還沒有滿編,三萬八千多戰兵卻是有將近三萬的輔助人員,原因是越精細的武器一旦出現故障,真就不是像刀槍出現豁口再補一下或打磨一下就能繼續使用,需要的是專業人員進行維修。

正在巡視火器師營地的謝安,看到謝艾快步走來站在了原地。

“將軍。”謝艾行禮說道:“斥候匯報,波斯人分出一支偏師,以行軍路線推斷,是要往季多羅而去。”

兩支相隔一百二十里的的大軍,隨時隨地都有大量的眼睛在注視著對方,但凡是有點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對方的窺視。

“不出所料。”謝安對此真沒有太意外:“長史的意見是?”

“斥候還匯報,敵軍有收拾營地的舉動,料想是為了策應偏師。”謝艾沒有過多的猶豫,建議道:“敵軍偏師往季多羅而去對大漢有利,可以不做反應。敵軍向東推進,我軍卻不能沒有表示。”

西征軍隊沒有繼續向西,不代表波斯人有動靜會沒有應對。

“如此……”謝安早有計劃,只是以他的性格會與謝艾溝通,見謝艾已經發表意見,頷首道:“便遣羽林軍出戰。”

漢帝國只有兩支有特別番號的部隊,那便是虎賁軍和羽林軍。

早期的時候,作為具裝重騎兵的虎賁軍存在感非常強,的的確確也在戰場上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可是隨著火藥被投入戰爭,他們卻是消極了下去。

羽林軍是漢帝國第一支突騎兵、弓騎兵和輕騎兵的混編部隊,也是第一支編制人員超過一萬五千人的常備軍部隊。

與虎賁軍一樣,羽林軍在早期作為主力部隊,會出現在各個主要戰場之上。

與虎賁軍不相同的是,哪怕是漢軍開始使用火藥,羽林軍依然還是活躍在各個戰場,就是不再作為絕對的主力。

得到軍令的李均露出大喜的表情,對來人說道:“請回復將軍,羽林必定不會讓將軍失望。”

作為羽林軍的中郎將,李均與其他冷兵器的將校一樣,是對火器部隊的出現感到很大的壓力,稍微能夠安慰的是相比起步兵,他們這種以騎兵為主的軍團,哪怕是火器出現也還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為國羽翼,如林之盛!”

喊著口號,騎士控馬魚貫從轅門馳騁而出,身邊是跟著一匹馱馬以及另外一匹副馬。

羽林軍現在的滿編編制是三萬兩千人,謝安的軍令是讓羽林軍單獨出戰,應對已經動彈起來的近十五萬波斯軍隊。

出了營地的羽林軍,他們是根據自己的兵種開始聚集,很快就分出突騎兵、弓騎兵、輕騎兵和輜重隊的陣營,隨后是輕騎兵率先開拔向西而去。

他們雖然是騎軍,卻是裝備了數量龐大的馬車。

騎兵的輜重隊當然也需要有足夠高的移動速度,他們是為戰兵部隊攜帶包括作戰物資和生活物資的相關東西,還會攜帶立營需要的物資。

一支軍隊從來都不是那么簡單的。有太多的細節方面,一名將軍要是統籌能力差,又沒有一個合格的助手,軍隊分分鐘就要散架,然后就是崩裂離散。

羽林軍開拔出營的動作肯定是要被波斯斥候看見。

在接下來就又會是一場斥候間的追殺與逃奔,取決于發現情報的波斯斥候什么回去,消息才會被后方所知曉。

三萬兩千名戰兵,超過八千名輔兵,再加上數量不低于十二萬的馬匹,由高空向下鳥瞰就是一大片黑壓壓的影子在向西邊移動。

這一大片黑壓壓的影子自己是在進行分裂,大概四千輕騎兵和兩千弓騎兵脫離本陣,他們又每兩千輕騎兵和一千弓騎兵成為一組,隨后是形成兩個新的黑壓壓影子,以非常快的速度向西邊推進。

