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鎮國府是個實體的話,那么這個新出現的實體隨著它的壯大,勢必會成為所有人眼紅耳熱的對象。
之所以引人忌憚,是因為它的特殊結構而已。
這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體系,完全獨立于朝廷之外,它擁有自己的實業,擁有自己的財源,擁有自己的軍隊,如果非要給這個機構尋一個相似的集團出來,那么葉春秋只能用英屬東印度公司和荷屬東印度公司來類比。
沒錯,這就是一個龐大的利益實體,可是這個利益實體現在完全操持在了葉春秋的手里,這是一件何其可怕的事。
現在還只是宗室有所顧慮,那么將來等它壯大之后呢?百官難道不會有顧慮?即便是宮中,難道在它滾雪球一般壯大的時候,不會有所顧慮嗎?
要打消所有人的顧慮,那么現有的組織結構,顯然是無法解決當下問題的。
葉春秋只好用一種最原始的股權結構來將所有人容納入這個利益實體中來。
宮中獨占兩成,葉春秋則獨占了三成,另外的五成,除了三成由宗室皇親與勛貴去購買股權之外,最后兩成則讓給了民間。
宮中等于是躺著收錢,保證了內帑之用,而葉春秋的三成,亦保證了葉家在鎮國府中的超然地位,至于宗室和皇親,還有勛貴,他們原本是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的,可是現在,卻有了一個食利的機會,至于最后這兩成,表面上是給民間,任其去購買,其實說白了,這時代的商多是以官商為主,這些商人的背后,卻是朝中某些特定的人士。
分紅,總是一件愉快的事,畢竟躺著掙錢的買賣,誰也不會有什么異議。
而真正打消大家顧慮的,是投票權的問題。
按照大家的股比,可以插手鎮國府的事務。
對于獨占兩成股份的天子來說,就有了隨時干涉鎮國府的權利,周王這一次突然反轉,也正是因為葉春秋當初留下給他的那封關于鎮國府收益分配股權的信。
想想看,葉春秋不過占了三成而已,也就是說,這鎮國府,單單是天子和宗室,就幾乎掌控了五成以上的話語權,葉春秋此舉,等于是將鎮國府的權利,拱手讓給了朱家。
這對周王來說,絕對是個很大的利好,可以說是具有難以拒絕的誘惑,而且葉春秋在私下里承諾,周王府采購的股權將占據全部股安全的百分之三。
可別小看了這百分之三,因為葉春秋已經明言,現在的鎮國府雖是兩百萬的盈余,可將來還會繼續暴漲,周王府不但有了一份額外的收入,與此同時,這個本來無所事事的宗室藩王,現在卻有了那么一丁點干涉鎮國府的權利了。
可是對葉春秋來說,他也很滿足于現狀,因為他很明白,這個股權越是分散,獨占三成的葉春秋,其實控制力只會更強,因為只要自己不謀反,宮中、宗室和勛貴就不可能團結一致地對葉春秋進行反對,本質上,他們不是鐵板一塊。
看上去,葉春秋的股權沒有占了半數,可實際上,葉春秋卻依舊是鎮國府真正的掌權者。
而且在將來,每隔一年,占了百分之一股比的人都將可以參加未來的會議,決定鎮國府未來的方向,鎮國府的盈利以及未來的方向都將拋出來給這些大股東進行檢驗,比如擴大鎮國新軍的問題,比如未來某些人事權,當然,任誰都知道,鎮國府絕是離不開葉春秋的,而鎮國府上下的人,絕大多數是由葉春秋提拔出來的,股東會議,也只是讓大家表個態,隔三差五地來點個頭,做一回主人翁而已。
可若是葉春秋一毛不拔,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死抱著鎮國府不放,鎮國府的未來能走多遠呢?
顯然是走不遠的,鎮國新軍已有六百人,可你想擴大到六千乃至六萬?宮中會同意嗎?即便宮中同意,王公大臣呢?社會的輿論呢?
將來鎮國府將來若是需要擴大生產,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人員,與士紳們產生了矛盾,又將會如何?
本質上,葉春秋給鎮國府下了一個緊箍咒,卻同時又放開了手腳,他給了宮中和王公大臣們一個否決權,同時用分紅對他們進行了贖買,得到的,卻是一個穩固的后方,因為對鎮國府來說,在兩京十三省的錙銖必較顯然沒有必要,出了關,出了海,鎮國府所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界,那里有更廣褒的土地,更豐富的資源,有著無限的可能。
就好像一口鍋一樣,當人的眼睛只局限于鍋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為了多吃一口粥,而與同鍋吃粥的人同室操戈,可是當你發現你走出這個屋子,有著數之不盡的食材,你還會在乎這鍋粥,誰吃得多一些,誰吃得少一些嗎?
這些,將會統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
葉春秋知道,單憑這個,還是不足夠吸引人的,任何一個‘公司’,都需要給自己股東們描述更好的前景。
看著殿中大多數人閃過欣喜的神色,于是葉春秋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樣繼續道:今歲的二百萬兩銀子盈余,除百萬紋銀需要投入生產,以及鎮國新軍軍費和工程靡費之外,可供分紅的銀兩,則有百萬之多,每年的年末,鎮國府將成立一個股東局,邀請股比超過百分之一的人進入,成為該局董事,股東局下,將設檢察,檢察的人選,將由股東們一起選出,檢察負責查賬,以及糾察新軍不法之事。
這顯然是一個具體的措施了,設立一個檢察,專門負責查賬,以防鎮國府報了假賬,忽悠大家。葉春秋給的可不是空口的承諾,顯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定心丸,賬目每年都會算清楚,大家該得多少,一文不會少,查賬的人員,則是由大家一起選一個可信之人。
大家一起發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