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也算是一個老牌強國了,成為晉國和楚國的犧牲品才在數十年時間內衰弱下去。
以實力論的話,鄭國長期排在一等強國的梯隊,一度掉落到三流國家的梯隊,后面略略緩過氣來重新登上二等強國的位置。
能夠在春秋時期成為一等強國并不容易,首先綜合國力不能太沒有潛力,再來就是軍事實力要有保障。
拿晉國和楚國爭霸時期來算,晉國和楚國算是超級強國,齊國、鄭國、秦國處在一等強國的隊列,魯國、衛國、宋國、吳國、莒國應該是二等強國,能算是三等強國的則有陳國、萊國、曹國、徐國、鐘吾之類的國家,其余則是不流入了。
現在的話?估計是沒有了公認的超級強國,變成晉國、楚國和吳國排在一等強國的梯隊,鄭國、宋國排在二等強國梯隊,三等強國里面有秦國、齊國、越國,剩下的不入流。
每一個歷史階段計算實力肯定會有變化,根據的是當時哪個國家面臨什么樣的狀況。
所謂的超級強國是什么?有很大的國際聲望肯定是硬性條件之一,要不然哪怕疆域范圍廣闊以及人口、資源充足,雙拳難敵四手之下,一再遭到圍毆肯定也要遭。
有強大的名聲且本身實力足夠,更有愿意聽從指示的盟友,不是超級強國是什么?
之所以說諸夏大地目前沒有超級強國,根本原因在于不存在某位諸侯發出號令,其余諸侯立馬景從云集。
所謂的沒有超級強國,原因之一還有無法以單獨一個國家的實力橫掃列國。
看上去那么強大的晉國,一波內戰之后看似幾個家族變得強大,可實際上晉國的總體實力必然是遭到削弱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比如智氏想拼命能集結起五個軍團,要命的是其中的四個軍團會被其余家族牽制,能用在國外的僅剩下一個軍團。
說白了就是晉國內部太復雜,無法用全部的力氣對外。
不獨晉國,楚國其實也是一樣,需要花在內部的jing力永遠比用在外部更多。
吳國為什么能夠在現階段看上去光芒萬丈?不是他們的疆域遼闊和人口、資源充足,主要是他們內部團結,幾次打贏了楚國又帶來充足的聲望。
了解一下列國邦交的轉變就能清楚到底是個什么情況,以前諸侯不斷派人到“新田”,不管是純粹的巴結,還是請求晉君調解矛盾之類,能看到的就是晉國一片欣欣向榮。
“現在好多國家都往‘吳’跑了啊!”智瑤在看情報。
吳國以前的都城叫“梅里”,后來闊起來建了新的都城,以“吳”命名。
智瑤翻看翻去,找到了關于越國的情報。
大約在兩年前,勾踐被夫差放了回去,隨后過上臥薪嘗膽的小日子。
一開始夫差對勾踐的監視還挺嚴密,以至于越國上下的事幾乎都是由范蠡在操辦。
有相關的情報顯示了一點,也就是勾踐挺討厭范蠡這個人,偏偏又給予極大的權利。
智瑤納悶地想道:“勾踐為什么討厭范蠡?”
如果范蠡是楚國那邊給越國輸送的人才,其實就能夠解釋得過去,包括越國干挺吳國之后,范蠡立馬選擇歸隱這一條。
夫僚接過智瑤遞來的情報,看了一遍之后,說道:“其人有財,財來歷成迷,采購亦是來路難解。”
史書上的范蠡是一個極善經商的人,并且還總能從別人不知道的渠道獲得商品,再神不知鬼不覺地采購軍事裝備。
里面要是沒有貓膩,誰信啊?
商品總不能是從土里挖出來,肯定是有人進行制造。能夠制造出來,以常理來說肯定追求更大的利潤,走價高者得那一套規律。
軍事裝備的制造難度更高,想要成規模的生產需要有很大的底蘊,大宗的尋常物資買賣挺正常,大批量的軍需物資光制造就是一種麻煩,真不是隨隨便便哪個家族就能辦到的。
智瑤臉上有著謎一般的微笑,再次找出一份情報遞給夫僚。
這一份情報還帶著圖片,看上去是好像包含了楚國、吳國和越國的山川地貌。
“這……”夫僚還是看了相關的一些城邑名稱才琢磨明白。
“越國兵甲自楚國而來。”智瑤說道。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吳國高層并沒有察覺到楚國跟越國商貿上面的貓膩。
這么說吧,楚國跟越國的商貿往來太頻繁,一般是平常的商品里面夾帶了兵甲器械。
吳國各處的貴族或邑令絕對在里面有利益關系,比如收禮物收到手軟,又或是干脆設卡收稅賺了個盆滿缽溢。因為這一層利益關系,他們選擇了通下而瞞上,一點一滴在給吳國挖好墳墓。
楚國這一波絕對是跟晉國學的,并且還玩得青出于藍勝于藍!
