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無數人無數雙眼睛齊刷刷盯著各自眼前的立體投影。
這是分布在太陽快速開發系統護盾內側的數萬個光學攝像頭和多功能感應器捕捉出的畫面。
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捕捉太陽崩解時的量子規則變化。
這也是一次新的科學實驗。
同時這也成了人類最后一次,用肉眼見證母星恒星的余暉。
太陽此時的光芒早已不是平常模樣。
白森森的,顯得有些病態。
光譜測試顯示,此時太陽散發出來的光芒波長極短,頻率極高,紫外光占比極高。
最高占比的,卻是X射線光。
X射線的穿透性極強,但依然能被開發系統生物膜所捕捉,并快速轉化為新的生物電池。
人類依然在榨取太陽最后的剩余價值。
太陽表面的溫度已持續拔升到極其可怕的程度,比正常情況至少高出數十倍。
從瞬時功率上看,此時太陽對外釋放能量的功率等級極高,總輻射量為正常狀態的上億倍,但可見光卻變暗了。
太陽死亡的過程不同于普通恒星的死亡,這是人為導致的結果。
在龐大浩瀚的宇宙中,每秒每刻都會有恒星走向毀滅。
不同質量、體積、組成成分、反應鏈的恒星在死亡時,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有的是自有引力壓過了核反應的輻射壓力,導致恒星坍塌收縮。
還有的是核反應強度因為某些未知的原因過于猛烈,輻射對外釋放的壓力超過了引力作用,導致恒星以超新星爆發的姿態迅速燃燒殆盡。
在這過程中,輕元素慢慢合成重元素。
宇宙中絕大部分重元素,正來自恒星死亡后所釋放的物質。
恒星的“生老病死”,是宇宙現實物質的主旋律。
暗物質與暗能量則構成了另一個主旋律。
當然,即便相同的死亡姿態,也會因恒星本身的區別而對外釋放出不同的射線,可見光,以及形態各異的量子振蕩。
技術檢測部內,無數技術人員正嚴陣以待。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絕大多數數據收集與檢測的工作,但臨機決斷的重要決策依然需要人的掌控。
“太陽內核子的反應頻率已經達到100常量。還在繼續升高。”
一個常量指代的是過去平時太陽內部的核子反應頻率,意指每秒時間里太陽內部發生的核聚變與裂變的次數。
其數字極其龐大,用傳統的數學方法無法統計,所以合并統稱為常量。
“爆炸解體倒計時開始,還有九十三分鐘。”
“統一場能聚合凝膠已準備完畢。”
“智能運輸艦已部署。”
六十分鐘后,謝爾蓋的私人實驗室里,他正背負雙手看著眼前的監控投影。
他眼前的投影比普通人能看到的信息詳實很多,除視覺投影之外,還有能量流動建模圖。
按照謝爾蓋的設計,當倒計時走到最后三十分鐘時,技術人員將會往太陽內部瞬間注入大量統一場能聚合凝膠,盡可能減少太陽爆炸時對外造成的沖擊力。
在所有恒星中,太陽屬于小個子,其質量不足以支撐坍塌,所以太陽的死亡方式是類似于超新星爆炸。
“謝爾蓋博士,凝膠注射倒計時即將開始……”
“不用告訴我這些,按照預定計劃執行即可。”
謝爾蓋打斷了這人的匯報。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他都知道。
這本就是他制定的計劃,沒必要事無巨細的過問。
隨著倒計時結束,部署在太陽周圍的智能艦船頂端發射口緩緩打開,探出個尖錐狀的發射口。
一條條灰色的絲狀能量束自發射口噴薄而出,再交織成一張大網,往前彌散而去,迅速滲透入太陽表面。
所謂聚合凝膠并非真是人們通常意義以為的膠體,而是一種統一力場組合在一起之后形成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的致密形態,外在體現便是能量束。
