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春

第三十七章 假設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dd”并加關注,給《》更多支持!

裴行儉的長時間沉默,讓李晨有不好的預感,說不定真實的情況比他預計的還要差。※%頂※%點※%小※%說,

他也沒馬上說什么,只是靜靜地坐著,神情比裴行儉平靜多了。

稍一會后,裴行儉也終于冷靜下來,與李晨面對面坐著,端著茶慢慢喝。

李晨也端起剛剛裴府下人為他送上的茶,吹了吹后,慢慢地喝起來。

“裴侍郎,你對時局的變化有什么看法?”最終李晨耐不住性子,率先開口打破沉默。

“青海局勢危矣!”裴行儉微微嘆了口氣,臉色越來越凝重。因為劉仁軌沒將擒獲一名吐蕃百戶,從這名百戶口中探知吐蕃軍隊動靜的事上報朝廷,因此裴行儉并不知道吐蕃軍隊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年后的戰爭。他以為吐蕃人還沒這么快動作,畢竟吐蕃贊普剛剛死掉不久。

李晨告訴王方翼吐蕃贊普死了,欽陵這一年多來忙著安撫國內諸部落,平滅叛亂的消息已經傳回國內,裴行儉也是知道。正國為知道這消息,并認可了其真實性,裴行儉覺得,吐蕃國內局勢還沒穩定下來,欽陵還會將心思放在國內,無暇對我大唐發動攻擊。如果情況真的這樣,并沒實際領軍經驗的李敬玄去青海主持軍務,也并沒什么不可以。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就行了。

以李敬玄中書令的職位,要鎮服青海諸將,那是完全可以的。

但要是真的有戰事發生,以李敬玄的軍事才能,那是完全不能勝任。現在李晨告訴他,抓獲的吐蕃斥候交待,他們正在準備戰事,預備在年后就對鄯州一帶發動攻擊,這如何不讓裴行儉吃驚。

裴行儉完全清楚事情為何會變成這樣,那就是因為李敬玄和劉仁軌在朝堂上爭斗的結果。

李敬玄在總章二年就升任西臺侍郎(即中書侍郎),并加同東西臺三品,兼任檢校司列少常伯(檢校吏部侍郎),后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又和山東士族聯姻,在朝中勢力極大。儀鳳元年,升任中書令,封趙國公。李敬玄能如此快升遷,主要是因為追隨了皇后武則天之故。李敬玄覺得武則天的信任,因此職位越來越高,在朝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不過這讓讓皇帝李治不喜,他感覺到了朝堂上力量的不平衡。

而劉仁軌是非常堅定的反對皇后武則天干政的大臣,一向看不起李敬玄,兩人一直關系不融洽,并在李敬玄升任中書令后,關系交惡,爭斗白熱化。劉仁軌原本就非常得皇帝李治信任,李敬玄因為武則天的關系而一再升遷后,李治對劉仁軌越加看重。

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話用在李敬玄和劉仁軌身上都不合適。兩個人都是肚量不大的人,特別是李敬玄。因為劉仁軌時常與他有爭斗,他對劉仁軌非常厭惡。劉仁軌這些年一直在外領軍作戰,而李敬玄在朝中。雖然兩人同列政事堂,但在朝中的李敬玄話語權明顯高于在外領軍的劉仁軌。兩個人爭斗越來越激烈,以致后來劉仁軌每有奏請,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見,從中阻撓,二人關系形同水火。

前些日子,劉仁軌上奏,以自己年事己高,吃不消高原生活,實在無力領軍與吐蕃作戰,請求歸朝,讓朝廷另派得力之人去鄯州主持軍務。劉仁軌在奏書中說道:“鎮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從來沒有領軍經歷的李敬玄當然極力推辭。

但已經厭惡李敬玄的皇帝李治,卻在這件事上偏向了劉仁軌。劉仁軌深得皇帝李治的信任,再加其人立下的戰功非常出色,雖然讓皇后武則天厭惡,但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在朝會上,李治面對李敬玄的奏請,難得霸道一次:“劉仁軌如果需要朕去鄯州領軍,朕也會主動前往,卿不得推辭。”

在朝議的時候當場下詔,任命李區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兼鎮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率軍抵御吐蕃的入侵。

裴行儉也知道,皇帝會這么決定,應該也是認為吐蕃贊普去逝不久,吐蕃國內還很混亂,掌握吐蕃朝政大權的欽陵,還在忙著四處滅火,平定叛亂,沒精力攻我大唐,因此敢讓李敬玄去主持軍務。不只皇帝這么認為,皇后武則天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朝臣們也大多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只要我大唐不主動進攻,青海戰事是不會發生的。可以說,讓李敬玄去鄯州,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朝廷這樣做,只不過是想化解兩位宰相之間的爭斗而已。