晉國以前對吳國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玩法,贈予各種知識,還給輸送人才。
楚國對越國搞得卻是一波流的輸送,并且還一邊能有賺頭。
“所以越國干挺吳國也沒有風光多久,楚國抽回了支援立馬讓越國現出原形了?”智瑤心想。
智瑤不是那么清楚到底還有誰了解到其中的貓膩,一點提醒吳國的想法都沒有。
現在吳國正卯足了勁要挑戰晉國,很想用晉國來當踏腳石,擊敗晉國讓諸侯承認吳國的霸主地位。
這種情況下,晉國幫吳國,首先吳國不會相信,信了也不會感恩的。
智瑤對夫僚說道:“你往越國,如能謁見越君勾踐,務必使其明了善意。”
夫僚心里一苦,嘴上當然是應:“諾。”
智瑤話還沒有說完,繼續往下說道:“再往吳國,不吝財帛交好儲君友。”
夫僚能怎么樣?發現會是一個長期的出差過程,心里更苦,還是恭敬應:“諾!”
衰弱下去的吳國才是一個好的吳國,滅亡掉就太便宜楚國了。
智瑤給夫僚接觸勾踐,算是另一個預防的方案,以后肯定是能用得上的。
夫僚離去。
子貢過來。
“瑤聞吳君夫差啟運河?”智瑤問道。
那是夫差為了北上爭霸,決定開挖“邗溝”這一條運河,它路線是北過高郵后,折向東北,出射陽湖后又改向西北,至山陽入淮。
這一條被夫差取名“邗溝”的運河后面被稱為京杭大運河,乃是諸夏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挖掘的運河。
如果智瑤的史書沒有學錯,吳國還跟楚國開創了另一個諸夏第一,也就是約百年前吳國與楚國第一次在長江打大型水戰。
子貢聽得一愣,回過神來說道:“確有此事。”
他們這幫門徒跟其它地方的師兄弟一直保持著聯系,消息渠道比之一些大貴族還靈通。
智瑤吩咐道:“你攜百名學子出使宋國,再往吳國參與此事。”
原來是這樣啊?
子貢一下子就覺得難度不大了。
同時,他還馬上明白智瑤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安排。
智氏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進入尾聲,第二個五年計劃就是開掘一條從大陸澤到“邯鄲”的水利工程。
恰好吳國要開掘運河,派人過去汲取經驗絕對有必要!
子貢也走了,他不需要挑選人手,要做的事情是先聯系上在吳國的師兄弟,先把人脈那一部分給安排妥當,再帶上智氏這邊的人過去。
打從心里來說,智瑤認可了吳國的牛逼。
現在吳國也是年年用兵,今年打這個諸侯,明年又去招惹那個諸侯,還有余力啟動挖掘運河的大工程。
這一天,智申外出回家,第一時間召喚智瑤,說道:“明歲出兵伐宋。”
智瑤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
那是大趨勢下的需要,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反對而有所改變,并且智氏也不想在一片群涌洶洶的潮流下去當那個出頭鳥。
智申繼續往下說道:“起兵三‘軍’,不足額而征。”
懂了。
出動三個軍團,只是每一個軍團都是未滿編的狀態,要的就是恫嚇宋國,不是要真的血拼。
智瑤在安靜的聽著。
根據各個“卿”的述求,每一個卿位家族出動一個“師”的兵力,一個軍團需要有兩個滿編制的“師”,安排好相應的預備兵力,真的爆發大戰就要及時向戰場開拔。
智申說道:“鄭出兵二‘軍’,魯一‘軍’,衛二‘師’,薛二‘卒’,滕二‘卒’。”
這是晉國將會要求會盟列國出動的兵力。
周制下的一個軍團是一萬兩千五百人,一個“師”為兩千五百人。
那么,跟智瑤事先估測的差不多。
木已成舟,對吧?
其實哪怕這一波最終沒有打起來,對晉國的好處并沒有多少,相反是逼著宋國向吳國靠攏。
“當下晉國很難,不能無視宋國吞并曹國,又想要避免宋國靠攏向吳國,看看有哪個誰能站出來將事情辦成了。”智瑤倒是有點想法,問題是一點都不想出頭。
曾經的士燮說得很對,晉國需要敵人,還是能造成足夠威脅的敵人,才能夠保證國內的團結。
智氏很需要時間,外部有強敵能減少內耗,避免猛然間突然來那么一下。
所以了,智瑤不會在目前有那么多存在感,好好謀劃更久遠的未來也就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