李均是親率所有突騎兵和剩下的部隊以正常速度行軍,他們很快就會與分出去的兩支部隊拉開距離,隨后會保持三十里左右的間距,一直到與敵軍發生接觸為止。

遠在一百二十外的地方,薩珊軍隊是經過六七個小時的忙碌才算是將營地該帶走的東西全部準備妥當。

在此之前是有一支為數六萬的步騎先行開拔,他們是一千具裝重騎兵、三千弓騎兵和兩萬普通騎兵,剩下就是徒步的步兵。

因為是步騎混編的關系,他們的行軍速度并不快,大概是以每小時七八里左右的速度在趕路。

這一片區域的面貌整體是一種荒蕪的地表,卻不止于形成沙漠或是戈壁,地面之上有雜草形成的植被,但是并沒有成片的樹林,有樹最多也是十來棵湊一塊,更多的是孤零零的一棵樹木。

波斯人因為是東道主的關系,他們對地形的掌握會更全面一些,規劃行軍路線是盡量靠近有水源的地方,要不然就算攜帶水源,有六萬那么多的人,走上百里的路程,別是后面沒死在漢軍身上,倒是渴死一大片人。

漢軍過來之后,第一時間做的就是做繪制地圖的工作,地圖并不會多么的標準,大概的山川地勢被畫出來,哪里有水源也進行標注,主要是更加重視水源的分布,一樣是為了方便行軍。

兩支敵我雙方的軍隊,他們都在向著對方行軍,要是速度方面沒有變化,夜幕降臨也沒有停下駐營,雙方的先鋒大概是會在八個小時之后發生接觸。

這一片地區之內,漢軍和薩珊那邊都是散出去大量的斥候,兩支軍隊沒有展開大戰,小隊與小隊之間的廝殺卻是非常頻繁。

漢軍這邊有做專門的統計,折損的斥候數量已經超過三百,其中失蹤的斥候六七十人。

波斯方面也有統計,只是數據沒有漢軍明確到個位數,他們自己的計算是折損了兩千余人。

這就是帝國,光是折損在大戰之前的斥候就那么多,換作小國的話,全國有沒有兩千軍隊都難說,更別說有這樣的斥候數量。

時間在流逝,天公卻是在這個時候與兩支正在行軍的部隊開了一個玩笑。

“怎么突然就烏云密布。”李均抬頭看著天空,眼睛看到了烏云中的亮光,下一刻是一道閃電向下劈,隨后耳朵聽到了轟隆的雷鳴:“全軍止步,工程兵立即構建營區!”

以海拔來算的話,這一片地區應該是算作高原。

漢軍對于高原的氣候并不是那么陌生了,尤其是一再參加北伐的李均很清楚高原雷雨天氣的恐怖。

其實就算是沒有雷電,僅是會下雨的話,除非是十萬火急的前提之下,要不然行軍也會被終止。

在這么個年頭,淋雨感冒之后可沒有速效的感冒藥,便是有中草藥用以治病也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

大概是相差十分鐘左右,相距七八十里的兩支軍隊停止行軍,他們中間的那些斥候除非是正處于廝殺階段,要不然都是趕緊尋找躲雨的地方。

漢軍斥候的條件絕對要比波斯軍隊優越,他們會找個地勢平緩一些的地方,遠離樹木避免被雷劈,再從輔馬的包裹里拿出麻布毯先披上,隨后再拿出與帳篷相同的布料再遮住。

老天可不會等待地面的人準備好再下雨,第一滴雨落下之后,整個天空仿佛是裂開了那般,剎那間就是傾盆大雨。

李均的帳篷當然是第一批立起來的其中之一,他站在帳簾一側皺眉看著又急又大的雨勢:“這雨來得真不是時候!”

可不是嘛?明明是氣勢洶洶地出征,半途卻不得不停下來,要是迷信一些都能往出師不利的方向聯想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shukeju

小說相關、、、、、、、、、

_歷史小說就在你最值得收藏的書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