在太陽內部,光子從誕生再到離開太陽,需要百萬年的時光。
但這些奇特的聚合凝膠體束狀物卻仿佛不受任何阻擋。
能量束在太陽內部的前進速度極快,達到1.5倍光速。
某種意義上,能量束本身就相當于引力線,介乎于三重空間的縫隙中,并且能在恒星內部混亂的量子風暴下保持穩定。
密密麻麻的能量束迅速靠近太陽核心,又在核子反應能量震蕩的沖擊下如同樹根般彌散開來。
太陽內部劇烈的反應并未在能量束的干涉下減緩,只不過釋放出來的大部分可怕能量卻并未逸散出來,而是圍繞著束狀物凝固了起來。
束縛住能量的,正是統一聚合力場能。
陳鋒通過虛能空間里眾人腦波直連分享的畫面看著這一幕,倒是眼皮一跳,倍感奇特。
這凝膠能量束讓他覺得似曾相識,與復眼棱艦用來切割人類艦船的網格鏈接有七八分相似,只不過二者的作用截然相反。
一個是撕裂,另一個是聚合。
不僅如此,凝膠束狀物壓制能量震蕩時表現出來的特性,又與球狀戰艦的凍結絲線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條時間線的二十七世紀,人類就已將復眼者透露出來的諸多絕技吸收了大半。
如今星鋒研究院下屬有個團隊正在嘗試完全破解棱艦外殼的材質特性,已有眉目。
一天過去,太陽快速開發系統所化的防御護盾自行解體,里面露出一枚體積大約相當于三千三百個地球的球體。
球體呈淺藍色,半透明,形狀渾圓,內有如水母長須般的交織網絡緩緩流淌,這是極高純度的漿電流在如同液體般流動的表現。
太陽變成了一塊巨大的供能電池,散盡了最后的光與熱。
新的能量來源帶來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
一些尚且需要計劃安排的大型實驗立馬被提上日程。
如今不管是太陽系內部還是外面的晨風帝國,所有科研項目都只有兩個核心任務。
通過瑪土撒拉星核找到更多上一個宇宙世代的奧秘,以及利用對舊宇宙的理解,終結太陽系內的異常現象。
別看那只是區區一個小型恒星的星核,相較于浩瀚的宇宙不值一提。
但可以打個比方,通過分析一枚地球上的碳基單細胞生物的生理結構與內部反應過程,便能至少反推出95以上的地球自然環境。
瑪土撒拉星的星核,便是來自上一個宇宙世代的“細胞”。
人類的目光將會透過這“細胞”,以管中窺豹之姿看見曾經的宇宙。
當人類徹底破解星核的奧秘,用另一條大統一公式總結出完整的星核中的宇宙規則時,穹頂自然被破。
這看起來很難。
但其實在謝爾蓋完成中位值的計算時,便已經成了水磨工夫。
只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驗以及更大量的計算,就注定能一點一點抽絲剝繭般的撕碎其神秘面紗,仿佛解開被纏在一起的線團。
看起來很難,可只要肯花時間,再復雜的千千結也終有被找到最優解的時候。
2615年,在太陽系內的基本相互作用強化效應即將壓過閾值,太陽系人口已經開始銳減時,謝爾蓋等人終于總結出了瑪土撒拉星星核中的舊宇宙大統一公式。
人類對新舊宇宙的理解,變成了一個蹺蹺板。
這頭是新宇宙的大統一規則,另一頭是舊宇宙的大統一規則。
至于中間的杠桿支點,則是由謝爾蓋找到,再由其他人完善拓展,最終求得完美值的“中位值”。
2617年,以儲備虛能為源動力的基本相互作用逆轉器開始做功。
壓在太陽系頭頂的可怕高壓戛然而止。
與此同時,經過百余年準備,耗盡數十萬個恒星的壽命,外面的人在半人馬座與太陽系的中間地帶制造了一個長度達到百億公里的長筒狀巨大發射器。
一束人工制造的超量伽馬射線暴,轟然射向太陽穹頂的上端。
這一次,人類要用自己的力量撕碎穹頂,完成破解復制它的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