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時候,鼓聲陣陣,曉色深沉,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氣候曰益寒冷,天上不時飄落鵝毛大雪,風在呼嘯,好像是一柄柄銳利的刀子,街道上的行人,全身上下,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免得裸露的肌膚,被厲風割得生疼。
這種天氣,即使是家境貧寒的低層百姓,也會留在家中,卷著打著補丁的被褥,蜷縮在床榻角落中,悠然安睡,若不是迫不得已,想來沒人愿意在外面行走的,不過世間萬事萬物,也有它公平的一面。
有得必有失,朝廷的官員權貴,在低層百姓的眼中,那是仰視的存在,可是在這種時刻,卻不敢留戀溫暖舒適的被窩,以莫大的毅力,從溫柔鄉中爬了起來,冒著冰冷雪霧,顫顫栗栗的向皇城而去。
每當這個時候,一些官員,特別是有些年紀的大臣,情不自禁的懷念楊廣,要是這位皇帝在位的話,肯定不用這么辛苦,且不說要冒著嚴寒風雪晨起早朝,恐怕連官署都不用去了,反正在最后的幾年,煬帝只顧享樂,哪有臨朝視事的心思。
當然,這個大逆不道的念頭,也只有在心內的深處,稍微想下,瞬息之間,就掐滅了,根本不敢再冒出一絲一縷,雖說,現在是圣明天子在位,素來仁厚寬宏,不計前嫌,但是眾所周知,再仁慈的皇帝,也容不下膩臣,謀反、欺君、大不敬,這些,都是不能赦免的滔天大罪,稍微沾邊,今后的人生根本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甚至連姓命都難保,更不用說主要的策劃者,絕對是滿門抄斬,誅連九族的重罰,誰敢輕而視之。
所以,朝廷某些官員,十分佩服李靖,在暴風驟雨之中,居然這么鎮靜,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不愧為當朝名將,易地而處,很多人覺得,自己肯定坐不住,奔波走動是必然的事情,不像李靖那樣,閑居在家,閉門謝客,不聞世事,一點兒也不關心案情的進展。
當然,朝廷從不缺乏聰明人,他們自然理解李靖的舉動,這種情況下,一動不如一靜,無為才是有為,奔走只會增加皇帝的懷疑,清者自清,大家心中有數。
早朝開始,文武百官列隊進殿,宮殿之中,點明火把燈燭,角落擺著數十只暖盆,炭火正紅,眾人魚貫而入,立即覺得暖融融的氣息撲面而來,凍得微僵的身體,慢慢的軟化下來,頓時感覺舒服了很多。
文武百官,小心翼翼的活動身體,舒緩筋骨,值令內侍見到了,卻別過目光,籠在袖中的手掌,不停的摩挲,忽然發現殿門珠簾晃動,急忙停下動作,輕輕咳嗽了聲,眾人好像收到信號,瞬息之間,場面好像定格起來,待李世民龍行虎步進行,看到的就是文武百官滿面肅然,恭候大駕的模樣。
“參見陛下……”就在李世民落坐的同時,洪亮的聲音,在大殿之中回蕩,李世民抬手,示意朝臣平身,完成了禮儀,百官歸位列坐,又開始進入早朝議事的環節。
到了冬季,不僅動物休眠,連人類的活動也減少了,無論是邊境地區,還是中原各州縣,好像沒有什么事情發生,朝廷大臣的也輕松了很多,即使明白這是由于大雪封山,交通不順的原因所至,不過天意難違,大家卻不會去點破,因為實在是沒有辦法。
在冬季的二三個月里,長安城與京兆各地聯系,也頗費幾分力氣,更加不用說千里之外,萬里之遙的地方了,消息不暢,政務自然減少,才半個時辰不到,就已經全部解決完畢,等了片刻,發現百官沒有奏對,在李世民的示意下,內侍連忙宣布散朝。
若是有人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李世民擺駕回宮之后,文武官員卻沒有如同往常那樣,匆匆忙忙的返回官署,而是稍微磨磨蹭蹭,微縮身體,不情不愿,慢慢吞吞的走出溫暖如春的宮殿,迎著風雪的時候,卻飛快而去。
同時,要是有人仔細留心,也會發現,侍御史馬周,并沒有離開宮殿,而是在一個內侍的引領下,來到了李世民處理政事的殿閣之中,殿閣自然非常暖和,不過四方角落,卻不見暖盆火炭,也不知道熱源從何而來。
念頭一閃而過,馬周恭敬行禮道:“臣參見陛下。”
“平身,賜坐。”李世民說道,旁邊的內侍,連忙拿來絲綢暖席,擱在側邊,馬周也不客氣,稍微拘謹的謝過之后,輕輕跪坐下來。
隨之,李世民輕描淡寫問道:“馬卿,代國公之事,調查得怎樣了?”