如果青海沒有戰事,李敬玄去那里呆了上陣子,根本不影響大局。

但現在卻探知吐蕃人正在抓緊準備戰事,年后就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讓深諳軍務的裴行儉憂心忡忡。更讓擔心的是,這樣大的事,劉仁軌竟然沒有上奏朝廷。要不是李晨剛才說,裴行儉還不知道鄯州方向已經打探到了這樣的消息。

不過裴行儉也馬上明白了劉仁軌不將此情況上奏的原因,如果這消息送到長安,那在朝議的時候,改派李敬玄前去領軍的決定,肯定會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李敬玄不一定能成行。

劉仁軌這樣做,明著就是公報私仇,利用李敬玄不懂軍務這一弱點,挖個坑讓他去跳。如果李敬玄到了青海,青海戰事暴發,李敬玄打了敗仗,那他的政治生涯也走到了盡頭,兵敗之責,肯定沒辦法逃脫,更何況皇帝對這個中書令已經挺厭惡。

“劉公,如此年歲了,為何還要這般做?”裴行儉在想了好一會后,心里喃喃自語。“這可是關系到我大唐國勢,身為當朝重臣,豈可以如此私心對待國事?要出大事的!”

他對劉仁軌一向很敬重,當前輩一樣看待。但現在發生的事,讓他對劉仁軌的好感少了很多。

裴行儉一向認為,個人利益之爭,不應該凌駕于朝事之上,拿國家利益來踐踏,特別是這種有可能關系國家存亡的大事。劉仁軌想借李敬玄不懂軍務這一點報復,讓李敬玄去青海后打敗仗,然后被朝廷懲處,這樣的用心太險惡,太自私,裴行儉對劉仁軌的印象一下子反轉。

其實不光裴行儉對劉仁軌的印象反轉,李晨也是。

雖然說原來的歷史上記載的就是這樣的事,青海之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劉仁軌一力舉薦李敬玄去鄯州領軍之故,但在真實地看到事情的發展,劉仁軌為了報私仇,竟然把探知吐蕃人準備攻打我大唐的情報都壓下不報后,他對劉仁軌沒太多好感了。

“裴侍郎,我覺得,如果青海之戰馬上暴發,而我大唐指揮軍隊作戰的是李中書令,那這場戰,我們可能會慘敗!”李晨輕輕地說了一句。

裴行儉默然,最終還是點點頭,認同了李晨的話。

“裴侍郎,我覺得,如果你代李中書令去青海領軍,那情況會完全不一樣!”

李晨突然之間崩出的話,讓裴行儉愣了一下,滿是愕然。旋即搖搖頭,苦笑著說道:“這怎么可能?朝廷已經下詔委李敬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青海鎮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總攬青海軍務,李中書令也接受了這個任命,正準備前往青海。”

“我覺得,裴侍郎才是此次大戰的最佳領軍人!”李晨再次堅定地說道:“如果李中書令因故不能成行,那裴侍郎會向朝廷請命嗎?”

“不能成行?為何?”原本起身,踱步走到窗戶前的裴行儉,猛然回轉身,精光四溢的眼睛看著李晨。

李晨被裴行儉這樣的反應嚇了一跳,趕緊跟著起了身:“裴侍郎,我只是假設而已!”不過話雖然這樣說,李晨猛然間冒出一個心思來,要是李敬玄真的因故不能成行,朝廷是不是會派另外的人去領軍?如果李敬玄真的病了,或者因故受傷,沒辦法騎馬走路,那是不是真沒辦法去青海了?

一想到這些,李晨的心有點怦怦亂跳的感覺,他強自將一些不實際的想法壓了下去。

裴行儉又看了李晨一眼,深吸了口氣,道:“如果李中書令真的不能成行,朝廷肯定會派其他大臣去領軍。”

“那裴侍郎會請命出征嗎?”李晨追問了一句,問出口后,他又覺得好像這樣問有點不合適。

裴行儉并沒馬上回答,而是坐回了案邊,喝了口茶后,微微笑笑,道:“我們先不討論這個問題,我聽仲翔說,你在青海之事上有不少獨到的見解,今日能否說與我聽聽?”

“裴侍郎如此要求,在下自然不敢拒絕,只是一些希望你不要計較我所說一些過激之話,不成熟的地方也請別見怪!”

“那自然是,我洗耳恭聽!”

王方翼在寫給裴行儉的信中說了很多稱贊李晨的話,特別說了李晨在許多事上的觀點與一般人不同,聽著讓人受益匪淺。裴行儉也就來了興致,今日聽李晨說了這些話后,他對李晨也有點刮目相看,想再聽李晨說說關于青海的事。

李晨也就在裴行儉的注目下,很冷靜地把他對青海戰事的總結說給了裴行儉聽。

這些話,一些與王方翼說過,一些和劉審禮交流過,李晨再總結了一番,以更流暢的語調,說給了裴行儉聽。裴行儉沒插嘴,很認真的聽著。(小說《》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dd”并關注,速度抓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