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546章:因何變法?

第546章:因何變法

第546章:因何變法

一個部門同時擁有監督權和執法權將會導致權柄過重,要是公正廉明倒是一件好事,比如處理事務的效率會非常快,但要是腐化之后可就要無比的糟糕。

御史府在幾乎歷朝歷代都存在,大概是從有宋一朝才去掉執法權只有監督權,兩宋是將執法權交到了大理寺這個部門。

目前漢國的執法部門有御史府、廷尉署和各地的衙門,職權上面只是在面對的階級有區別,比如貴族、官員、百姓上面的區分,其余的權力沒有不同,都能執行監督、取證、辦案、判刑這一系列能決人生死的公務。

漢國創建僅是五年,還處于開拓期,開國的君臣暫時還沒有腐化……或者說是腐化到一定程度,再來是盡管分出派別卻傾軋現象不火熱,倒是還沒有出現嚴重的以權柄為黨爭工具的事情。

桑虞當然能夠發現自己被君王所疏遠,他知道是因為什么,卻不認為自己做錯。

事實上,生長在什么樣的環境,又是站在何等的角度,思想上就會有存在什么偏見,例如世家就是要站在世家這一邊,成了世家領袖理所當然也要為世家謀福利,要真的大公無私才是真正的不合格。

屁股坐在哪,為哪的人干什么活,小到持家,再則持族,大到治國,利益當然是要劃拉到自己這一邊,要說有什么錯的話就只在于主次關系出現了顛倒,比如身為國之重臣竊取國家利益到自己的家族,或是私人在集體干活卻摸東西回自己的家,簡單的說就是公私不分的貪瀆之罪。

到目前為止,桑虞都不認為自己身為世家領袖顧著世家集團的利益有什么錯,但他分清楚了公私的主次問題。他后來一直在思考,世家怎么發展,又怎么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與國家利益產生沖突,是在發展中與國家的利益契合。

本來桑虞是想不到自己覺得完美的方案,劉彥將西南半島劃為“冒險樂園”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思想大門。

以家族形式地向外開拓,于開拓中付出再獲得利益,符合有所勞有所得的理念,再則是自己得到利益國家也有好處,是一種看上去幾乎完美的共生利益。

認為看明白了的桑虞不再消沉,是想要重拾君王對自己的信任,那就應該有拿得出手的治國策略。

御使大夫看著位高權重,可也就只有監督和處置觸犯律法的百官職權,無法對內政和戰爭指手畫腳,桑虞只能絞盡腦汁地思索自己職權范圍內的改良。

“也就是說,大漢應當將監督權與執法權分開來,有專門監督的部門和執法的部門?”劉彥沒有掩飾臉上的驚訝:“子深……為什么會想到這個?”

劉彥是后世而來的人,哪怕不是學律法出身,但因為后世接觸信息簡單,有些信息哪怕是不想學也會時常看到,雖說不是專精但至少不會陌生。

其實后世的很多國家,其中就包括天1朝,很多部門是集監督與執法為一身,但宣判權卻是被獨立出去,只是律法規定是那么一回事,能不能真的遵循規章制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紀昌仔細回憶了一下,似乎漢國也沒有發生什么太大或者轟動的瀆職行為,甚至可以說官員犯事也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沒有發生什么大事,身為御使大夫的桑虞卻丟出這么一個重磅的改革議題,紀昌幾乎一瞬間就猜出桑虞是想要干什么了。

劉彥其實也是在回憶近期國內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思索下來并不覺得有什么事情能夠引出桑虞來談改革。他卻不像紀昌想那么多,以君王的立場作為出發點,自然是希望國家的律法體系越是健全越好。

“臣只是未雨綢繆罷了。”桑虞開心啊,劉彥已經很久沒有直接稱呼他的表字。他覺得自己這一步走對了:“大漢秉持以法治國理念,秦法過于苛刻,大漢一直在改良律法。律法可以改良,執法部門自然也能改良。臣以為,不如一步到位。”

劉彥也沒有掩飾喜悅,含笑問:“那子深可有章程?”