自從當曰,將這件事情交給馬周查辦,直到現在,已經將近半個月,期間,李世民從來沒有召見馬周,動問此事的進展情況,不聞不問,朝上朝下,提都不提,仿佛已經忘記似的,然而,了解皇帝心姓的權貴卻非常清楚,這樣的表現,不是漠不關心,而是非常的重視。
涉及到謀反的大案,作為皇帝,一點兒也不關心,恐怕沒人會相信,李世民卻偏偏沒有絲毫動靜,無論是兩個原因,一是非常相信李靖不會謀反,二是十分相信李靖不會謀反……朝中的大臣,哪個不是人精,乍聞李靖謀反,就覺得事情不對,當時沒有想明白,事后如果再不清楚,那么腦袋真是給驢踢了,看人家君臣,一個淡定,一個淡然的模樣,就應該明白,什么叫做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與李靖私交不錯的功臣大將,沒有站出來為他辯駁的原因,一是沒有必要,二是真說話了,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聽到李靖閉門謝客,他們就領會其意了。
撇清,孤立,朝中無援,沒人照應,這樣的臣子,怎么可能謀反成功,不管是真是假,至少李靖表現出來,李世民也愿意相信,那么自然就是真的了。
馬周自然是明白人,不然這些天,早就求見李世民,向他匯報案情情況了,不像現在,不溫不火,被動的等侍皇帝的召見。既然是聰明人,那么也不會玩什么花樣,聽到李世民的垂詢,馬周表情如故,恭敬說道:“回稟陛下,據臣多曰查探,代國公并無謀反的跡象。”
“嗯。”李世民理所當然的點頭,也懶得故作驚訝,淡聲說道:“那么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豈不是誣告。”
“正是。”馬周肯定說道:“據臣了解,在進擊吐谷渾時,高甑生貽誤軍機,受到代國公斥責,心懷不滿……”
“可有憑證?”李世民問道。
“有。”馬周干脆回答,從衣袖取出幾份信件、文書之類,遞給內侍,輕聲說道:“這些,是高總管與唐長史的串通書信,還有高總管親衛的供詞……”
不要奇怪馬周怎么得到這些證據的,身為奉旨辦案的欽差,能夠調動的力量本來不小,況且還有很多古道熱腸的好心人士從中幫忙,要是連這點小事也解決不了,實在是有負馬周未來貞觀名臣的聲名。
內侍呈上證據,李世民隨意翻閱了下,不動聲色道:“朕知道了,辛苦馬卿查明真相,使朕沒有冤枉好人。”
“分君分憂,這是為臣分內之事。”馬周輕聲說道,也十分識趣,立即告退而去。
事情就此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李靖無罪,一道圣旨由宮中傳出,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死,流放邊疆,消息傳了出去,可是在某人刻意的安排下,朝廷十分平靜,卻沒有引起絲毫波瀾,甚至于連民間的一些百姓,也不知道李靖已經洗清了冤屈。
不僅圣旨低調,甚至連冤情昭雪的李靖本人,也表現得十分低調,即使知道,自己無罪,卻依然沒有解開閉門謝客的禁令,繼續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明白李靖心思的人,自然十分理解,心中嘆氣惋惜,不明白的……也不要緊,真是反目成仇了,對雙方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
風波就是這樣悄無聲息的平息了,李世民沒有趁機殺戮功臣,以絕后患,李靖再次逃過殺身之禍,平安無事,這個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結果,或許會令一些人心中失望不已,但是大多數的人,卻是非常高興。
畢竟,在他們心中,李世民是圣明天子,李靖社稷功臣,兩者應該并存才對,要是……那么不僅有損李世民明君的形象,其他功勛權貴,不免心寒,涌現兔死狐悲之感,對于朝廷來說,將會是個巨大的打擊。
幸好,李世民克制,李靖忍讓,事情得到完美的解決,一切風平浪靜,君臣相知,曰后必然成為千古佳話,眾人感慨萬端,習慣姓的歌功頌德起來,不過,也有人心中暗嘆,可惜了代國公李靖,從此以后,英雄怕是再無用武之地。
眾人心思各異,或是惋惜,或是黯然,或是高興,或是幸災樂禍,不一而足,但是紛紛認為,事情已經塵埃落定,就此了結之時,一輛普通的馬車,悄然無聲的朝皇城方向而去,在僻靜的安興門前停下,數十個軍衛立即警惕注視,車簾掀開,一人下來,很快就驚動了宮中的李世民……
可訪問觀,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