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春

第十四章 驚人之語

正聽的認真的李晨,沒料到王方翼會突然問他這個問題,愣了一下后,下意識地回答道:“是因為吐蕃贊普去逝了。”

說來也湊巧,在這一點上,后世時候李晨剛好看到過相關的分析,歷史資料中就是寫著吐蕃人因為其贊普去逝,不得不停止戰爭。

因為青海之戰與大非川之戰在歷史上挺有名氣,酷愛歷史的李晨,對這兩次戰役也多了一點關注,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剛才王方翼所說的一些情況,他也清楚,并且他讀歷史資料的時候,是以上帝視角看待問題的,相對來說,對這件事情的判斷比當事的王方翼更明白一點。

甚至他可以說出大唐與吐蕃之間數十年戰斗中哪些招式是有效,那些是臭招,如果大唐改變一下策略,會有什么效果等等論斷。

王方翼問他為什么吐蕃人會停止戰爭,他下意識地將他知道的情況說了出來。

但李晨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個下意識的回答,卻讓王方翼驚的目瞪口呆。

王方翼一下子從座上站了起來,顫抖著聲音問道:“什么,你說吐蕃贊普死了?芒松芒贊死了?”

“難道王刺史不知道嗎?”問出了這句話后,李晨頓然醒悟,在這件事上,吐蕃人可是費盡心思隱瞞,不將其贊普去逝的消息傳出去,所說這消息隱瞞了三年,吐蕃國內形勢穩定下來后,這才向外界公布。突然間,他感覺自己沒辦法自圓其說了。

道破天機,有時候雖然會讓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但沒有合理的解釋,別人不一定會信,即使事實真的證明了你說的是正確的,但別人如果聽不到你合理的解釋,依然會對你持懷疑態度。

李晨現在要想的,就是怎么合理解釋他沖口而出的這個論斷。

吐蕃贊普死了,這應該是千真萬確的事,因為后世的歷史書上就是這么寫的。青海之戰暴發的時候,吐蕃人已經將前一任贊普死去的負面效應清除,吐蕃國內的勢力也在經過清洗后,重新掌握在祿東贊的后人手中,吐蕃人有精力、有能力發動對外戰爭了。

王方翼一眼虎目有精光在閃,他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著李晨看,直把李晨看的嚇了一跳。

但說已經說出口了,而且說的還非常肯定,李晨也只能硬著頭皮將事情說下去了。

“去年時候,我師父就從幾位認識的胡人嘴里,打探到了這個消息,并得到了確認,其贊普應該去逝快兩年了。吐蕃國內因為其贊普的死,而出現了大的動蕩。我以為,這事大家都知曉了,沒想到,王刺史竟然不知道。”牽強的理由說出來后,李晨竟然松了口氣。

“原來如此,竟然……如此,想不到竟是芒松芒贊死了,吐蕃人才停止戰爭,”王方翼眼中露出異樣的光芒,但旋即長嘆了口氣,恨聲說道:“可惜,如此大好機會,我們竟然沒有掌握,讓吐蕃人有機會處理國內亂事。”

王方翼認為,如果吐蕃贊普去逝,那吐蕃國內各大勢力之間肯定會起爭斗,要是能利用這機會,聯合一些吐蕃國內的力量,那有可能可以讓吐蕃國內更加一團糟。

堡壘最容易就是從內部攻破,這是王方翼堅信的一點。但現在李晨說,吐蕃贊普去逝已經快兩年了,那兩年過去,吐蕃國內并沒有大的內亂起來,青海一帶依然駐鎮著幾十萬吐蕃軍隊,也就是說,吐蕃國內的局勢已經平穩下來,而我大唐失去了趁吐蕃國內亂事起來,狠狠打擊一把的機會。

不過王方翼依然對李晨的話表示懷疑,因為大唐并沒打探到吐蕃贊普芒松芒贊已經去逝的任何消息。一般情況下,這么大的事,總會有消息傳出來的,按理,吐蕃贊普去逝,應該派使團到長安傳訊,大唐也會派出使團前去吊唁,畢竟現在下嫁吐蕃贊普棄宗弄贊(也就是松贊干步)的文成公主還活著。

想到這,他眼冒精光地看著李晨,再問了一句:“李公子,你確信吐蕃贊普芒松芒贊已經死了?”

