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若有所思,他陡然明白了什么。八一≥=≠≤8≥1≤≤≥≤≤≠
葉春秋見他似是悟到了一些什么,同時也沒有忽略唐伯虎臉上那驚愕之色,便又道:“看來,你還是不懂這公推的厲害之處啊,你想想看,商賈為何被人輕賤呢?只是因為讀書人?因為士農工商?其實你錯了,根本的原因在于,商賈的命運都掌握在幾個人的手里,對,就是廟堂上那有數的幾個閣臣和部堂,他們轉念可以讓商賈們生,也可以讓商賈們去死,而恰恰,商賈在現在,是最好欺負的,欺負了他們,不但天下人紛紛叫好,為之喝彩,得了名聲,還可以借此勒索,獲得巨大的私利。”
“可是有了這公推,趨勢則不同了,公推一出,就將天下的權利從幾個人,分到了十幾萬人的手上,人人都有權,即代表人人都沒有權,你明白這個道理嗎?內閣輔的權利基礎,已經徹底地動搖,從前的時候,他們只要奏請了天子,與幾個部堂關起門來商量一下,就可以力排眾議地去干。可自這公推實踐開始,就會變得完全不同了,誰若是想辦什么事,就會有人鬧,想要攪黃,實在太過容易了。所以本質上,公推即是削權,人人都有權,即是人人都喪失了權利,內閣大學士想要力排眾議,想要真正做點事,沒有得到較大的支持,他就寸步難行。”
唐伯虎一臉詫異,依舊還沒完全明白過來,道:“公爺想得太深了,可是假若人人都有權,卻又都沒有權,這朝廷豈不是形同虛設了?”
葉春秋又是抿嘴一笑,道:“這天底下啊,怎么可能沒有權利呢,沒有權利,便非要亂套不可,可是……那些士紳若是沒了這權力,自然會有人去占住,就說這教化讀書人吧,朝廷的錢糧不足,靠著士紳在撐著,從前士紳是得了官府的支持,一言九鼎,所以這地方的權利就在士紳的手上,他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可現在?因為公推,各地的讀書人通過詩社的形式組織了起來,他們想要競爭,就必須有巨大的錢財去碾壓他們的對手,這時候,商賈就變得重要了起來,誰能得到商賈們的銀子,誰就能招攬更多的人,能夠在州縣里占住腳跟,甚至他們可以自己辦學,用自己的觀念去教化他們所需要的生員,可是商賈的銀子,會白給嗎?他們越是依賴商賈,就不得不讓渡出更多的權利。”
“從前的讀書人,都仰仗著內閣,內閣乃是讀書人的代表,所以內閣大學士,尤其是輔大學士們,無論做什么決定,只要不過于離經叛道,讀書人總是他們的后盾,這就使有時候,他們敢于向皇帝陛下拍桌子,為什么?他們不怕啊,十幾萬的生員在他們的身后呢,他們即便是封駁陛下的圣旨,陛下難道要和全天下的讀書人為敵嗎?陛下難道想要做紂王和隋煬帝嗎?陛下要從善如流,而且非要從善如流不可。”
說到這里,葉春秋的臉色肅然起來,繼續徐徐道:“可是現在,不會再是那樣了,一旦開始了公推,想要上位的人,就必須與人競爭,內閣和六部,本身就要分化,內閣分化,就意味著讀書人的分化,讀書人一分為二,表面上是人人都有了權利,可實際上,權利卻是削弱了,他們再無法擰成一根繩子,為自己爭取好處,他們需要壓倒對方,就必須組織起來,誰的組織能力更高,能經營地方,誰就是王者,這時候,誰能拉攏住商賈,誰才能獲得權利。”、
唐伯虎不由地感到頭皮麻,細細一想,還真是如此,這些日子,他算是真正見識到什么叫花錢如流水了,一場公推,銀子真是可以不當銀子地扔。
此時,葉春秋嘆了口氣,道:“可是這一次,我們還是一定要勝,若是輸了,李東陽認識到了隱患,勢必會頂住壓力,趁著民心可用,便會狠狠地削弱商賈和詩社的力量,在這第一次的公推里,我們贏了,方能在未來這幾年迅地壯大,那么即便下一次,有其他人上臺,也是無力回天了。”
可是……到底能不能贏呢?
葉春秋沒有十足的把握,心里自然還是有些擔心的。
等待是難熬的,時間卻也是過得很快,三日之后,終于是公推之議。
票數的計算已經差不多了,現在,就是公布結果的時候。
這一天,由于心里一直惦記著公推這事,葉春秋睡得并不好,早早地穿了朝服,卻也沒有迫不及待地趕著入宮,而是先去了王家。
雖當初是被葉春秋極力勸說才競爭內閣輔之位,但是到了今天,王華也不免顯得有些激動,這一次若是輸了,他只能致仕還鄉了,而且是以失敗者的名義回到寧波老家養老。
在朝堂浮沉了幾十年,是否能有一個好結局,就看今天了,王華又怎么會不在乎?
葉春秋見了王華,行過了禮,岳婿二人相視一笑,卻都看出對方在掩飾著緊張,努力地表現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
葉春秋道:“泰山大人,小婿是來接你入宮的。”
王華點頭:“走吧,伸頭是一刀,這縮頭啊,也是一刀。丑媳婦總要見公婆,走吧。”
葉春秋不禁一笑,聽了泰山大人的話,倒有點慷慨就義的錯覺。
二人同車到了午門,一路無話,顯然各有心事。
到了午門之外,毫不意外的,只見這里已是人山人海,不少人都在竊竊私語。
費宏和李東陽比葉春秋他們還要早到一步,費宏一直緊跟著李東陽,他心里很是不痛快,前些日子,到處都有棄李保費的傳言出來,使他不勝其擾,不過……
他心里未必沒有一絲希望,假若真是自己拔得頭籌呢?
這個心思一開,便再難遏制了,費宏竟真的開始動心了,可是他很清楚,即便如此,他也必須在結果揭曉之前緊跟李東陽,萬萬不可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