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功臣是沒有裂土分封的,再大的功能也頂多是真封食邑。能混上一個實封貴族,那已經算是到頂了。區別,僅是實封數量多少而已。
大唐規定封戶是三丁以上,七丁為限。實封貴族們占有的封戶,一般都是各地的富戶,高資多丁。
按李超知道的一些資料,僅太宗一朝就有一百一十一戶實封貴族,共占七萬一千封戶,平均一個實封貴族占有七百戶左右。
這么多的封戶,如果按一戶四丁計,則合二十八萬四千課丁。
貞觀之時全國有戶三百萬,一家五口,合一千五百萬。而這一千五百萬人口中,課丁一般只占到口數的百分之十五點五計。
算起來,全國三百萬戶,一千五百萬人口,實際上納稅的課丁只有二百三十二萬五千丁。
這么一算,實封貴族就有些嚇人了,占全國總戶數不到兩萬七千分之一的實封貴族,卻占有全國百分之十二的課丁。
平均每一家占課丁二千五百五十九人。
李世民數學不太好,今天在書房里算了半天,算出來的結果下他一大跳。如果他要大封玄武門功臣,怎么也得封個四五十個真封,還得安慰下他老爹的人,還得安撫下他兄弟的人,算下來,再加上他老爹實封的那些,尤其是還得加上宗室的這一大塊。
那么他就會有一百多戶實封貴族,這些人哪怕只有每封戶取四丁算,都能占掉近三十萬課丁。
大唐有編戶和非編戶,有課戶和不課戶。
編戶就是良民,課戶就是向朝廷納稅的丁口。那些官員是不納課的,府兵是不納課的,僧人、道士、尼姑、女冠他們也是不納課的。
還有那些奴隸,也一樣不納課。
反正算來算去,李世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
楊廣的大業之時,天下都有近九百萬戶人口,擁有近五千萬人口。可到了他手里,居然只剩下了三百萬戶,一千五百萬人口,課丁更是少的可憐,居然只有二百三十來萬課丁。
堂堂大唐帝國,只能征收到二百三十來萬份租庸稅。
每課丁的稅都是相同的,每丁納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每年交納綾(或絹、絁)二丈、綿三兩,不產絲綿的地方,則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一年還要做二十天免費的勞役。
一丁納粟二石,二百三十來萬丁,繳納的糧折粟一年也才不到五百萬石。
李世民是不相信打仗打死了這么多人的。
實際上隋朝從大業七年開始亂起,加起來都不過亂了十年左右,到現在,都沒有超過二十年,哪里能一下子死了三千多萬人口。
李世民很清楚為什么人口數量少了這么多。
主要還是隱戶太多了。
戰亂時期,大量百姓背井離鄉,他們有許多人最后被那些豪門大族收納,成為了他們的佃戶。這些人根本不登記在冊,因此自然戶籍上也沒有這些人。
他們種那些豪族的田地,給豪族們交租,跟朝廷沒有絲毫關系。
除了那些地方豪族外,另外天下許多寺院道觀,也趁戰亂之機,占了大量田,收容了大量的百姓。
加上戰亂中,大量的百姓成為了奴隸,結果就是現在大唐才三百萬人口。
課丁只有二百三十來萬。
若是這次真來一個大封功臣,李世民就得要拿出近三十萬的課丁給封臣們。
三十萬課丁給封臣,朝廷還能從中分到三分之一的租稅,等于實際拿出的是二十萬。
但二十萬依然是個大數字,畢竟朝廷總共才只有二百三十萬課丁。
一千五百萬人口,課丁居然只有二百三十萬,相當于六個半人口,才有一個課丁。
李世民知道此前李淵在謀劃著滅佛,準備下詔規定,每州只允許保留一所寺廟和道觀,其余的盡皆要取締,各個寺廟里的人數也要嚴格限定,多余的全要下令還俗。
李世民現在接管朝政了,卻無法再推行這道政策,因為他得位不正,若是他搞滅佛,肯定又會起波瀾,說不定到時還會有許多人趁機做亂。
他沒法去冒這個險。
不封功臣也不行,他知道,那些功臣們都在等著呢。
李世民無奈,才先封了六個,算是暫且安撫下大家。既然首功六人都封了,他們肯定也不遠了。
而且李世民打腫臉裝胖子,一來就六人都加封一千三百戶實封。這是個上限,六位一等加一千三實封,其它人就只能是在這個數字之下了。
可再怎么往下,這分成幾等,也得有一千、七八百、三五百幾個檔次吧,不可能都封個二三百戶吧。
給了實封,這些勛貴們還得給爵位永業田呢,數量又是很大的一筆。
為此,李世民都愁死了。
現在聽李超這么一說,也覺得這也是個辦法。
把實封換成永業田,在邊疆上劃地,邊疆地不值錢,就多劃一些。
如果每個封戶按五丁算,一丁給十畝田,一個三百戶的實封功臣,能得到一萬五千畝的土地,一個親王的永業田不過一萬畝了。
不過邊疆的荒地,倒是不心疼。
如果按他心里擬的那個功臣實封名單,最終是要實封一百多家,封戶大概是七萬多戶。一戶五丁計算,就是三十五萬丁口,一丁折十畝地,三百五十萬畝地。
關中、中原等地要拿出三百五十萬畝地來,這不現實,拿出三十萬五課丁來,他舍不得。如果是在大唐的邊邊角角上,量出三百五十萬畝荒地,可開墾耕種的荒地給功臣們,這倒是沒有問題的。
三十多萬丁口,一年上繳的租庸,可就是六七十萬石糧,還有許多絲麻等,更別說還有三十萬丁二十天的免費勞役。
李世民數學不太好,但這個賬還是算的明白的。
“三郎,你覺得功臣實封,每戶以五丁計算,每丁折賜邊疆地十畝如何?”
