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大牌

第三百七十一章 誠意(5/5)

說韓國小國寡民應該并不為過!

國土面積是中國的百分之一,人口僅4700萬,是中國的30分之一。

但正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卻能達到人均4.3次的觀影人次,與美國人均年觀影次數持平…

不過就算持平又能怎樣?

天花板就在那!

韓國電影崛起20年,從一無所有到奇跡般地擺脫了電影弱國的地位,至少在本土上與好萊塢電影分庭抗禮,甚至還取得了一定的優勢,走出了一條韓國特色的電影道路,成為亞洲電影的標桿。

這條道路就是一條旗幟鮮明的“反好萊塢”的道路,好萊塢擅長科幻、動作,重視大制作、大場面,重實效、輕故事;韓國則在小制作、小成本上發力,甚少染指科幻、戰爭題材的“商業大片”,偏愛拍攝以情感和故事見長的電影。

受本土市場所限,縱然已經在對抗好萊塢上取得極大成功,但近幾年來,韓國電影的增長還是現露疲態。

如同香港一樣,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韓國電影從一誕生開始就扛著走出去的使命。

高平均觀影人次意味著一個市場的成熟,也意味著增長乏力,走出去的策略已經刻不容緩。

韓國電影的天花板出現了!

韓國一批電影制作人認定了,如果韓國電影想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那么必須經過的路徑就是中國市場。由于中國的電影市場空前巨大,可以通過中國將韓國電影品牌化進行宣傳。

愿望很美好,現實很打臉!

從2006年開始,從韓國進口到中國的電影不過才20幾部,票房最高的是《雪國列車》,僅七千多萬票房,在韓國票房非常不錯的《狼少年》、《開心家族》等片票房才三四百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所謂的中韓合作、合拍僅限于演員和導演等小范圍內的人員交流。

文化差異、制作模式不同和演員班底易地后容易水土不服!

所以,韓國方面想搞合拍片!

韓方出創意,中方則提供資金還有演員。

但是,如何做呢?

這幾年,中韓兩國多綜藝項目的合作都開花結果,電影上卻鮮有膾炙人口的案例出現。

希杰集團很著急!

這次他們是帶著巨大的誠意過來的!

他們準備了一個創意,分成兩個版本,一個是中文版,一個是韓文版,同時啟動!

《奇怪的她》、《重返二十歲》…

坦白講,一個國家的電影跟文化是息息相關的,韓國的流行文化是長板但大師級文化作品卻是短板,中國有《紅樓夢》日本有《源氏物語》,韓國有什么?《春香傳》?

像《熔爐》這部電影,確實拍得挺不錯的,但中國網民一看這和人權有關,立馬就在心里多加了幾分。

其實這個就像《V字仇殺隊》一樣,里面一句“政府應該害怕人民,人民不應該害怕政府”,就瞬間把一些人的G點給戳中了,于是馬上就變成經典偉大之作品了。

我就問你們誰看過《熔爐》…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流行文化都是從積淀中發掘出來的,像日漫美漫或中國武俠小說都有非常多的民族特色因為是有大師作為鋪墊的,比如《臥虎藏龍》里譚盾大師的作曲,《天空之城》里久石讓的作曲,又或者《阿凡達》里體現的西部片精髓,這些都不是說簡單的載歌載舞、光鮮亮麗、物質繁華的韓流所能達到的。

很多人說什么,韓國商業片亞洲稱王?

實在夸張,在票房領域,甚至都不如星爺一個人的數據,韓國票房大熱到了境外就完蛋,這是很多韓迷最心酸的事實,包括他們心醉神迷的所謂千萬票房巨制《海云臺》、《老手》、《鳴梁海戰》、《雙面君王》,在海外的票房和口碑都很平庸,韓國影史票房第一名的《鳴梁海戰》,全球總票房為1.359億美元,折算人民幣只有9.1億元左右,還沒《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那部動畫片高,跟齙牙馮主演的《老炮兒》差不多,而老炮在2015年的華語票房榜只能排第8。

這點票房成就算哪門子“稱王稱霸”?

想當年,8090年代香港商業電影最輝煌的時期,整個東南亞都是港片的巨大海報,好萊塢都對香港電影人推崇備至,甚至虛心學習其中的很多優勢,韓國商業片,還遠沒有這么大的國際影響力。

對比一下北美市場,華語電影每年都有好幾部破百萬美元的佳作,韓國電影呢?

就說2018年,《唐人街探案2》北美票房198.4萬美元、《紅海行動》,北美票房154.3萬美元;

韓國電影北美最高成績是《與神同行2》120萬美元…

前一百名,就只有一部《與神同行2》…

真正意義上走出國內的亞洲電影,還是阿三還有日本!

韓國電影算個屁!

被追捧的韓國電影,大概有兩類。

一是被精致包裝成電影的韓國電視劇。

另一種則是政治正確的韓國電影。

第一種屬于催淚型,各種苦情親情愛情,像什么《婚紗》、《雛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