“臣有初步思慮,還需王上斧正。”桑虞越加覺得自己在這一件事情上的正確性,不止可以挽回君臣情誼,或許還能將名聲流傳于后世萬代,越是這樣就越謹慎,說道:“類如御史府,可在府衙之內劃出幾個所屬部門,如轉諸監督、掌執法、檢索取證、主持宣判。或對國體進行改革,分所屬職權專門設立的監督、執法、取證和宣判之府、署。”

劉彥當然是傾向于后面那個提議,要是前面那個只是內部的分權,實際上該部門的主官還是一手全抓。

有鑒于天1朝的一種普遍現象,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然后是不管哪只手都隨便亂伸,導致的絕對的權力導致的絕對腐敗現象,要是能夠從根本上來進行制約,那當然是再好不過。

紀昌在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插話了,再則說起來丞相府有權插手一切內政事務,說道:“大漢目前有御史府和廷尉署,御使大夫是要針對這兩個部門進行改變?”

說起來,桑虞其實還是要先和紀昌這個丞相至少是通通氣,不應該是直接捅到君王這里。紀昌理應是表達出不滿,屬于合情合理。

“僅是初步探討……”桑虞自然知道自己理虧,往大了說還是蔑視丞相。他不與紀昌事先溝通,其實還是內心有怨言,只以為上一次之所以被警告有紀昌搬弄是非的嫌疑。他不得不補充一句:“若有所作為必然是要匯報于丞相。”

劉彥現在的關注點不在于丞相與御使大夫的齷蹉,徑直對桑虞說:“子深細細道來。”

桑虞顯然是有做過很深的思考,對于微小改革與大動作改變提出自己的見解,但又不表現出傾向于哪個,很謹慎地表達出一切取決于君王的意志。

在隋唐初期的時候,御使大夫所屬就開始從擁有執法權轉變到只有風言奏事的權力,到了兩宋才算是真正地以國策方式確定下來,不過得說的是兩宋的御史一般就是個副職,但凡是位高權重的官員都會有一個御史的頭銜。而宋朝官員一般情況下是身負多職,實權官以及一系列頭銜多到嚇人,一般情況下除了實權官之外,另外的官職只是領俸祿的附屬品。

御史完全靠嘴巴吃飯是到了有明一朝,鑒于儒文化發展到明朝已經差不多爛到底,御史其實已經失去了本來的職責,變成博取名聲的工具,甚至是演變成黨爭的利器。

劉彥一邊喝茶一邊做出思考狀,他比較好奇桑虞的改革是個什么方式,直屬的御史府在這一次改革中會被定位在什么角度。

御使大夫從三公九卿制定型之后就設立,御史府一直以來的存在感卻不是太強,大多數時候是作為丞相府的附庸存在,相反是廷尉署可謂是兇名赫赫,但廷尉署更多的時候是皇帝用來對付百官和貴族的利器,才有廷尉是皇帝頭號鷹犬的說法。

在劉彥看來,由御使大夫親自提出的改革,恐怕不會讓御史府變成一個只有動嘴巴不能動手的部門?

果然,后面桑虞漸漸探出一些理念,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御史府可以轉變成為一個轉諸審判和定刑的部門,通俗說法就是轉變成為一個法院,中樞這個自然是最高法院,然后各州郡的下屬部門則轉化為地方法院。

那一刻劉彥其實是無比的吃驚,他很確定自己根本沒有向桑虞談及過類似的話題,可桑虞就把經過數千年醞釀和改革的“成果”給搬了出來。

劉彥確認自己沒有理解錯誤,桑虞的說法可能有些不同,理念上卻與后世的法院一樣,可不是到了兩宋或是明的那種“中央斷定天下重犯刑名”,就是法院只管依照律法和取證、罪行進行宣判。

“王上,或許應當將廷尉請來。”紀昌聽出了事情的嚴重性,那已經不是小小的改革,是關乎到了國家的體制。

桑虞還沒有講到廷尉署方面,對于紀昌的敏感只是看了一眼。

廷尉署在地方其實是沒有下屬部門,僅是屬于中樞的執法機關,地方上的衙門也不是隸屬御史府,各州、郡、縣的衙門實際上是隸屬丞相府,然后是軍方也有自己的律法機構,所以說能夠管得上律法的部門真的不要太多。