“千真萬確!”此時的李晨,自然不能否認前面所說,只能硬著頭皮再次確認這件事。“我不知道為何大唐方面沒有打探到這消息,但我師父確實在去年就已經知道這事。當時我們并沒將這件事當回事,畢竟和我們沒太多相干。”

什么事情都往已經去逝的老和尚頭上推,李晨覺得這是解決麻煩的一個好辦法。

王方翼又注目李晨看了一會,也終于沒再問什么,而是走到李晨房間內的案前,想了一下后,提筆寫了一點東西,然后喚過外面的一個隨從,令那名隨從馬上將他匆匆所寫的東西,送往長安。

當然他并不是以奏報的形式將吐蕃贊普去逝的消息上報朝廷,而是以私信的形式告訴自己引為師長的人物裴行儉,讓裴行儉去求證這事。

他也會在隨后時間,派人去打探證實這事,也會將此消息告訴坐鎮鄯州的劉仁軌。

在做了這事后,已經調整好心緒的王方翼,又在李晨身邊坐了下來,慢悠悠地喝茶,準備再和李晨探討這事。剛才時候,他還在猶豫,是不是將一些可以算機密的事告訴李晨,現在看來,這一點完全不要擔心了,李晨給他的驚喜,注定比他預想的要大了。

在慢悠悠地喝了兩口茶后,王方翼又低聲說道:“這段時間,我大唐朝中也有一些事發生。太子李弘暴斃于合璧宮,陛下立雍王賢為皇太子,想必此事你也聽說了吧?朝中有事,朝廷對是否傾全力攻打吐蕃人也猶豫不決,不過朝廷并未撤減青海的鎮軍,反而繼續增兵,看來不久的以后,朝廷將會對吐蕃人大舉兵事,目的就是想徹底解決盤居在青海的吐蕃人所帶來的問題。”

頓了頓后,王方翼又問道:“李公子,如果戰事發生,你對戰事的進程有什么看法?”

看到王方翼很認真地問他,李晨猶豫了一下,很肯定地回答道:“如果朝廷一直令劉相公領軍,不另換其他不懂軍事的人主鎮青海,那此戰我大唐軍隊即使不能取勝,但也不會落敗。如果軍事布置妥當,應該能取得勝跡!”

李晨的話,又讓王方翼聽了一驚,“臨陣換將?你是說,朝廷會將劉相公換走,另換其他人領軍?”

“這樣的事很可能會發生,我聽我師父說,劉相公和中書令李敬玄李相公不睦,在許多事上有紛爭,要是一些布置上的事,李敬玄公報私仇,那劉相公可能不愿意再領軍。如果不是劉相公這樣德高望重的大臣領軍,在青海附近的諸軍不一定能很好協調,如果再有一庸才來領軍,那說不定會有麻煩事!”因為先知先覺,知道歷史上青海之戰的慘敗,李晨清楚他所說的事,如果沒有意外因素干擾,會如原來的歷史進展一樣出現。

大唐在青海之戰中遭遇慘敗,徹底丟了青海之地,吐谷渾復國再也無望。

但他又不能把事情說的很直白,畢竟這事情沒發生,現在依然劉仁軌坐鎮青海指揮,劉仁軌與李敬玄之間有沒有紛爭,是不是鬧的不可開交他也不清楚。

先知先覺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找不出一個合乎情理的理由來解釋的話,也是很讓人頭疼的。

李晨在老和尚的教誨下,雖然心境沉穩,但畢竟接觸的事情及人員并不多,遇到一些事情時候,隨時應變的能力不足,特別是在面對王方翼這種聰慧過人的歷史名人時候,許多話沒辦法說的很圓滑。

李晨的話,自然讓王方翼更加的吃驚,他怎么都想不到,這樣一個少年郎,對青海的形勢竟然有不同于一般人的了解,能做出這樣的判斷。

連劉仁軌和李敬玄之間有紛爭的事都知道,此子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物?他那位師父神通也太廣大了吧?要知道,劉仁軌和李敬玄之間不和,王方翼也只是略微耳聞,了解并不多。

朝中官員有私怨,這也是很正常的事,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將私怨帶到公事上,公報私仇來。

王方翼覺得他很看不明白李晨這個人,不過他心境也很沉穩,并沒將更多的驚愕表露出來,而是繼續與李晨討論青海之事,其他一些相關事項也都講了一下。

李晨當然沒辦法了解王方翼的內心變化,他以為王方翼已經接受了他的解釋,不對他所講的理由產生懷疑。心里輕松之下,也滔滔不絕地和王方翼討論起了青海之事,把他后世研讀歷史書籍時候知道的一些情況,在經過自己的粗略加工后,講給了王方翼聽。

他的這些論調及觀點,自然讓王方翼驚訝和意外。

王方翼也進一步相信,這個叫李晨的少年郎,絕對不是一般人物。

有一點王方翼可以確定,那就是這個少年人確實是個人才,無論是文武方面都是這樣,如果加以培養,以后定會成國之棟梁。

他在起了要更清楚打探李晨的身世的同時,也越加想將這個人才推薦給朝廷,讓李晨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