這樣等于一戶實封換五十畝永業田,李超一千八百戶實封,能拿到九萬畝地。比起坐享其成的收租子,直接拿地是比較麻煩的,還得自己想辦法開墾耕種,地還在邊疆,不如中原富裕安全。
但九萬畝,哪怕是對李超來說,也很誘人啊。
他買下的洗澡溝,前后買了兩塊,連一起,也才兩萬畝。那還是個荒溝,開墾利用起來成本更高。
按爵位再授一份爵位永業田,親王一百頃,郡王五十頃,國公四十頃,郡公三十五頃,縣公二十五頃,縣子八頃,縣男五頃。
李超建議這些爵位永業田也全都足授,同樣授在邊疆,給予荒地。
這樣爵位加上實封,每個功臣能到手的地就相當可觀了。
如李超,趙國公,爵位永業田就是四千畝,若再加上他的實封永業田就是九萬四千畝了。
“為了讓大家滿意,不妨按爵位永業田數量翻倍給,甚至三倍四倍的給,也沒有關系。反正邊疆荒地很多。一個國公給八千甚至一萬二,一萬六千畝地,讓他們自己去開墾,加上實封的食邑田,就相當可觀了,我相信大家還是能接受的。”
李世民想了想,“爵位永業田按雙倍給,實封按每戶五丁計,每丁十畝。”
李超等于擁有了八千畝爵位永業田,九萬畝實封永業田,加一起能拿到九萬八千畝地。
“這個地怎么授?”
“可先派人在各地邊疆丈量出可授荒地,然后以千畝一份,讓受封功臣們抽簽,簽到哪里就是哪里,這樣較為公平。”
李世民喝了口酒,咂巴下嘴,“三郎,你說這樣的方式,大家能接受嗎?”
“陛下再賞功臣們一些錢帛、奴隸,嗯,再賜塊鐵券,估計大家還是能接受的。”
李世民想了想,主動加了一條,“特許這些功臣們的爵位可不降等承襲!”
正常,唐朝的爵位多是虛的,實封的少。而且不管虛封還是實封,爵位多是降等襲爵,甚至有些虛封直接就是終身制的。
只有那些功勛較高的功臣,他們的爵位才會特旨加恩,可以不降等傳給兒子。現在李世民打算給這些功臣都這種不降等待遇,也確實挺有誘惑力的。
這樣一來,李超是趙國公,他兒子將來也能當趙國公了,他的孫子可能還是得降等襲爵,到時只能當個郡公,曾孫只能當個縣公,但起碼能多傳一代了。
“三郎啊,你剛才說的都是節流的辦法,你有沒有開源的辦法,增加些財源進項?”
“方法自然是有的,比如在邊地設立市舶司,負責對外貿易,征收關稅,就如我在洮州所做的一樣,如果商貿量大,那征收的稅也是很可觀的。”
李世民點頭,眼睛很亮。
“還有呢?”
“還有就是朝廷可以鑄幣,不但鑄銅幣,還能鑄金銀幣,銅幣也不一定要含銅量那么高,降低些含銅量,那么鑄幣的利潤就能大大增加。”
“這種方式不行吧?”
以往很多朝代都用過這種方式,什么當五當十錢,什么鐵錢,都是朝廷直接掠奪百姓財富,最后肯定不長久的。
“陛下,不是那種簡單的方式,而是采用新式的鑄幣法,這種幣鑄出來,很難仿造假冒,外觀精英,防偽手段高,造假成本高。因此,與當五當十那些錢不一樣。”
“這個我再考慮一下,你還有其它辦法嗎?”
“若陛下想要見效最快的辦法,當然也有,比如鹽茶酒礦通通征稅或者直接專賣。打個比方,我大唐現在有三百萬戶人口,如果一戶一年用鹽十斤,現在鹽價是與米價相當。一年起碼需要三千萬斤鹽吧?這其實還是往少了算,正常情況下,需求肯定更大。就算一年三千萬斤,一斤鹽現在大約十文左右,一斤加一文稅,就是三萬貫!”
實際上,唐朝后來開征鹽稅,一年可是征鹽稅三百多萬貫。不過那時的鹽稅可不是一斤一文錢,而是每斗時價外再加價一百文,一斗一百文這就是鹽稅了。稅率相當于李超現在所說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