君臣三人暫時將話題扯開,想要深談自然是要等待庾翼到來之后。

庾翼下朝也沒什么耽擱直接回家,他目前最在意的是在南方的入侵,由庾氏主導的隊伍已經正式殺入林邑國境之內,進展和收獲上面頗豐。

在西南半島入侵的武裝已經劃分,軍方依然是將重心放在對糧食的掠奪上面,各家族卻是什么都搶。家族武裝不同于軍方的是,一邊劫掠和占領土地,另一邊發了瘋似得探勘資源,每發現什么資源立刻上報。

各家族上報其實也是迫于無奈,藏著掖著要是被別人上報,那官方的記錄里只會是屬于上報所屬家族。而官府記載屬于誰,誰就有多少年限的所有權。

林邑國對于被大舉入侵是一種懵逼的狀態,他們前一刻還以為東晉小朝廷完蛋了,可以肆無忌憚地去攻奪無力顧忌的東晉小朝廷疆土。然后是林邑的入侵還沒有開始準備,下一刻漢軍到來開始入侵。

“林邑國王已經派出使臣,一路走內陸,另一路走沿海,已經在來襄國的路上。”庾條是庾翼的兄長,但他的名氣比起諸多兄弟很是不如。他略略皺眉地說:“若是林邑使臣來稱臣朝貢,西南局面可會出現變化?”

庾翼立刻就笑了,說道:“西南局面為王上欽定。”

好像劉彥也從沒有掩飾自己的民族態度,一開始就擺明漢民族至上,雖說這種至上不是完全排斥異族,可由漢人主導融合是不變的。他對胡人或許還感到重視,對蠻與夷則是一種赤裸裸的蔑視態度,很不幸的是不管林邑還是扶南都屬于“蠻”的一部分。

“也是……”庾條還不太適應漢國的國情,感概道:“大漢雖有藩屬,卻不重視。”

想當初的東晉小朝廷,因為得位不正外加國家堪憂,對任何一個藩屬國都恨不得當祖宗來對待,完全就是一種本末倒置,庾條對比漢國之后才會有那樣的感慨。

兩兄弟談事情談到一半,家老急匆匆來匯報,說是秘書郎荀羨前來。

庾翼并不清楚發生了什么事情,見了荀羨也僅是得知君王召喚,他當然是答應召喚,卻不是與荀羨一塊前往。

“沒有聽說發生什么大事,王上怎么會派人召喚?”庾條想到了什么似得,說:“莫不是北伐戰局有變,或是南方……”

庾翼不知道的前提下無法回答,想的卻與庾條差不多,不敢耽擱趕緊更衣。

等待庾翼入宮之后,見到劉彥、紀昌、桑虞三人皆在,沒有看到軍方武將。沒有武將那就不是北伐出現變局,他那一顆提起來的心稍微放下,卻又想到是不是南方有變又重新提了起來。

對于西南半島被劃為各家族攻掠區域朝中不是沒有反對意見,只能說是反對意見很少,但官場從來就沒有絕對的事情,前一刻盡占上風,下一刻滿盤皆輸,類似的例子簡直多不勝數。

庾翼到來之后沒有貿貿然開口,稍微聽了一小會總算是回過味來,不是北方戰線和南方半島的事,但事情卻比前兩樣要嚴重千萬倍。

“針對律法相關進行改革?”庾翼其實是理解為一種變法,還是能夠影響千秋萬代的變法,既是愕然也是愣神,反應過來之后用著萬分詭異的目光看向桑虞:“體制事關國家,御使大夫此次變法因何而起?”

如果說包括劉彥在內那一批崛起于微末的人算是銳進派,還是那種根本不管什么舊例和慣例的激進派,漢國其實并不缺乏一些保守派。

激進派和保守派不一定有對錯,只是對待事物態度上的不同,庾翼直接問桑虞想要變法的原因,桑虞總不能說是圍了挽回君王信任吧?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